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带书名(优秀3篇)
经典语录带书名 篇一:《时间的朋友》
时间是最公平的朋友,它不会偏袒任何人,也不会因为任何人的请求而停止流动。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学会与时间做朋友,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才能更好地利用它,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时间的朋友》一书中,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读者解释了如何与时间相处。他认为,时间就像一位朋友,我们应该尊重它,珍惜它,并善于利用它。他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
首先,作者告诉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更好地规划时间。他引用了一句经典语录:“没有目标的人,就像没有航向的船,随波逐流,徒劳无功。”这句话深入人心,提醒我们要时刻记住自己的目标,为之努力奋斗。
其次,作者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性。他说:“时间就像一块宝贵的石头,我们每天都应该用它来建造美好的未来。”这句话让人深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它。我们可以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合理分配时间,做到事半功倍。
最后,作者提醒我们要及时行动。他引用了一句名言:“行动胜于空谈。”他认为,只有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时间不等人,我们不能一直等待机会的到来,而是要主动争取,积极行动。
通过阅读《时间的朋友》这本书,我深刻地理解到了时间的珍贵和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与时间做朋友,善于利用它,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经典语录带书名 篇二:《人生的选择》
人生就像一场选择的游戏,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人生的选择》一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经典语录,向读者传达了选择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作者提醒我们要慎重选择。他引用了一句名言:“选择是人生的十字路口,决定了我们的命运。”这句话让人深思,每个选择都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因此,我们应该仔细考虑每个选择的利弊,做出明智的决策。
其次,作者强调了积极选择的力量。他说:“我们可以选择乐观,选择积极,选择幸福。”这句话让人感到温暖和鼓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如何看待生活,如何应对困难。积极的态度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强和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最后,作者提醒我们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引用了一句经典语录:“梦想是人生的指南针,引领我们走向成功。”这句话让人感到鼓舞和激励,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只有勇敢追求,才能实现它们。
通过阅读《人生的选择》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选择的重要性和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只有慎重选择,积极选择,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让我们珍惜每个选择的机会,用心去选择,创造美好的人生。
经典语录带书名 篇三
:指筋骨头。3闲:音jiàn,同“间”,两者之中的隙缝。4无厚:刀刃最薄的部分等于完全没有厚度。5恢恢:宽阔广大的样子。6游刃必有余地:比喻做事能胜任愉快,从容而不费力。
牛的筋骨之间再窄也有细缝,而刀锋最薄的地方等于没有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牛筋骨间的隙缝,刀子还可以在隙缝中来回地移动呢。
名句的故事
《养生主》一文的宗旨在于阐述如何养护人的精、气、神的方法或道理。
话说梁惠王请庖丁替他宰割一头牛。只见庖丁操刀流畅自若,他的动作好比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翩然起舞,刀割所发出的节奏似乎和着尧乐的《经首》,十分合拍。站在一旁的梁惠王则是看得目瞪口呆,不禁赞叹庖丁纯熟的技术。
庖丁告诉梁惠王:“我一开始宰牛时,并不了解牛身体的构造;后来在我眼前的不是一整头牛,而是一堆可以拆卸的零件。现在我只要用心灵去感受这头牛的形状,不必用眼睛,也可以知道如何下刀。”由于下刀之精准,不会误砍到牛的骨头,刀子也不会受损,因此庖丁能将一把刀保存将近十九年的时间,也没有换过。梁惠王听完这番话颇有感触,觉得体悟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
