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奥数题及答案100道

2016三年级奥数题及答案(100道)

  导语: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下面是小编为是大家整理的,数学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欢迎阅读,仅供参考,更多相关的知识,请关注CNFLAz学习网!


  1.一条路长100米,从头到尾每隔10米栽1棵梧桐树,共

  栽多少棵树?

  2.12棵柳树排成一排,在每两棵柳树中间种3棵桃树,

  共种多少棵桃树?

  1.路分成100&pide;10=10段,共栽树10+1=11棵。

  2.3×(12-1)=33棵。

  1、哥哥和弟弟两人3年后年龄和是27岁,弟弟今年的年龄正好是哥哥和弟弟两人年龄的差。哥哥和弟弟今年各多

  少岁?

  2、1994年妈妈的年龄是姐姐和妹妹年龄和的4倍,2002年妈妈的年龄是姐姐和妹妹年龄和的2倍,问妈妈出生是哪一年?

  1、哥哥和弟弟两人3年后年龄和是27岁,弟弟今年的年龄正好是哥哥和弟弟两人年龄的差。哥哥和弟弟今年各多少岁?

  解题思路:从题中“哥哥和弟弟两人3年后年龄和是27岁”这句话,可以求出哥哥和弟弟今年的年龄和是 27-3×2=21(岁),从“弟弟今年的年龄正好是哥哥和弟

  弟两人的年龄差”,即哥哥年龄-弟弟年

龄=弟弟年龄。可以知道哥哥今年的年龄是弟弟年龄的2 倍,弟弟年龄是哥哥年龄的1/2。

  解:弟弟今年的年龄 (27-3×2)&pide;(1+2)=7(岁)

  哥哥今年的年龄 7×2=14(岁)

  或(27-3×2)&pide;(1+1/2)=14(岁)

  14×1/2=7(岁)

  2、1994年妈妈的年龄是姐姐和妹妹年龄和的4倍,2002年妈妈的年龄是姐姐和妹妹年龄和的2倍,问妈妈出生是哪一年?

  解题思路:把1994年姐姐和妹妹的年龄和看作1倍,那么妈妈1994年就是这样的4倍。到2002年过了 8年,姐姐妹妹的年龄增加了8×2=16(岁),要使妈妈年龄仍然是姐姐和妹妹年龄和的4倍,那么妈妈必须增加16×4=64(岁),而实际只增加8岁。现在少增加64-8=56(岁),就少了2002年姐姐和妹妹这时的年龄和56&pide;2=28(岁),

  也求出了2002年妈妈的年龄。

  解:(2002-1994)×2=16(岁)

  (16×4-8)&pide;(4-2)=28(岁)

  妈妈的年龄28×2=56(岁)

  妈妈出生年2002-56=1946(年)

  盈亏问题

  明明过生日,同学们去给他买蛋糕,如果每人出8元,就多出了8元;每人出7元,就多出了4元.那么有多少个同学去买蛋糕?这个蛋糕的价钱是多少?

  [分析]

  1、5年前小芳的年龄是小英年龄的7倍,10年后小芳年龄是小英年龄的2倍,问今年小芳、小英两人各多少岁?

  2、6年前,母亲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问:母亲今年多少岁?

  1、5年前小芳的年龄是小英年龄的7倍,10年后小芳年龄是小英年龄的2倍,问今年小芳、小英两人各多少岁?

  解题思路:画线段图可以看出,因为10年后小芳的年龄是小英年龄的2倍,所以两人当时的年龄差为小英当时的年龄,即5+10+小英5年前的年龄。因为5年前小芳的年龄是小英年龄的7倍,两人的年龄差为小英当时年龄的6倍。所以15相当于小英5年前年龄的5倍,可求出小英5年前的年龄。

  解:(10+5)&pide;(7-1-1)=3(岁)

  小英年龄 3+5=8(岁)

  小芳年龄3×7+5=26(岁)

  2、6年前,母亲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问:母亲今年多少岁?

