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优质6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一
《苏东坡传》是一本关于苏东坡这位历史人物的传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和详细的史料,展现了苏东坡的一生和他在政治、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卓越成就。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苏东坡这位伟大的文化名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感受。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文化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艺术家。他潇洒的人生态度和才华横溢的创作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对苏东坡的一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苏东坡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雨,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他的文学风格独特,充满了自由和豪放的气息,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启示。
苏东坡的政治才能也是令人钦佩的。他在政治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厚的思想,他的政治理念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积极推行改革,努力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
除了文学和政治,苏东坡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精通书法和绘画,他的作品被誉为艺术的瑰宝,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他的艺术才能和创作理念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艺术作品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通过阅读《苏东坡传》,我对苏东坡这位伟大的文化名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一生和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一生是充满了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断追求卓越。他的才华和智慧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明星,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无数的后人。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不仅对苏东坡这位伟大的文化名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感受。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二
《苏东坡传》这本传记书,将苏东坡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苏东坡的一生和他的思想、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感受。
苏东坡是一位伟大的文化名人,他的一生充满了风云变幻和艰辛努力。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艺术家。他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启示。他的政治理念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艺术作品被广泛传颂和学习。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对苏东坡这位伟大的文化名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一生和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苏东坡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他的一生是充满了奋斗和创造的,他的作品和思想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他的文学风格独特,充满了自由和豪放的气息,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启示。他的政治才能和思想深邃,他的行为和理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艺术作品精湛绝伦,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通过阅读《苏东坡传》,我对苏东坡这位伟大的文化名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感受。他的一生是充满了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断追求卓越。他的才华和智慧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明星,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无数的后人。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不仅对苏东坡这位伟大的文化名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感受。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三
《苏东坡传》是二十世纪中国四大人物传记之一。(其它三部分别是:《朱元璋传》吴晗著、《张居正传》朱东润著、《李鸿章传》梁启超著)这是国学大师林语堂用英文写成的,流行的有两种译作:宋碧云译和张振玉译。我读的是张振玉版。
正如林语堂在序言中所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苏东坡是我最喜欢最敬佩的人,是我的偶像!
林语堂先生饱含喜爱敬佩之情给了苏东坡多个名号: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百姓的朋友、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工程师、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在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夜徘徊者、诗人、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貌……
最令我钦佩折服的不是他的出众的诗词,不是他诗书画、儒释道的通才,而是他性格中的通透达观——
他少负才名,但一生仕途坎坷,多次惨遭贬谪,入狱一百多天几欲丧命。难得的是,无论在何种境遇,他都能够用强大的内心去克服去超脱,在苦中作乐,去发现并享受困苦之中的人生真趣!被贬黄州,为一家老小生计,不惜沦为农夫,开垦别人弃置的荒田,自此世间诞生了“东坡居士”;只能买些别人不要的肥肉,他就研制出了“东坡肉”,至今仍为名菜;后来,流放岭南,当年尚为蛮荒之地,他却能“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甚至道中遇雨,他也有“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这就是东坡的通达!
苏东坡一生娶了三位夫人,每一位都至情至性、情深意重。聪慧稳重的结发夫人王弗二十六岁早逝,尽管“不思量,自难忘”,但苏轼并没有像痴情的纳兰容若一样,走不出对亡妻的思念。他又有了相濡以沫温柔敦厚的王闰之、知心可人的“天女维摩”朝云。情真情深,但不痴不迷,这就是东坡的通达!
苏轼与弟弟苏辙手足情深,非比寻常。“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弟兄俩聚少离多,苏东坡却能够把对弟弟的思念托于明月、化作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就是东坡的通达!