庖丁操刀的流畅,确实让刀在宰割的过程中不受损害,完全是因为他懂得顺应牛筋络骨骼的构造。换句话说,庖丁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庄子意在告诫我们,如果能顺应万事万物的道理而行,自然能让身、心、灵在更宽广的空间中颐养天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即是后人常用的成语“游刃有余”,比喻对所担负的事情能胜任愉快,从容而不费力。而这个故事“庖丁解牛”也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事物了解透彻,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历久弥新说名句
“恢恢”这个名词来自于《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上天的律法广大而宽阔,会有开通的一面,却不会有任何漏失。我们也会以“天道恢恢”来说明上天绝不会纵容作恶的坏人。再者,“游刃有余”也可以说成“恢恢有余”,即指一个人的才能之于他所负担的责任绰绰有余的意思。
连横先生在《台湾通史·职官志》中说:“夫日本之财力,皆取之国中,非别有转输也,而游刃有余,可以富庶。台湾地大物博,百利未兴,若能经理得人,需以岁月,何遽不如日本哉经典语录带书名
?”这是连先生鼓励台湾自强的一段话。他将日本形势与台湾的地理环境做比较,两者是一样的,如果日本可以自给自足而达至富强,那么台湾一定也做得到。以现在的世界环境来看,要想自己自足几乎有点不切实际,但就历史观点而言,足见连横先生对台湾的民族之情。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名句的诞生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1,缘2督3以为经4,可以保身5,可以全生6,可以养亲7,可以尽年8。
——养身主
完全读懂名句
1刑:刑戮。2缘:因,顺着。3督:人体经络中的督脉,引申为中虚之道。4经:常法。5保身:保全身躯,免遭刑戮。6全生:生通“性”,保全自己的天性。7亲:新生之机。8尽年:指享尽天年。
做善事不要与名誉沾边,做恶事不要惹上刑戮。一切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进行,并且习以为常,便可以保住自身,可以全养性灵,可以颐养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名句的故事
庄子认为善于养生的人,要知道如何“趋利避害”,怎样在动荡的社会中待人处世,以求得全性保身,避免从事对养生有害的行为。不但不可以“为恶”,也不可以“为善”。因为做坏事触犯法律,会遭致刑罚的制裁,有违养生之道,做善事,会因为善事近名,自己便不得安闲;结果,能者多劳,亦是杀生之机。
所以,强盗的首领盗跖,因为利而死;孤竹国的贤士伯夷,饿死于首阳山,为名而死,虽然二者所死不同,却同样都是残生害性。
《让王》篇提到,“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庄子批评当时的人因为富贵利禄而危害自己的生命,他认为能贵生的人,也不用养生的东西伤害身体,虽然在贫贱之中,也不要因为追求利禄而牵累形体。
楚王听说庄子很有才能,想请他出来当官。于是派遣使者前去拜访他。庄子对使者说:“听说楚国的宗庙里供奉着一只神龟,龟壳外头还用织着纹饰的锦绣小心翼翼地包裹着。你觉得这只龟,如果有灵性的话,它希望死后龟壳被供奉在宗庙里呢,还是活着在野外拖着尾巴在烂泥巴里爬行呢?”使者回答:“应该是活着在野外拖着尾巴在烂泥巴里爬行吧!”庄子:“好吧,那你们可以走了!我也愿意活着在野外拖着尾巴在烂泥巴中爬行。”
历久弥新说名句
“为善无近名”是说做善事容易获取好的声誉,但是有好的声名之后,常因能者多劳而不得安闲,有碍养生之道,所以,庄子反对“为善”。真正的“为善”应该发自内心并且不求报偿的。俗谚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一个人有心地去做好事,但这种行为没有什么值得奖励的。
《老子·第十七章》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原意是说善于行事者,顺应物性,因为遵循规律,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在句中“善”字当动词,后来误读为“善行”当名词,便有比喻真正行善的人,多不让别人知道的意思,与“为善不欲人知”同义。
西方近代哲学创始人法兰西斯·培根曾说:“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这也就是古希腊人所谓的‘仁’,或者‘人道精神’,但意义还要深。”又说:“人心固然应该向善,而行善却不能仅凭感情,还要靠理智的指引。”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名句的诞生
故夫知1效一官,行比2一乡,德合一君而3征4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5,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6,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7也。虽然,犹有未树8也。
——逍遥游
完全读懂名句
1知:通智,才智。2比:合于、顺于。3而:古字中“而”与“能”相通。4征:取得信任。5劝:奋勉、鼓励。6沮:沮丧。7数数然:急促的样子。8树:动词,树立之意。
因此有些人才智可以胜任一官,行为可以合于乡里规范,德行可以投合于一君、能取得一国之信任,这三种人因此自鸣得意就好像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麻雀。而宋荣子嗤笑他们。宋荣子能够做到全天下都赞誉他也不感到奋勉,全天下非议他也不感到沮丧。他能够判断内在与外物的区别,明了荣誉与屈辱的差别,就是如此而已。他对于世俗的事物并不汲营求取。虽然如此,光有这样还是有所不足。
名句的故事
