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夜月阅读答案
春山夜月阅读答案
《春山夜月
》是唐代诗人于良史的作品。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春山夜月》的文章习题以及相关的习题答案,希望能帮助你们。春山夜月阅读答案
《春山夜月》阅读原文: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春山夜月》阅读试题: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3、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为精妙?谈谈你这样理解的理由。
(5)有人说这首诗的景物描写是全诗精妙之所在,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6)诗歌主要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春山夜月》阅读答案:
(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
(3)、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4)、诗中写得最为精妙之句是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理由可以有①从结构上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②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气完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③“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意境鲜明,妙趣横生。④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5)、动静结合(1分),虚实相生(1分)。“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2分)“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或:远近结合(1分),以动衬静(1分)。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愈显清幽。(2分)
(6)“多胜事”、“掬水”、“弄花”的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1分),“欲去惜芳菲”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致赏玩忘归(2分)。
《春山夜月》赏析
从《全唐诗》录存的七首五言诗看来,他的诗作,风格清淡闲雅,善于描摹物态风光,笔下时有警策之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冬日野望寄李赞府》),“雨洗山林湿,蛙鸣池馆晴”(《闲居寄薛华》)等。五言律诗《春山夜月》之脍灸人口,流传千古,也是与篇中具有警策动人的诗句分不开的。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意思是: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事物,我去欣赏游玩,由于景色迷人,入夜了,竟然忘了归去。开头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在一、二句之间,又有因与果的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所以,首句中的“胜事”又是全篇诗情产生的源头。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形同无梁之屋,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闯过了难关。他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不能设想还有比这更为恰到好处的描写了: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月在手”句中的“月”,紧承第二句“赏玩夜忘归”中的.“夜”;“弄花香满衣”句中的“花”,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澜。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以少胜多,一能当十。第三,“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不失为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于是,唯兴所适,不计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欲去”的“去”字,在诗中虽与“来”字对举,却并不是“来”字的反义词,而是“离开”的意思。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留下伏笔。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镶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的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全诗精神之所在。这两句在篇中,确如石中之宝玉,水中之珍珠,把四围都照亮了。《石林燕语》记载,宋太祖曾在宴席上让李煜念自己最得意的诗,李煜举出《咏扇》中的两句:“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说当宾主相见、拱手为礼的时候,拿着团扇就象圆月在手;轻轻摇动就觉爽风满怀。李煜的诗,是有意的仿效,还是无意的偶合,没有人考辨;如果与《春山夜月》中的三、四句比较起来,李煜的诗句只工于形似,神韵远远不及,那是显而易见的。就凭这一联,《春山夜月》就可不朽了,更何况全诗在艺术上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