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全文阅读及答案
暖冬全文阅读及答案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暖冬全文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暖冬全文阅读及答案 1
暖冬
(1)小的时候,是那么疯。数九寒天的,跑到村东小河上砸开一块冰,人蹿上去,兴奋得尖叫;拿一根细竹竿撑着河床,那冰就行驶开来,成一条冰船,满载着童年的快乐。
(2)照例是午后。照例,他是唯一的舵手,把一根竹竿挥得虎虎生风。突然却从脚下传来断裂的咔嚓声。低头一看,那冰已经破裂,在他的两腿间,裂开一条半尺宽的口子。一块冰分离成两块,慢慢漂向相反的方向。他急了,怪叫一声,扔掉竹竿,人却掉进河里。冰水像无数把刀子,扎得他浑身刺痛和麻木。
(3)好在河水不深,仅没到胸。他颤抖着牙关爬出来,缩成一团,高呼救命。恰好有村里的老人经过,把他放上独轮车送回了家.
(4)他被母亲大骂一通。屁股上,落了母亲恶狠狠的笤帚。母亲说那河那么深,你不知道?母亲说怎么不淹死你?母亲说棉袄棉裤都湿了,晒不干,你明天穿着炕席上学?他缩在炕头的棉被里说,我明天不上学了。母亲说你敢?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不去上学?你敢?
(5)母亲把他的湿衣裤拿到院子里晒。冬天的阳光,象征性地洒在上面。那些衣服很快冻成冰棍。母亲坐在炕沿,看着他,愁眉不展。
(6)那些年月,家里不可能有多余的棉衣棉裤。是啊,明天,冰天雪地的,他怎么上学?
(7)他一直把自己包在棉被里,看母亲愤怒并愁苦的脸。他小心翼翼地吃饭,小心翼翼地和母亲说话,小心翼翼地写作业和睡觉。他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他知道自己得一直呆在炕头,直等到他的棉袄棉裤彻底干燥。
(8)夜里他醉来,看到微黄的光圈和一抹年轻的剪影,那是母亲和她的油灯。
(9)早展他被母亲推醒。母亲说快起床上学,要迟到了。他惊奇地发现,母亲竞给他捧来了新的棉袄棉裤。干燥的棉袄棉裤穿在身上,暖和并贴身。每一个扣子都亮闪闪的,像从夜空中摘下的星星。他背着书包上学,走到院子里,突然回头。母亲正在玻璃窗后看着他。那目光是从冬的缝隙抽出的春的阳光,随着他,静静地织成一条温暖的路。
(10)那天他突然长大了。他不再
爬墙上房,不再去冰河划船。那一天,母亲年轻的容颜永远并深刻地烙进他的记忆。(11)那年冬天特别冷。但他一直认为,那是他今生最温暖的一个冬天。
(12)可是那个冬天,母亲却落下一生的病根——类风湿。那天,她用了整整一夜,将自己的棉袄棉裤认真地改小,套在他的'身上。
(13)然后,整整一个冬天,母亲没有自己的棉衣。
阅读题
1.在“那一天,母亲年轻的容颜永远并深刻地烙进他的记忆”一句中,作者用了“烙”这个字眼,将它改为“印”字或“刻”字好不好?为什么?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第九段,有这样一句话:“那目光是从冬的缝隙抽出的春的阳光,随着他,静静地织成一条温暖的路。”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
3.文中说,那年冬天“特别冷”,但“他”却一直认为,“那是他今生最温暖的一个冬天”,为什么?作者这样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4.既然母亲如此疼爱,可文章第四段又较细致地叙述了母亲对他的责打、责骂,这如何理解?
5.读这篇文章,你也许会想到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请默写这首诗,并结合这首诗谈谈你读本文的感受。
参考答案
1.改为“印”或 “刻”不好。“烙”一词表明留下的印迹深,不易磨灭。这样写更富表现力,能更充分、更传神地表达伟大母爱留给他的印记之深,令他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意思对即可)
2.那是母亲关爱的目光。母爱让“他”在严冬里有春光融融、暖意盈怀之感。母爱将与“他”的人生永远相伴,给他温暖给他力量。(意思对即可)
3.①“他”有了两件棉衣可以御寒,无受冻之忧;②“他”有了母亲用爱的目光编织的可以伴随他人生的温暖的路。这样写,既照应题目,点明了题意,又升华了主旨,突出了母爱的伟大。(意思对即可)
4.母亲的责打、责骂实际上反映了她对孩子的担忧、对孩子的期望,透露出来的是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另外也暗示了当时艰难的家庭境况。
5.默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受“略”。
暖冬全文阅读及答案 2
祥发爹再次见到眼前衣服褴褛的中年妇女和脸色蜡黄的小女孩,已是三天以后。
其时,他在村后山峦上自家长势不怎么齐整的甘蔗地里巡查,心里估摸着年前节后砍甘蔗的收成。时值腊月,天气死冷,他抽着烟叶御寒。
母女俩是被小舅子推扯吵嚷着上来的,小舅子的身上穿着他这辈子再熟悉不过的军用棉大衣。
祥发爹头一次见到这母女俩,是在自家庭院的瓜棚架下。那会儿,老伴儿菊英把她俩当 远门亲戚待着,嘘寒问暖,端水递茶。
菊英对他说,母女俩是从她娘家四英岭对面人家来的。走亲戚迷了路,人生地不熟,她 是凭着她们打听人家的乡音辩出来的;还说,出门在外,客从乡来,饭桌上,不过是多一副 碗筷而已,菜肴丰盛倒在其次。
当夜,母女俩就在庭院东屋住下。东屋是儿子当兵前睡的地方,除了儿子读中学时的书 籍,还有一件儿子前年探亲捎带回来的军用棉大衣,好厚的棉绒,热身暖心。棉大衣平时也 很少用,只有每年砍了甘蔗,跟车赴县城守夜过磅,才穿上挡挡风寒。如今,多了一对母女, 家里又没有备用棉被,只好取出当铺盖。
次日,祥发爹起身时,日头已一树高了。菊英做好了早饭,却不去喊醒那母女俩,说人家一路投亲,太疲倦就多睡一会儿。等到祥发爹洗漱妥当,又抽了一锅烟叶,终于憋不住去敲东房,屋里却不见动静,推开虚掩的门,哪里还有人影?那件军用棉大衣也不见了踪影。
祥发爹踅身回到伙房,闷头无语,半晌才说:吃饭吧,人家早走了!