有人说:什么叫见过大世面?那就是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人!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苏东坡就是真正的英雄!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林语堂、余秋雨都是东坡的知音!我愿做东坡的学生,永远的学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四
若要我说,历史上有几个旷世奇才?我想恐怕不多,而苏东坡绝对算是其中之一。因为他是一位集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哲学家,炼药师等为一体的全才。
就是这么一个多才多艺的全才,理应受到周围人珍视他,景仰他的苏东坡却被朝廷一贬再贬,最后只好谪居荒芜的海南岛,永无翻身之日。这真是天妒英才。只怪苏东坡偏偏生活在一个君主昏庸,小人当道的黑暗时代,以致于他才华横溢却无处可施。苏东坡晚年被贬到惠州时曾经修筑过两座桥,曾建议过当地政府依谷价公平地对农民征税,曾修建水管引山泉到城中……他被贬后利用自己的才能为百姓办了许多实事。但是有一天苏东坡写下了两句诗描写春风中酣美的午睡,表达自己的闲心。这首诗却被章惇看到了,便又把他贬到了更远的海南岛。我看到这儿,在感叹他命运坎坷的同时,不禁幻想苏东坡如果生活在盛唐时期,那他一定是身居要职,
可是,深受迫害的苏东坡却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他虽然无能为力,但他也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似乎他也从来没有怨恨过谁。苏东坡把道家的豁达诠释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豁达让他即使被贬在外是,也不改乐观的天性。他是一个在被贬到海南那种蛮夷之地后,还能说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么旷达的话的人。又怎能不让人敬佩呢?苏东坡此时就好比是像道士一样清闲,他早已无心追名逐利,与农民相居每天以闲谈为乐。退去凡尘。自在轻松。
但是迫害他的当权小人当然不会这样放过他,听说苏东坡住在官舍里,受太守张中优待,于是,就将张中革职,把苏东坡逐出官舍。苏东坡被迫住进了一栋简陋房子,他五月给朋友写信时还说:“置之不足道,聊为一笑而已。”不久以后,苏东坡闲暇时还观察小蚁,觉得“此事甚妙”,于是“与诸友人小饮后记”。苏东坡全然不把贬谪当惩罚。而正是随缘自适的苏东坡让章惇和他的其他敌人伤脑筋,因为似乎没有什么能让苏东坡伤感的。
唯一能让苏东坡难过的也只有亲人的离别了,在堂妹去世是,苏东坡写到自己是“此心如割”。而他的最后一位妻子王朝云过世,苏东坡痛心不已,按她生前的要求将其安葬在西丰湖边,不就苏东坡写下了《悼朝云》,句句真切。为她念诵小乘佛经,为她超度。而苏东坡最爱去的西丰湖,如今也不忍心再去了。他的悲伤让我明白了苏东坡不仅是豁达的道人,快乐的天才,还是一位痴情的诗人
苏东坡是一位伟大的旷世奇才,他的伟大不仅仅伟大在他的各项全能;他的伟大也不仅仅伟大在他屡遭迫害却仍乐观开朗;他的伟大更伟大在他比其他文人墨客更有丰富的感情。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五
读罢《苏东坡传》,先赞林语堂先生之博学,再赞张振玉之译笔精妙。
《苏东坡传》引证严谨,想象恰当,是不可多得之人物传记。读之使人心胸开阔,思之使人明史明智。
林语堂并不遮掩他对苏东坡的喜欢,因了这一份喜欢,他在美国用英文写《苏东坡传》,让我们可以较容易地去了解一个千年之前的大文豪。也正是这份太喜欢,致使我们被林语堂先生所困——林语堂先生有太明显的好恶,致使他将与苏东坡所对立之群体写得可恶至极,也包括对王安石的抹杀。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有其偏见。以至于我无法在《苏东坡传》中发现苏东坡的缺点。因为人无完人,即使是再伟大的人,也有缺点。而正是因为这一缺失,也促使我不得不去反思,尽信书不如无书也。
林语堂先生在传中已经给足了苏东坡评价,我也认可这个评价。我想我再画蛇添足是不自量力的。
在读这本书时,我脑中总有一段话在闪现。是《论语》中孔子评价自己的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放到苏东坡身上竟然也如此相似。少年苏东坡有志于学,家教极好,乃是少年才气,壮志凌云。三十而立之年,则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官场生涯,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写下激扬文字,历练锦绣人生。待到四十不惑,如日中天之时,却横遭劫难,险些丧命,但至此而变,趋于老练,黄州突围,文自天成。五十而知天命,政治辉煌,进入中央高层,位极人臣,但此时的苏东坡更懂得如何在原则与变通之中周旋,又不伤害自己。可惜他并不愿苟活在一团浊气之中,在六十而耳顺之年,降至人生之低谷,衰老之时逢此难,旁人或已绝望,但苏东坡能很快跳转,化解忧愁,趋于平和。当然苏东坡能如此,与他的思想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他历经的磨难不比孔子少,而且在他的思想中,从壮年开始,儒释道三家已经在渐渐融合。他以儒家为用,以佛家为念,以道家为道,最终完成了自己完美而又多变的一生。但总体来说,儒家思想还是要占据主导之位的。