  解题思路: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可以求出母子今年年龄和是78-6×2=66(岁)。6 年前母子年龄和是66-6×2=54(岁)。又根据6年前母子年龄和与母亲年龄是儿子的5倍,可以求出6年前母亲年龄,再求出母亲今年的年龄。

  解 母子今年年龄和:78-6×2=66(岁)

  母子6年前年龄和:66-6×2=54(岁)

  母亲6年前的年龄:54&pide;(5+1)×5=45(岁)

  母亲今年的年龄:45+6=51(岁)

  答:母亲今年是51岁。

  1.哥哥与弟弟三年后年龄之和是27岁,弟弟今年的年龄等于两人的年龄差,问兄岁,弟岁.

  2.甲、乙两人的年龄和正好是100岁。当甲像乙现在

  这样大时,乙的年龄正好是甲年龄的一半。甲、乙两人今年各多少岁?

  1、哥哥与弟弟三年后年龄之和是27岁,弟弟今年的年龄等于两人的年龄差,问兄( ) 岁,弟( ) 岁.

  解题思路:

  27-2×3=21(岁)

  21&pide;(2+1)=7(岁)

  7×2=14(岁)

  答:哥哥今年14岁,弟弟今年7岁.

  2、甲、乙两人的年龄和正好是100岁。当甲像乙现在这样大时,乙的年龄正好是甲年龄的一半。甲、乙两人今年各多少岁?

  解题思路:由“乙的年龄正好是甲年龄的一半” 再结合“当甲像乙现在这样大时,乙的年龄正好是甲年龄的一

  半”可推出,甲的年龄要和乙现在的年龄相等,甲要减少几岁,乙要增加相同的岁数,且这个年龄相当于乙的1倍,这样甲、乙两人的年龄关系为:

  从上图可以看出:现在乙的年龄如果有2份,甲的年龄就有这样的3份,甲、乙两人的年龄共有2+2+1=5(份)。5份对应着两人的年龄和100岁。这样就很容易求出甲、乙两人各自的年龄。

  解: 甲、乙两人年龄的份数和是多少?

  2+2+1=5(份)

  每份是多少?

  100&pide;5=20(岁)

  乙的年龄是多少岁?

  20×2=40(岁)

  甲的年龄是多少岁?

  20×(2+1)=60(岁)

  综合算式是:100&pide;(2+2+1)×2=40(岁)

  100&pide;(2+2+1)×(2+1)=60(岁)

  答:甲今年60岁,乙今年40岁。

  1、兄弟二人的年龄之和是25岁,四年后,哥哥比弟弟大5岁,今年哥哥( )岁,弟弟( ) 岁.

  2、今年甲的年龄是乙的`年龄的3倍,三年后甲比乙大4岁,今年甲( )岁,乙( )岁.

  1.兄弟二人的年龄之和是25岁,四年后,哥哥比弟弟大5岁,今年哥哥 岁,弟弟 岁.

  解题思路:在年龄问题中,两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量,

  在这道题中,兄弟两人相差5岁是不变的量,如果哥哥小5 岁就和弟弟一样大,总数变为25-5=20(岁)相当于弟弟年龄的2倍,可以先求出弟弟的,相应再求哥哥的,或者弟弟大5岁就和哥哥相同,总数变为 25+5=30(岁)相当于哥哥年龄的2倍,可以求出哥哥的,再求弟弟的.

  解法一:25-5=20(岁)

  20&pide;2=10(岁)

  10+5=15(岁)

  答:弟弟10岁,哥哥15岁.

  2.今年甲的年龄是乙的年龄的3倍,三年后甲比乙大4岁,今年甲 岁,乙 岁.

  解题思路:

  4&pide;(3-1)=2(岁)

  2×3=6(岁)

  答:甲今年6岁,乙今年2岁.

  平均数问题

  果品店把2千克酥糖, 3千克水果糖, 4千克奶糖混合成什锦糖.已知酥糖每千克8元,水果糖每千克11元,奶糖每千克17元.问:什锦糖每千克多少钱?

  解答:要求混合后的什锦糖每千克的价钱,必须知道混合后的总钱数和与总钱数相对应的总千克数.即:什锦糖的总价:2×8+3×11+4×17=117 (元),什锦糖的总千克数:2+3+4=9 (千克)

  什锦糖的单价:117&pide;9=13 (元).

