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珍珠鸟》阅读原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珍珠鸟》阅读原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试题,试题是考核某种技能水平的标准。一份什么样的试题才能称之为好试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珍珠鸟》阅读原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真好!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儿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象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子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塔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

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选自《当代散文鉴赏》)

  ⒈文章开篇就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那么,作者是怎样对待它们的呢?结果如何?为什么要强调它们怕人呢?

  ⒉文章的重点显然在小珍珠鸟那儿,那么,篇首为什么又写它的父母?

  ⒊读《珍珠鸟》,不由想起了古代一些诗人的诗篇:陆游的初见梁间牖户新,衔泥已复哺雏频。只愁去远归来晚,不怕飞低打着人(《咏燕》),杜甫的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两相猜。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三绝句》),秦韬玉的不知大厦许栖无?频已衔泥到座隅。曾与佳人并头语,几回抛却绣工夫(《燕子》)。你觉得哪一首诗所描绘的人鸟相亲的场景与本文最为相似呢?请简要分析。

  ⒋选出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

  A、《珍珠鸟》虽是散文,但其盎然诗意并不亚于诗篇。那细腻的笔触、绰约的文姿、委婉的风格、清雅的格调,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诗意,直若一首动人的抒情诗。

  B、作者对人鸟相亲的那段描写用了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突出了小雏鸟的无赖、天真,笔触轻盈活脱,这不仅使文章疏密有致、浓淡相宜,而且色彩斑驳,呈现跌宕变幻的 景象,使人读来兴味益浓。

  C、珍珠鸟对作者的亲近和友爱正说明作者有着崇高的情感和理想。作者的理想是什么?文章虽然没有明确揭示,但读者是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到的。

  D、文章短小、精练,但对氛围即境界的描写异常生动,从字里行间渗透这作家博大的爱心。

  E、大凡真正的文学家,大都热爱世界,热爱人生,热爱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石,乃至一花一木、一鸟一虫。冯骥才对珍珠鸟的喜爱,与杜甫、陆游等大抵是一脉相通的。

  【参考答案】

  1.开篇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于是竹笼高悬,吊兰遮掩,添水加食都不敢睁大眼睛惊动它们,结果,小鸟就由怕人渐渐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简直与人融为一体。这样写,使文章显得波澜跌宕。

  2.写它的父母不过起铺垫作用。这小雏的无赖、天真远胜过它的父母,它对作者的亲近与信赖才是作者最可宝贵的。

  3.答案不拘,对任一首诗的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陆游笔下的燕儿衔泥筑巢,哺雏频频,只愁晚归,不怕低飞,对家园的喜爱,对巢穴的依恋,显然同主人的善意与友爱不无关系。末句描写的场景与本文中小珍珠鸟陪伴作者写作、落在作者肩头睡觉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杜甫与鸬鹚初次相遇,便很快取得谅解与信任,进而成为须臾不离的朋友。与鸟儿建立起的深厚情谊,可跟本文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默契相媲美。

  秦韬玉笔下的燕子并没有征得主人的同意便衔泥筑巢了,因为它清楚地记得,昔年它与佳人在此并头相偎,软语呢喃,多少回惹得她目注神移,抛却绣工,燕与人灵犀相通,宛若融为一体。本文作者对小珍珠鸟的体贴与关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4.B、C(B项,没有运用夸张的手法;C项,卒章显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就是作者的理想。)

  珍珠鸟 阅读练习题:

  1、选文开头真好二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开头部分写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为什么要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且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加点的渐渐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珍珠鸟 阅读答案:

  1.表现了作者对朋友送来两只珍珠鸟的喜悦之情。刚一开篇作者就以感叹句说出真好两个字,体现了心头的喜悦之情已有安奈不住之势。更加强了感情色彩.

  2.道出珍珠鸟的一种习性,与后文珍珠鸟和我的亲近形成对比,为表现珍珠鸟和我的信赖作铺垫.

  3.表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与尊重,因为我知道珍珠鸟是种怕人的鸟所以不去惊扰它们.

  4.(这道题里的渐渐是不是这个句子里的时间久了,它们胆子渐渐更大了,有时竟然敢落到主人的书桌上。) 不能去掉,这个渐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珍珠鸟和我的亲近是在信赖的基础上一点点发展起来的,过程描写的惟妙惟肖,如果去掉则显得生硬,即失去了美感,有不能很好的描写出当时的情景。

相关文章

感受幸福阅读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感受幸福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
名著阅读2017-01-05
感受幸福阅读答案

《悠长的铃声》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 校,唯我走...
名著阅读2018-07-02
《悠长的铃声》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

篱笆青青阅读答案

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篱笆青青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
名著阅读2013-06-05
篱笆青青阅读答案

《程门立雪》阅读练习及答案

导语:阅读文言文《程门立雪》,回答后面练习题。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程门立雪》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程门立雪》阅读原文: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
名著阅读2013-07-04
《程门立雪》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昌龄《塞下曲·其一》全文及赏析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描写了边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思想。第二首从凄凉的环境着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
名著阅读2019-02-06
王昌龄《塞下曲·其一》全文及赏析

《国风·陈风.株林》全文解释及赏析

  《国风·陈风·株林》,为先秦时代陈国华夏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四句。其本事为:春秋时期陈灵公与大夫孔宁、仪行父都跟大夫夏御叔的妻子夏姬私通,常一道去夏家鬼混...
名著阅读2011-06-01
《国风·陈风.株林》全文解释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