《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章,揭示庄子对于道与修养的看法。《逍遥游》目的在于告诫人们需看透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等之束缚,进而让精神跃升优游自在,达到无牵无挂、顺化应然的境界。庄子对于所谓“逍遥”游的定义区分为二,形游与神游,二者相辅相成,臻于最高境界。为了能够让形神皆逍遥,庄子举出几个破执去偏的要法,如破生死、通物我、去机心、泯是非、除成见,到达最后的“以道观之”。本篇名句即是属于“破”的部分,作者要人破除世俗外物的羁绊,从无功、无名到无己,而与天地自然相通。
本篇名句提到的宋荣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著名的学者,其思想要点在于倡导上下均平,去除人心固蔽之处,要见侮不辱、情欲寡浅、禁攻寝兵。宋荣子或许因同在稷下,其思想大部分与春秋时墨子雷同,皆主张反战休兵、均平、去奢靡等。只是宋荣子更进一步,还要求去人欲,“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修养。然而光是如此对庄子来说还是不够,宋荣子仍然无法树立典范。在道家思想中,不只要破除外界声誉,还要能自我养成,最后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历久弥新说名句
庄子虽认为宋荣子的功夫还不到家,但能够“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已是平常人难以完成的目标。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并不那么困难,但要有“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的修养,可就不是件简单的事。事实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这类型的人,他们往往固执己见,有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壮志情怀。另一方面,却常常缺乏深思熟虑,自我膨大数百倍,以为天下唯有“己”可以任。因此若将“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两相比较,相对来说“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的人更少,能不受“美言”所惑实在困难。
宋代改革家王安石,早年就怀有经世济民之志,曾云:“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登飞来峰》淋漓地表现出王安石刚毅不移的个性。后来他果然凭着个人的才华傲气,得到宋神宗的重要,且上表变法,不畏朝野上下的反对,一心一意执行改革。当反对党大佬如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质疑他时,王安石不仅不为所动,甚至更坚定其信心,扬言“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王安石心中所坚守的理念即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态度。这是《宋史·王安石传》对他的事迹记录,也是对他最为切要的评论,此后遂为王安石的一生定论。
民国五四运动健将茅盾先生就曾吟咏此事语:“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荆公名言震撼孔孟道统,犬儒闻之股战栗。得君之专如神宗,御外侮、抑兼并、苏民困,富国强兵公有术。”由衷赞赏王安石改革之举。历史上能够像王安石般意气风发、坚持理念的人实在不多。他于宦海浮沉数十年,面对的不仅是政见迥异,更是许多尖锐的人身攻击。苏轼父亲苏洵曾写《辨奸论》,讽刺王安石是个伪道学、伪君子的鼠辈。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内容多切中时弊,若能确实执行,北宋历史势必改写。可惜的就在于主导者过于自信,只持着“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而无抱持着“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的修养,因此身旁围绕的尽是只会拍马屁的佞臣,其结果必然是一败涂地了!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名句的诞生
轮扁1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2,徐则甘3而不固,疾则苦4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5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6已夫!”
——天道
完全读懂名句
1轮扁:制作车轮的人,名扁。2斲轮:斲,音zhuó,同“斫”,以刀斧砍或削。3甘:形容滑动貌。4苦:形容干涩貌。5数:通“术”,技术。6糟魄:同“糟粕”。
制作车轮的扁说:“我用我个人从事的经验来看。削木为轮,工慢轮子就会松滑不坚固;工快轮子会滞涩而难以装入。只有不慢不快,才能得心应手,这是用嘴巴说不出来的道理,有奥妙的技巧蕴含其中。我无法传授我儿子,我儿子也无法受教于我,所以我已经70岁了却还在制作车轮。古人智能也是有其不能传授之处,那些东西都是死的,那么你现在所读的书,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
名句的故事