  东东、明明两个人的平均年龄是14岁,明明、亮亮两个人的平均年龄是17岁,那么亮亮比东东大几岁?

  解答:东东、明明的年龄和是:14×2=28 (岁),明明、亮亮的年龄和是:17×2=34 (岁),所以亮亮、东东的年龄差为:34-28=6 (岁).

  1、 求和:1+2+3+4+5+6+7+8

  2、 计算:1+2+3+„„+98+99+100

  1、 求和:1+2+3+4+5+6+7+8

  解:1+2+3+4+5+6+7+8

  =(1+8)×8&pide;2

  =36

  2、 计算:1+2+3+„„+98+99+100

  解:1+2+3+„„+98+99+100

  =(1+100)×100&pide;2

  =5050

  等差数列

  1)11、14、17、20、„„、95、98这个等差数列的项数是( )。

  (2)今天是周日,再过78天是周几?

  (1)11、14、17、20、„„、95、98这个等差数列的项数是( )。

  解答:(98-11)&pide;3+1=30

  (2)今天是周日,再过78天是周几?

  解答:(78+1)&pide;7=11„„2,所以是周一。

  (1)2、4、6、8、„„、28、30这个等差数列有( )项。

  (2)2、8、14、20、„„62这个数列共有( )项。

  1)2、4、6、8、„„、28、30这个等差数列有( )项。

  解答:(30-2)&pide;2+1=15

  (2)2、8、14、20、„„62这个数列共有( )项。

  解答:(62-2)&pide;6+1=11

  1) 1、3、5、7、„„这个数列从左向右数第10项是( )。

  (2) 7、10、13、16、„„这个数列从左向右数,第41项是( )。

  解答:(1)a10=1+(10-1)×2=19;(2)a41=7+(41-1)×3=127;

  1、在10和40之间插入四个数,使得这六个数构成一个等差数列。那么应插入哪些数?

  2、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是6,第8项是55,公差是( )。

  1、在10和40之间插入四个数,使得这六个数构成一个等差数列。那么应插入哪些数?

  解答:d=(40-10)&pide;(4+1)=6,插入的数是:16、22、28、34。

  2、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是6,第8项是55,公差是( )。

  解答:d=(55-6)&pide;(8-1)=7

  和差倍问题

  大白兔和小灰兔共采摘了蘑菇160个。后来大白兔把它的蘑菇给了其它白兔20个,而小灰兔自己又采了10个。这时,大白兔的蘑菇是小灰兔的5倍。问:原来大白兔和小灰兔各采了多少个蘑菇?

  解答:(160-20+10)&pide;(5+1)=25(个)

  25-10=15(个)

  160-15=145(个)

  【小结】这道题是和倍应用题,因为有

  根据和倍公式,小灰兔现有蘑菇(即

  (160-20+10)&pide;(5+1)=25(个),

  故小灰兔原有蘑菇25-10=15(个),大白兔原有蘑菇

  160-15=145(个)。

  1、兄弟俩今年的年龄和是30岁,当哥哥像弟弟现在这样大时,弟弟的年龄恰好是哥哥年龄的一半,哥哥今年几岁?

  2、甲对乙说:“我在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你的岁数是我今年岁数的一半.”乙对甲说:“我到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你的岁数是我今年岁数的2倍减7.”问:甲、乙二人现在各多少岁?

  1、兄弟俩今年的年龄和是30岁,当哥哥像弟弟现在这样大时,弟弟的年龄恰好是哥哥年龄的一半,哥哥今年几岁?

  分析:根据条件“当哥哥像弟弟现在这样大时,弟弟的年龄恰好是哥哥年龄的一半”,说明兄弟二人的

  年龄和30岁正好相当5个年龄差.其中哥哥今年年龄相当3个年龄差.所以30&pide;5×3=18(岁)就是今年哥哥的年龄。

  答:哥哥今年18岁

  2、甲对乙说:“我在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你的岁数是我今年岁数的一半.”乙对甲说:“我到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你的岁数是我今年岁数的2倍减7.”问:甲、乙二人现在各多少岁?