菊英不信,奔向东屋去,出来后只叹了一声:唉,就当是儿子带走了那件棉大衣。
祥发爹扑哧一笑:你当是我心疼那棉大衣吗?眼下,甘蔗要砍了,我是想,到县城去守夜过磅,穿什么来熬冬。
晌午时分,小舅子来了,说是家里砍了甘蔗,缠着祥发爹拿那件棉大衣。菊英不好明说,就借口搪塞:你姐夫也要砍蔗守夜过磅用。不想小舅子倔劲来了,说:我只用一夜就送回。祥发爹一时气不过,说:是你姐留了个外乡母女贼,连铺带衣卷走了。
小舅子是个死赖难缠的角色,硬是冲到东屋去,直到一无所获,才骂咧咧走了。
一连两天,祥发爹心里空落落的。
夜里,他总是很晚才躺下,半夜又总是憋尿醒过来,方便后回到床边,却又睡意全无,摸出烟叶,烟火在夜里明灭着。
白天,他就跑到山峦上这片甘蔗地,估摸着年前节后砍了甘蔗跑县城守夜等着过秤的事儿。就是这个时候,小舅子将中年妇女和小女孩推扯到他的面前。
中年妇女满脸窘迫,压低着头,前额的刘海全乱了,小女孩紧贴在她身后,睁大着惊恐的眼睛。
小舅子嚷道:姐夫,盗贼我给你逮着了。我在圩场菜市口,一眼就看到了棉军大衣,哪 个不知道,方圆几十里人家,就姐夫你我外甥在部队当兵,这大衣怎能躲过我的眼!
中年妇女低声哀求道:大哥,怪我鬼迷心窍,我母女投亲迷路,多亏大嫂收留照应 我千不该万不该大哥,你如何惩罚,我都认了,只是、只是不要为难我女儿她几 乎跪下去了,小女孩哭出声来。
小舅子左手撸着腰跺着右脚,嗤笑道:拿贼捉赃,按乡规,可不那么便宜,什么都可以 让,就是就是干脆,你留下闺女给我当媳妇,你走吧!
祥发爹狠狠地瞪了小舅子一眼,却挤不出一句话来。这时,他看见老伴儿菊英风风火火 地奔上山来了。
菊英小跑过来,搀扶着中年妇女:妹子,妹子,你这是怎么啦?中年妇女一脸茫然与无措,小女孩抱紧母亲的裤腿。
小舅子仍凶势不减,指着穿在身上的军用棉大衣,嚷:姐,这是她们母女俩偷盗的罪证, 你说该如何发落?
菊英陡地站直身子,冲着弟弟骂道:你胡说什么?这棉大衣,是我送给她们的,大冷天的,我来不及跟你姐夫说谁让你去截着追回来的,为难人家了说时示意弟弟脱下棉大衣。
小舅子一时愣怔了,脱下棉大衣递给姐,目光投向姐夫,祥发爹狠狠地吸了一口烟,呼 出浓浓的烟雾。
菊英接过棉大衣披在中年妇女的身上:妹子,是我当姐的不好,让你受屈了 中年妇女倏地拉过小女孩,双双跪下,泣不成声
远山的落日,给小村披上了一层玫红色的晚霞。
(选自《2016 中国年度小小说》)
19、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
A、开篇写中年妇女的衣着和小女孩的脸色,突出了母女俩的生活窘况,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小舅子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之所以对姐夫家被盗的军大衣上心,是想要中年妇女的女儿当媳妇。
C、祥发爹狠狠地瞪了小舅子一眼,却挤不出一句话来写出了祥发爹对小舅子的不满, 也表现了他不善言辞的性格。
D、小说运用插叙写法,中间插入军用棉大衣被盗经过的叙写,交代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小说结构完整。
E、小说以对日落晚霞的描写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亮色,含蓄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赞美的主题,使小说富有余味。
20、小说中的菊英有哪些性格特点?请概括出其中两点,并作简要分析。(4 分)
21、小说以军用棉大衣为线索有什么作用?请从文章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主题中任选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4 分)
22、小说以暖冬为题,有什么作用?(答出二点即可)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9、A、D
20、①为人善良、热情;表现在菊英在了解了陌生母女的遭遇后,不仅愿留宿她们,还把她俩当远门亲戚待着,嘘寒问暖,端水递茶。
②宽容大度,对人真诚;当菊英发现了弟弟(小舅子)逼母女二人归还棉衣,甚至还想让女孩做自己的媳妇时,她帮助陌生妇女说是自己将棉衣送给了她们、
21、军大衣是祥发送给爹的,是爹娘思念儿子的寄托物;军大衣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小舅子的丑恶灵魂;军大衣让陌生母女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以此侧面衬托出菊英那高贵的人格、
22、标题暖冬一语双关,即指天气温暖,又指人心温暖、标题起到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突出菊英的高贵人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