《天道》篇以阐述自然之义为主,本篇名句为其中最后一段寓言。《天道》篇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是庄子对天道、自然的介绍,从自然规律之运作到万物宇宙的道理,再归结到人法自然,明净观照天道。后半部则以实例说明,如孔子求教于老子,询问宇宙、万物之本;或如本篇以轮扁与桓公对话,述明真意、智理之不可言传性。对天道的阐扬并非道家所独有,或许是因处于相同的文化资源,春秋战国各家思想对于冥冥不可知的“天”,皆试图诠释,将它纳入思想最核心区。即便是持理性论调的儒家,孔子云:“吾不言怪力乱神”,但对于宇宙间不可名之的奥妙秩序,还是企图解释它。在儒家大盛的后世,历史上有着不胜枚举因天灾人祸“下诏罪己”的皇帝,也有根据天赐祥瑞想篡位的野心家。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背景在春秋时期,主人翁分别是齐桓公与轮扁。齐桓公大家并不陌生,他是春秋五霸的首主,晚年宠信佞臣,诸公子内斗夺权,齐国势力瞬时衰落。扁于斲轮时,看到桓公捧着竹册于堂上读书,不禁问他:“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答道:“圣人之言也。”轮扁又问:“圣人在乎?”(圣人还活着吗?)公答:“已死矣。”轮扁于是回答:“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这样的话,您读的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桓公听了非常生气,恼羞成怒地责备轮扁:“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我读书还轮得到要你评论吗?你最好能说出理由,说不出来就要你死!)轮扁于是说出了本篇名句所摘录的文字。轮扁以个人生活经验连结到宇宙自然之道,智能不在话下。且生命中确实有许多书本无法教授给我们的哲学,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历久弥新说名句
本篇故事当中的主角轮扁,原本只是个没没无名的百姓,却因庄子此处的记载而流传千古。轮扁并非姓轮名扁。根据国学大师徐复观先生的研究,西周以前“姓”乃血缘之象征,“氏”则由赏赐的土地命名,但到了战国之后,姓氏两者已结合成一体。在春秋以前除贵族之外,百姓、贱民皆无姓,只称名,故多以职业冠于名后。如轮扁,事实上其名为“扁”,“轮”方为其职,指制作车轮一事。战国之后由于贵族失势,平民升起,故开始有游士商贾自名其姓,到西汉中晚期,百姓逐渐有了姓氏。西方社会亦是如此,小孩出生也只有名,但随着人口增加与移动,为了快速辨别,逐渐在名字之后,以其职业做附属,最后演变成姓。例如英文中最常出现的两个姓氏,史密斯(Smith)与瑞特(Wright),其原意分别为冶金与工人。
轮扁所言之“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后来常以“得心应手”之面貌出现,有时也作“得手应心”,都是形容心手相应、运用自如的样子。此用法从古至今都十分常见,如宋朝的沈括于《梦溪笔谈》谈论书画的专篇中,曾以评论唐代王维所画的《袁安卧雪图》,有如云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宛若鬼斧神工之妙也。现代作家冰心在其介绍童书写作时,也曾经提到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功夫,万事起头难,都必须经历一段锻炼的过程。因此只有广泛阅读与学习模仿,不断地书写,“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于发表,等到我们写到得心应手的时候,我们才算是开始走上创作的道路。”冰心这段劝勉青少年的话,至今仍让我们受用无穷。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
,大勇不忮
名句的诞生
夫大道不称1,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2,大勇不忮3。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能有知,此之谓天府4。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5。
——齐物论
完全读懂名句
1称:说明。2嗛:同“谦”,音qiān,谦让。3忮:音zhì,违逆、斗狠。4天府:自然的宝库。5葆光:含蕴普照万方的光芒。比喻智德。
大道不能说明,不辩不须言语,大仁没有偏爱,大廉不用谦让,大勇不必斗狠。道,要是能说明清楚就不是道;言,要用争辩就有所不及;仁,有了固定对象就无法周全;廉,自命清高就太不实在;勇,依靠斗狠就难以成功,以上五者都能把握住,就差不多能通往正确的方向。所以,一个人知道在自己不知道的地方停下来,就算达到极致了!有谁能够知道不须言语的辩论、不须说明的道呢?若能知道就叫做“天府”,也就是自然的宝库,不管注入多少也不会溢出,倒出多少也不会枯涸,但又不知这样的能力从何而来,这就叫做“葆光”,也就是光明的本源。
名句的故事
庄子生长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国诸侯为了各自利益,舍得砸下重金礼聘善于辩论的说客为谋士,“言语”成为许多人的求生技能,这些人游走四方,只要完成君王希望达成的目的,坐享荣华富贵也并非难事。
一向自视承继老子“无为而为”脉络的庄子,对于人们因循所学知识,执守在自我认知的层次里,到处大放厥词、说是道非,在此提出其“否定式”的思考。庄子认为真正的道不用说明,真正的言论不必争辩,真正的仁不会偏爱,真正的廉不须谦让,真正的勇是不靠斗狠,意即若要认清“道、辩、仁、廉、勇”的内在本质,必须先从“否定”的层面设想,而非一般人习于从“肯定”的层面来论定。
在众说纷纭的年代里,到底谁说的才是真理呢?靠着争辩而赢的人,真的是对的那一方吗?所谓行仁的人,真有顾虑到全部的人吗?清廉正直的人,难道没有曲高和寡、不近人情吗?喜欢逞强斗狠的人,也能算是勇士吗?庄子欲表明的是,“真相”并非用争论或自以为是而来,当人受制在有限的认知经验,又如何知道自己的言行是对或错的呢?也因此,摒除是非、断绝争辩,懂得知其所止,不再去追逐毫无意义的表述,了解“不言之辩”、“不道之道”的可贵,就可算是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了!