  分析:从已知条件中可以看出甲比乙年龄大,甲乙年龄差这是一个不变的量。

  甲对乙说“我在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意思是说几年以前.这几年就是甲乙的年龄差.因此甲整句话可理解为:乙今年的岁数,减去年龄差,正好是甲今年岁数的一半.乙对甲说“我到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意思是说几年后.因此,乙整句话可理解为:甲今年的岁数,加上年龄差,正好是乙今年岁数的2倍减去7。即甲今+年龄差=2×乙今-7,把甲乙的对话用下图表示为:

  绳子

  用一根绳子测井深。把绳子折三折再去量,井外余3尺;把绳子折四折去量,则距井口1尺。求绳长和井深。 解答:如果我们事先把绳子接上4尺,然后折四折去量井深,此时的绳子正好与井口相平,可见井深就是这条接上后的绳子的尺数除以4。再如果将这条接上4尺后的绳子折成三折去量井深,此时留在井外的绳子不是3×3=9(尺),而是9+4=13(尺)。这留在井外13尺的绳子长是由于新绳子由四折改为三折去测量而引起的,它其实就是井深,

  即井深为13尺,于是原来绳子的长度为

  13×4-4=48(尺)

  巧算

  一只蜘蛛八条腿,一只蜻蜒有六条腿、二对翅膀,蝉有六条腿和一对翅膀。现有这三种小昆虫共18只,共有

  118条腿和20对翅膀,问每种小昆虫各有几只?

  解答:这个问题比前几个问题要复杂一些。但仔细考虑,发现蜻蜓和蝉的腿条数都是6,因此可从腿的条数入手。

  假设18只全是蜘蛛,那么共有8×18=144(条)腿。但实际上只有118条,两者相差144-118=26(条),产生差异的原因是6条腿的蜻蜒和蝉都作为8条腿的蜘蛛了,每一只相差2条腿。被当作蜘蛛的蜻蜒和蝉共有26&pide;2=13

  (只)。

  因此,蜘蛛有18-13=5(只)。

  再假设13只昆虫都是蜻蜒,应有13×2=26(对)翅膀,与实际翅膀数相差26-20=6(对),每把一只蝉当一只蜻蜒,翅膀数就增加1对,所以蝉的只数是6&pide;1=6(只),

  蜻蜓数是13-6=7(只)。

  拆数补数

  ① 188+873 ②548+996 ③9898+203

  解答:①式=(188+12)+(873-12)(熟练之后,此步可

  略)

  =200+861=1061

  ②式=(548-4)+(996+4)

  =544+1000=1544

  ③式=(9898+102)+(203-102)

  =10000+101=10101

  兔和鸡

  鸡兔共有脚200只,若将鸡换成兔,兔换成鸡,则共

  有脚160只,求鸡、兔各有几只?

  解答:鸡有20只,兔有40只。

  分析:鸡兔互换之后,脚数少了(只),这说明一定是兔比较多,且比鸡多(只),那么鸡兔原有脚200只,减去20只兔,剩下的鸡兔数量相等,腿数共(只),这时鸡兔头数相同,则兔脚是鸡脚的两倍,故鸡脚有 (只),鸡

  有 (只),兔有 (只)。

  小结: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最常用的方法便是假设法。对于基本的鸡兔同笼题,可公式求解:1.如果假设全是兔,

  那么则有

  鸡数=(每只兔子脚数×鸡兔总数-实际脚数)&pide;(每

  只兔子脚数-每只鸡的脚数)

  兔数=鸡兔总数-鸡数

  2.如果假设全是鸡,那么就有

  兔数=(实际脚数-每只鸡脚数×鸡兔总数)&pide;(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的脚数)

  鸡数=鸡兔总数-兔数

  求对于复杂一些的鸡兔同笼,可用假设法加减头脚,转化成和差倍问题来解决。常见的思路是:头数相同,则兔脚是鸡脚的两倍;脚数相同,则鸡头是兔头的两倍。 整除问题

  有3个连续自然数,最小数能被5整除,中间的数能

  被4整除,最大数能被3整除。则符合上述条件的最小的三位自然数是哪三个?

  解答:符合题意的最小三个三位数为115、116、117.

