诗经两首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诗经两首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两首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2、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鲜嫩,告诫斑鸠
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重章叠句:
《采薇》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
诗经选集
《关雎》
(男子慕恋女子,想和她结成伴侣的恋歌。《关雎》开头的“关雎和鸣”之景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男女间的和谐恩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桃夭》
(祝贺婚姻的幸福,请注意比兴的作用。《桃夭》开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方面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同时运用了比兴手法,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也可以说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树长得多么壮盛,花儿朵朵正鲜美。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和顺。桃树长得多么壮盛,果实累累结满枝。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美满。桃树长得多么壮盛,绿叶茂盛展生机。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人幸福。
《蒹葭》
(蒹葭长,露为霜,美人隔着秋水,在那一方。相思无限,想象如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赏析:
本诗选自《王风》,写的是一个王室后裔面对旧都废墟的哀思。昔日气派恢宏的王宫,转眼之间已是苔痕遍地,黍稷杂生,曾经拥有的辉煌,犹如昨日黄花;鼎盛的人群,而今已如鸟兽散去。独有我孤独地踯躅在昨日风采的遗迹面前。质问苍天,为何如此对我?却得不到任何回答,只有独自黯然垂泪,任那亡国之痛一泄千里。(黍离之悲,即亡国之痛)
《羔羊》诗经
羔羊
作者:无名氏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译文」
羔羊皮袄蓬松松,白色丝带作钮扣。退出公府吃饭去,摇摇摆摆好自得。
羔羊皮袄毛绒绒,白色丝带作钮扣。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饭去。
羔羊皮袄热烘烘,白色丝带作钮扣。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饭去。
「赏析」
《诗经·羔羊》这首诗清代以前学者皆以为是赞美在位者的纯正之德,所赞美的内容,或说是纯正之德,或说是节俭正直,其说大多牵强不可信。后来又有讽刺尸位素餐的官员的说法,其中以清人牟庭《诗切》最早,他说:“《羔羊》,刺饩廪(膳食待遇)俭薄也。”
今人诗说仍是美、刺并存,比较而言,笔者以为“刺”稍近诗意,但与牟氏所言“刺”的内容恰相反,诗人所刺者乃大夫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与《魏风·伐檀》所刺之“素餐”(白吃饭)相似。
「创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而这首《羔羊》就是一首反映当时在位官员与老百姓和谐相处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