历久弥新说名句
道家如果没有庄子这号趣味横生的人物,仅靠老子博大精微的“五千言”撑起一家之学,在诸子百家中,相形该会显得寂寞吧!正因庄子的出现,道家精神有了更通透的传承,“老庄”也从此成为道家思想的代名词。
《庄子·齐物论》中:“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几乎可说是老子言论的衍生,请看以下五点:一、《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用言语表达,就不是永恒的道。此正与庄子的“大道不称”相同,意指真理岂是言语能够表达清楚的。二、《老子·第四十五章》:“大辩若讷。”最大的辩才,看起来好像是木讷的。此与庄子“大辩不言”之说颇为接近,前者意在少言木讷,后者强调不言缄默,方为真正的辩才。三、《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成刍狗。(古人祭祀用品,以草扎成狗的形状,祭祀前备受重视,祭祀后即任意丢弃。)这句话正好和庄子“大仁不仁”的精神如出一辙,唯有无私不偏的“不仁”,才称得上是“大仁”。四、《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真正的正直,看起来好像是弯曲不直的。这和庄子“大廉不嗛”都是在提醒人,不要刻意显露自己的廉洁清高,行事应保持低调。五、《老子·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敢作敢为,就会惹来杀身之祸。此与庄子“大勇不忮”是同样的道理,因为真正的大勇,绝非莽撞逞强的匹夫之勇!
唐代诗人王昌龄,其五言绝句《题僧房》:“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棕榈花开满了一院子,苔藓已爬入了禅房;宁静的僧院里,众僧相对参禅,彼此没有言语交流,空气中却能闻到一股异香。作者以僧人在参禅当下的“名言绝”,营造出一种不可言喻的境界,佛家讲求“不落言诠”,意即真正的领悟是没有言语,一旦落入言语的窠臼,马上失去本然的真实!如此看来,道家和佛家都相当推崇“大道不称”的根本智能呢!
抟扶摇而上
名句的诞生
《齐谐》1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2也,水击三千里,抟3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4者也。”
——逍遥游
完全读懂名句
1《齐谐》:古代志怪之书。2南冥:南海。3抟:拍击。4息:气、风的意思。
《齐谐》这一本书,记载许多怪异的事情。这本书里说:“大鹏鸟要迁徙到南海时,水面溅起三千里高的波涛,它拍翅急遽盘旋而上,飞上九万里高的天空。大鹏鸟去南海是靠着六月刮起的海风。”
名句的故事
有关大鹏鸟振翅高飞九万里的传说,庄子在此引述了一本名叫《齐谐》志怪书的内容,以强调自己的所言不假。不过,《庄子》书中有太多似是而非或是依托真实人物的名字,以虚构故事里的情节,因此,历史上是否真有《齐谐》一书,至今仍难以求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后代许多志怪小说,也借“齐谐”为书名,如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清人袁枚《新齐谐》(又名《子不语》)等。“齐谐”两字,俨然成了志怪小说的代名词。
大鹏鸟准备一趟南飞之行,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看它展翅高飞的那一瞬间,即能激起三千里高的水花,可见容纳大鹏鸟起飞的海洋有多么辽阔!另外,它还得靠六月刮起的巨风才能成行,如果没有风力的配合,大鹏鸟根本无法“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高空。
庄子要表明的是,大鹏鸟的心志远大,绝非树上小鸟的“眼界”所能比拟,固然大鹏鸟一心只想飞得高、看得远,达到遨游九万里天际的目的,但它还是必须先找到积水够深的海洋,然后等待六月的大风,在各方面条件都符合之下,心高志远的大鹏鸟才能纵身一搏,成就它昂首高飞、俯瞰地面的不凡旅程。
历久弥新说名句
《庄子·逍遥游》中大鹏鸟抟扶摇而上的故事,成为后人孤高自许、自命不凡的自喻。唐人李白在他年轻气盛时写了一首诗《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比喻自己是庄子笔下凭恃风力直上九万里的大鹏鸟,即使在风停下落之时,也足以遮蔽江河的水,但世人看他表现与众不同的调子,时常放出大言冷笑他。李白对这些人的批评,一点都不以为意,因为连宣父(即孔子)都说过“后生可畏”这样的话。那些所谓的大丈夫们,又怎么可以轻视少年郎呢?李白意在告诉渝州(今四川)刺史李邕,请他以孔子为榜样,千万不要轻视年轻人。
但李白的一生终究怀才不遇,到了他62岁临终前,依然念念不忘过去怀抱的高远志向,在《临终歌》写道:“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催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知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其意为大鹏鸟展翅高飞,气势撼动四面八方,可是当它飞到东方,不幸被扶桑树挂住了左翅,使它无力再飞翔了!但它的余风仍可激荡千秋万世,后世也将对大鹏鸟的殒落传诵不已。又老又病的李白,豪情不减当年,相信终有后世的知音人理解他的“鹏鸟之志”!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名句的诞生
朝菌1不知晦朔,蟪蛄2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3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4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5之,不亦悲乎!