  因中间数是4的倍数,显然为偶数,所以最小数和最大数都是奇数。最小数能被5整除,且要满足它是奇数的话,则最小数的末位只能是5.故中间数末位为6,最大数末位为7.最大数末位为7,且满足被3整除,则最小可取117,这时中间数为116,满足被4整除。故符合题意的最小的3个三位连续数是115、116、117.

  小结:本题是整除性质的综合应用。5、4均是尾数判定,3是和系判定。最小数末位可取0、5,但为了满足中间数被4整除,只能取5,这是一个突破点。

  和倍问题

  两个数的和是2016,其中一个加数的个位是0,如果把这个0去掉,就正好等于另一个加数的两倍.这两个加数各是多少?

  解答:这两个加数分别是:96和1920.

  分析:因为把第一个加数个位上的

  根据这个

  小结:本题是和倍问题的一个变形。两数和&pide;(倍数+1)=小数(一倍数)。

  最值的差

  由0、2、5、7、9写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中,能被 5整除的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差是多少?

  差为7675.

  分析:能被5整除的最大四位数是9750,能被5整除的最小四位数是2075,则差是7675.

  能被5整除的数的个位数为0或5。组成一个新的数时,高位上的数越大,则该数越大,反之亦然。

  平均数问题

  南南、北北两个人的平均年龄是11岁,东东、南南两个人的平均年龄是15岁,那么北北比东东小几岁? 北北比东东小8岁。

  分析:南南、北北的年龄和是:11×2=22 (岁),东东、南南的年龄和是:15×2=30 (岁),所以北北、东东的年龄差为:30-22=8 (岁).

  植树问题

  一块长方形地,长为60米,宽为30米,要在四边上植树,株距6米,四个角上各有一棵,共植树多少棵? 共植树30棵。

  分析:长方形的周长为:(60+30)×2=180 (米),株距为6米,封闭图形,根据公式,共植树180&pide;6=30 (棵). 和差倍综合练习

  1、费叔叔买来三箱水果,总重100千克.其中前两箱重量相差11千克,且前两箱的总重量是第三箱的3倍.请

  问:这三箱水果中最重的那箱重多少千克?(★★)

  答案:43.

  2、甲、乙、丙三个物体的总重量是93千克,甲物体比乙、丙两个物体的重量之和轻1千克,乙物体比丙物体重量的2倍还重2千克,那么甲、乙、丙各重多少千克?(★★★)

  答案:46,32,15.

  3、四年级有3个班,如果把甲班的1名学生调整到乙班,两班人数相等;如果把乙班1名学生调到丙班,丙班比乙班多2人,问甲班和丙班哪班人数多?多几人?(☆☆☆)

  答案:甲班比丙班人数多,多2名学生.

  4、育才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一共有学生126人.如果一班比二班多4人,二班比三班多4人,那么这三个班分别有多少人?(★★)

  答案:46,42,38.

  5、三国时期,魏国、蜀国、吴国三国交战.已知吴国军队比蜀国军队多20万人;魏国军队人数是吴国的2倍,又是蜀国的3倍.魏国军队有多少人?(★★★)

  答案:120.

  6、甲、乙两个人一起去商店买东西,两人一共带了80元钱.甲用自己带的钱的一半买了一本漫画书,乙花10元钱买了一盘磁带.这时甲的钱恰好是乙的3倍.开始时乙带了多少元钱?(★★★)

  答案:20.

  7、姐妹俩一起做数学、语文两科作业.姐姐花在数学作业上的时间比妹妹多10分钟;而妹妹花在语文作业上的时间比姐姐多4分钟.已知姐姐一共花了88分钟做完作业,妹妹做数学作业的时间比语文作业少12分钟.请问:妹妹做语文作业花了多少分钟?(★★★)

  答案:47.

  8、游泳池里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6倍少11人,比女生的4倍多13人,那么男生有多少人?(★★★)

  答案:61.

  9、红旗小学三年级有甲、乙、丙三个班,一共有学生162人.如果从甲班转出2个人到乙班,则甲、乙两班人数相同.如果这时再从丙班转出3个人到乙班,则乙、丙两班人数相同.请问:甲班原来有多少人?(★★★)

  答案:54.

  和差问题综合

  例23、登月行动地面控制室的成员由两组专家组成,两组共有专家125人.原来第一组人数较多,所以从第一组调了20人到第二组,即使这样第一组人数仍比第二组多5人.原来第一组有多少名专家?(★★)

  答案:85.