苏东坡,记住了便无法忘记。的确如此。
苏东坡是伟大的,但他又是如此的让人亲近。读他的诗,为他的诗句叫绝;读他的词,豪放感人,婉约迷人;读他的辞赋,让人如沐春风,浩浩汤汤;品读那些随笔杂记,则如与一位久远而深博的友人畅谈;赏他的书法,布局和谐,字字带气;品他的画作,自然天成,画外有情,潇洒明快。而他更是无所不能,能做菜,东坡肉至今有名;能酿酒,据说味道不错;能医病,医学造诣也不浅;能规划城市建设,西湖就该多谢他。他懂的实在是多,懂水利、懂炼丹、懂女人、懂佛道、懂养生……我怕我自己怎么说也不能穷尽啊。
大爱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六
作者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存心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那时作者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全书概要:
卷一——童年与青年
苏东坡在儿时和弟弟苏子由都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苏东坡更是第一次应试就中了高第。苏东坡的妻子也很贤惠。父亲也终于金榜题名。
卷二——壮年
苏东坡在朝为官,反对王安石变法,尽力挽救弥补,可惜被贬。被贬期间,信奉了佛教,注重了养生,滋润灵魂。
卷三——老练
苏东坡年轻时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静平和的心态。两耳不闻窗外事,与朋友对酒当歌,生活顺心如意,倒也滋润。后来重新当朝为官,致力于挽回王安石变法的后遗症。
卷四——流放岁月
苏东坡的一生终于了尽,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是永垂不朽的。
摘抄及点评:
摘抄:
苏东坡此人,是不可预测的。在诗的开端,习惯上总是出之以轻松自然,随之用一两个历史上的典故,再往后,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出现,诗人他自己更是不知道。有时,他笔下写出虽不相连贯的东西,却构成了惊人的妙文;一首毫无用意的歌,记载刹那之间奇特的印象,然后忽然一变为苛酷、为讽刺、为育有深意的讥评。他不愧为诗文大家,动气笔来,真是“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他的风格是属于那全任自然一发不能自已的一类。
点评:
苏东坡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不顾后果、直言无隐、玩笑戏谑,没有什么禁忌。在作者“行云流水”的刻画下,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苏东坡诗歌的放荡不羁,豪放自由。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他的诗歌,很难找到固定情调,他总是随意的发挥,文豪之“豪”字也由此而来。
评价:
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苏东坡的的刻板印象就是一个天才的诗人、词人,然后就没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了解到我的观点原来是这么的浅显。苏东坡的文章虽然名扬天下,但是仕途坎坷艰辛,四次被贬,屡遭迫害。但是他却始终不改他乐观爽朗率真的天性。这“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他身上具有的浩然正气,让所有骗他、在背后说他坏话的阴险小人自愧不如,只能以贬官的方式贬离苏东坡,却暴露了他们自己的龌龊。在黄州,在岭南,在海南岛,不管环境多么艰苦,他都能苦中作乐。“酒足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人。”如此悠哉游哉,比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洒脱,有过之而无不及。眼前皆美景,只因心中有阳光!
在官场上,他是勇敢的战士,治病的医生。谴责卑劣的政治手法,主张广开言路,废止青苗贷款法,他单枪匹马向朝廷之腐败无能进军,无情抨击“官官相护”的虐政。这样敢于为了百姓而战的人,在那个乱世真的不多见。
如果你没读这本书,你永远只记得宋朝那个“苏轼”名字,却不会记起他真正的这个人和那个一心报国的“苏东坡”!
说话需要谨慎当心,切不可向一切人谈论自己的心事。也不要一发现什么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要了解说话的对象,不能跟所有人都畅所欲言。否则就有可能像苏东坡一样,空有自己的才华,却无人帮忙施展,还要一次一次关入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