——逍遥游
完全读懂名句
1朝菌:朝生暮死的菌类。2蟪蛄:音huìɡū,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蝉类。3冥灵:木名,即神话传说中的树木。4彭祖:尧的臣子籛铿,相传活了八百岁,因封于彭城,故称“彭祖”。后世用以代表长寿的人。5匹:相较、相比。
朝菌不知道什么是一天的时光,蝉不知道什么是一年的时光,这些都属于小寿命。楚国南方有一棵冥灵树,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棵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些都是属于大寿命。至于彭祖活了八百岁,到现在都还以长寿闻名,一般人和彭祖相比,不觉得很悲哀吗?
名句的故事
庄子以“朝菌”、“蟪蛄”比喻生命的短促,这两种生物后来也被引申为见识短浅的意思;他又以尧帝时代的“彭祖”,作为人类生命长久者的象征,后人也习于以“彭祖”比喻长寿。
朝生暮死的朝菌,和不知春秋的蝉类一样,都是世间短暂生命的代表,冥灵、椿树和彭祖可说是世间长寿的代表。一个人如果致力追求长寿,想要自己的寿命延长,但他只要和活到八百岁的彭祖相比,一下就被比下去了,因为从来没听过哪个人的寿命,可以超越过彭祖,那么追求所谓的长寿,又有什么意义呢?
庄子要表明的是,不管任何个体,都会受到本身条件的客观限制而蒙蔽,诸如大小、长短、高下之别,也都是透过比较后产生的对照,导致无法跳脱自身的角度,看清事实的真相。如果个体可以摆脱“知”与“年”的局限,不管是“彭祖”或是“朝菌”,都能拥有一片海阔天空。
历久弥新说名句
唐人杜牧的诗文,向来以讽刺时弊闻名,其七言绝句《过魏文贞公宅》的前两句:“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意思是说,能耐冬天雪霜的松柏,岂能与过不了冬天的蟪蛄相遇?贤哲的美好德性,难以让眼光短浅的俗人知晓。诗人不明言长青的松柏树,而以“雪霜”代称,比喻贤哲历久不衰的洁白节操;至于和松柏对照的“蟪蛄”,正是用来讽喻那些见识短浅、目光如豆的“俗士”。诗题中的“魏文贞公”,即是唐太宗时期的名臣魏征。杜牧在长安经过两百年前魏征住过的府第,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诗。
南宋文人刘克庄,其词《木兰花慢》下片写道:“君言往事勿重陈。且斗酒边身。也不会区区,算他甲子,记甚庚寅。尔曹譬如朝菌,又安知、老柏与灵椿,世上荣华难保,古来名节如新。”词中借酒抒发心志,将朝中无恶不作的小人,比为仅有一日寿命的“朝菌”,朝菌当然无法体会老柏树与灵椿树长寿的心情。正是因为小人只顾眼前利益,才会不知自古以来,唯有“名节”才能让人历久如新!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名句的诞生
昔者管子有言,丘1甚善之,曰:“褚2小者不可以怀大,绠3短者不可以汲深。”
——至乐
完全读懂名句
1丘:这是孔子的自称。2褚:口袋。3绠:汲水所用的绳子。
以前管仲曾经说过一句话,我非常同意,这话是说:“小的袋子不能拿来装大东西,短的绳子不能用来提深井的水。”
名句的故事
颜渊出发向东边的齐国而去,孔子竟感到十分忧虑。于是他的弟子子贡便向前问道:“学生冒昧地向您请教,颜渊要到齐国去,为何先
生面有忧愁呢?”孔子即举出布袋与短绳的例子,说明万物有不同的优点,如果用错地方,可能就无法发挥长处。成语“绠短汲深”就是出自这个名句,后人用它来比喻才力无法胜任。
原来孔子担心的是,颜渊会向齐君谈及黄帝、尧、舜等圣君的治国理念,而且还推崇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的理想。一旦齐君无法接受这样的理念,届时恐怕会愤而杀害颜渊。
孔子继续比喻,曾经有一只海鸟停驻在鲁国的野外,鲁国的君王用马车去载它,并且在庙堂上设宴款待。但是海鸟感到迷惑,不敢吃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后就死了。这是因为鲁国的君王用奉养自己的方法来养鸟,而不是用养鸟的方法对待鸟,就好比鱼应该在水里生活、人在水里便会淹死的道理一样,鸟必须让它在天上飞啊!