  例24、一辆公共汽车出发时有48人,到达第一站时

  有若干人下车,而且下车的比留下的多8人.到达第二站时,又有人下车,这次下车的比留下的少8人.请问:最后有几个人留在了车上?(注:每个车站都无人上车)(★★)

  答案:14.

  例25、小悦和冬冬玩游戏,每玩一局,输的就要给赢的1枚棋子.一开始小悦有18枚棋子,冬冬则有22枚.玩了若干局之后,小悦反而比冬冬多了10枚棋子.请问:此时小悦有多少枚棋子?(★★)

  答案:25.

  例26、 今年小强7岁,爸爸35岁,当两人年龄和是58岁时,两人年龄各多少岁?(☆☆)

  答案:15,43.

  例27、 小明期末考试时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数是94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问语文和数学各得了几分?(☆☆)

  答案:90,98.

  例28、甲、乙两桶油共重30千克,如果把甲桶中6千克油倒入乙桶,那么两桶油重量相等,问甲、乙两桶原有多少油?(☆☆☆)

  答案:21,9.

  例29、三个物体平均重量是31千克,甲物体比乙、丙两个物体重量之和轻1千克,乙物体比丙物体重量的2倍还重2千克,三个物体各重多少千克?(☆☆☆)

  答案:甲、乙、丙三个物体的重量分别为46千克、32千克、15千克.

  例30、公园里柳树和杨树共43棵,松树和柏树共42棵,并且杨树比松树多2棵,比柳树少7棵,那么公园里有柏树多少棵?(★★★)

  答案:26.

  练习:

  1、甲、乙两个学校共有学生1245人,如果从甲校调20人去乙校后,甲校比乙校还多5人,两校原有学生各多少人?(☆☆)

  答案:甲校原有学生645人,乙校原有学生600人.

  2、甲、乙两个工程队共有1980人,甲队为了支援乙队,抽出285人加入乙队,这时乙队人数还比甲队少24人,求甲、乙两队原有工人多少人?(☆☆)

  答案:甲队原有1287人,乙队原有693人.

  3、甲乙两校共有学生864人,为了照顾学生就近入学,从甲校调入乙校32名同学,这样甲校学生还比乙校多48人,问甲、乙两校原来各有学生多少人?(☆☆)

  答案:甲校原有学生488人,乙校原有学生376人.

  4、某工厂去年与今年的平均产值为96万元,今年比去年多10万元,今年与去年的产值各是多少万元?(☆☆)

  答案:今年的产值是101万元,去年的产值是91万元.

  1)和差

相关文章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原文

毒i鸫糖赝酢费∽浴墩焦摺ぱ嗖呷罚鞘隽苏焦逼诰i鸫糖赝跽庖槐车睦饭适隆R韵率切”辔淼脑模队亩痢!  驹摹俊 【i鸫糖赝酢 ∽髡撸毫跸颉 ∏亟豸迤普裕...
名著阅读2018-05-04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原文

《铁公鸡施粥》的阅读答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
名著阅读2012-06-09
《铁公鸡施粥》的阅读答案

中国地名谜语大全及答案

  导语: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谜语,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名著阅读2011-06-07
中国地名谜语大全及答案

家乡的桥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①苏北平原,枕江俯海,河港交叉。生我养我的如皋古城就浮在这一片波光粼粼之上。 ②有山就有路,有水就有桥,桥是水乡的天使。可不,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哪一刻离得开桥?别看这么个小县城,有名有姓的桥就有五十...
名著阅读2016-08-07
家乡的桥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酒酿王》阅读答案

导语:阅读短文《酒酿王》,回答后面练习题。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酒酿王》阅读原文: 黄阿二的酒酿在古庙镇上老老少少都翘起大拇指,没有不说呱呱叫的。古庙镇人黄、王不分,...
名著阅读2017-03-05
《酒酿王》阅读答案

小水珠和大浪阅读答案

小水珠和大浪阅读答案 编辑:云梦  发布时间:2017-12-15   手机版 ...
名著阅读2018-01-08
小水珠和大浪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