我们从这可以看出一个道理,颜渊如果想要避免杀身之祸,必须顺着齐国君王的心意而阐述他的政治理念。但是,孔子深知颜渊正直的个性与齐君根本是相背的,因此十分忧心颜渊无法受到赏识,甚至牺牲生命。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意即性命的形成有它一定的道理,而形体必然有它所应该适用之处。
历久弥新说名句
《荀子·荣辱》篇也有类似的说法:“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意思是说,短的绳子是无法用来提取深井中的水,而对于学问无法见微知著者,是无法与他谈论圣人的道理。再者,《淮南子·说林训》也记载:“短绠不可以汲深,器小不可以盛大,非其任也。”容量小的器具自然无法盛太大的物品。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名句的诞生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1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2也;曲士3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4也。今尔出于崖涘5,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秋水
完全读懂名句
1虚:同“墟”,山丘。2时:时节,时候。3曲士:只懂一部分道理的偏执之人。4教:指礼教。5崖涘:涘,音sì,岸;崖涘,崖岸。
井里的蛙不可以和它谈论关于大海的事,此乃受了地域的拘限;夏天的虫子不可以跟它谈论何谓冰冻,这是因为受了时节的禁锢;乡下书生无法跟他谈论大道里,这是因为受到礼教的束缚。现在你从山崖出来,看见大海,知道自己的渺小、丑陋,已经可以跟你谈一些大道理了。
名句的故事
庄子在《秋水》篇中以河伯与北海若为主角,二者互相对话,共有七问七答。河伯原为陆地百川之汇合,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欣然自喜,一朝顺流而下,却发现百川之河汇于北海,而始知疏寡,故望洋而叹。庄子以河伯代表识见狭小的俗世之人,以北海若虚怀若谷来宣扬宇宙自然的雄伟、无穷。藉由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重新诠释价值轻重,将道家对事物消长的变化性、相生相克的哲学展现出来。
刚出海的河伯犹如井底之蛙乍见广阔天地,既惊讶又自叹不如,始知己之渺小,北海若同声附和,说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北海若之所以发出此话,也是为了连串其后“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的看法。不论井底之蛙或夏天之虫、浅薄曲士,都因为外在的拘限而无法认识了解世界其他面向。这即是道家思想亟欲告诫后人的智能,“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人生之道即在于此,切莫以有限来揣测无限,更不可见少而自以为多,万物宇宙远比个人来得广袤无穷。
历久弥新说名句
井底之蛙遇上东海之鳖,原本青蛙安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故自傲地发出“吾乐与”!但当东海之鳖也想跳下井尝试其乐,却发现“左足未入,而右膝已至絷矣”,水井太小根本容不下它的身躯。于是东海之鳖开始对井蛙说东海之大及其乐,青蛙听了不禁怅然若失,它过去满意的天堂也不过尔尔罢了。之后“夏虫语冰”成为比喻人见识短浅的意思。
如清代著名的考证学家李慈铭,在其著作《越缦堂读书记》言:“宋以后人不知古义,以纬书为怪诞,妄诋郑君,亦夏虫之见矣。”纬书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得春秋战国许多学派的著作于是散佚,尤其是古代治国经邦的典籍。入汉之后,朝廷不断征招民间余留的经书,民间附经杂以阴阳数术,即为纬书。至魏晋南北朝之后受到质疑,故此后不再流传,纬书散佚严重。李慈铭因此批判宋人识见过于狭隘。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名句的诞生
吾将为实乎?鹪鹩1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2饮河,不过满腹。
——逍遥游
完全读懂名句
1鹪鹩:鸟名,叫声悦耳,短尾常翘于背上,喜欢步行、跳跃。2偃鼠:即鼹鼠。
我难道会追求外在的虚名吗?鹪鹩在深林中筑巢,所占的不过是一根树枝;鼹鼠口渴,只喝一些河水肚子就饱。
名句的故事
擅用比喻的庄子,这次用了鹪鹩、偃鼠的生活习性作为例子。事情发生在帝尧与许由间,讨论的焦点是谁可以治理天下。禅让政治的时代标榜选贤与能者来担任君王,治理天下百姓。许由被帝尧视为最理想的接班人,因此屡屡游说许由接受,但是许由不肯,并提出了鹪鹩、偃鼠的例子。
许由想告诉帝尧,他不是一个寻求外在虚名的人,也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能像鹪鹩一样有个简单的居住地方,像偃鼠一样有简单可以温饱的饮食,这样的人生对他而言就足够了。
“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鹪鹩一枝”、“偃鼠饮河”、“巢林一枝”等成语,都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对物质生活所求不多,也用来勉励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或是勉励人要安分守己。
历久弥新说名句
李沆是宋真宗的宰相,是一位谨言慎行、奉公守法的好官,他家中的客厅小得只容许马身掉转回头。不论是他的弟弟、妻子或外人,都劝他换个大一点的房子。李沆最后告诉大家:“今市新宅,须一年缮完,人生朝暮不可保,又岂能久居?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意即布置新的房子需要一年的时间,而人的生命却随时有可能结束,岂能一直住在房子里?我们只要像鸟一样有个可以栖息的地方就好了,何须大房子呢?李沆充分显示他知足的一面。
“鹪鹩一枝”也是同样的意义,例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我身》中说:“穷则为鹪鹩,一枝足自容。”如果穷困潦倒,那么就当自己是一只鹪鹩,只要有个栖身之所便可以了。
清朝文人许葭村着有一本《秋水轩尺牍》,其中有篇《托郑莘田代友谋事》,他写道:“夙承知爱之情,鹪鹩一枝,重望嘘借。”意思是说,向来承蒙您的了解与爱护,鹪鹩也不过需要一只树枝,还希望有您的推荐了。因为鹪鹩做窝只占用一根树枝,我们比喻为一个安身之处,这个窝之后也成为工作岗位的代称,所以后人也把“鹪鹩一枝”作为请托别人找工作的成语。
谢灵运曾经在《山居赋》一文中,勾勒南朝时期的庄园经济状况,自家是“阡陌纵横,塍埒交经”(塍埒,稻田之间的界线),意即形容谢家本身拥有许多田产。谢灵运在富裕的生活背景中以为:“生何待于多资,理取足于满腹。”人生何必需要多余的东西,只要合理取得可以温饱的物资就好了。谢灵运殊不知自己生在可以自足的家庭中是非常幸运的,很多没有稻田的小老百姓,应该无法同意他的观点。
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
名句的诞生
田开之曰:“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1,不与民共利,行年2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有张毅者,高门、县薄3,无不走4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5以死。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6也。”
——达生
完全读懂名句
1岩居而水饮:隐居在岩洞之中,喝山间的泉水,指隐居于山林之中。2行年:年纪。3高门、县薄:高门,高大的门户;县薄是门前挂着帘帐用以遮蔽。前者是指富贵人家,后者是指平民百姓。县音xuán,悬挂;薄,帘子。4走:奔走,指接触、往来。5内热之病:中医人体内阴阳不协调,虚火上升叫做“内热”。这里是指由体内而产生的病痛。6鞭其后者:用鞭子驱赶走在后面的(羊)。指行走在两个极端,而不能折中。
田开之说:“鲁国有一个叫单豹的人,他隐居在岩洞之中,喝山间的泉水,不与人争夺名利,年纪70岁了,还是有婴儿般的脸色;不幸碰到饿虎,饿虎将他扑杀吃掉了。另外有一个人叫张毅,无论是富贵人家,或者一般平民百姓,没有不去奔走交往的,年纪40岁得了内热病而死。单豹修养内在而虎吃他的外形,张毅追求外在而疾病侵入他的体内,这两个人,都是没有赶最后不及的羊啊。”
名句的故事
田开之有一次去见周威公,威公知道他是善于养生的祝肾的学生,于是问他在祝肾那边学到了什么养生的方法。田开之回答:“我只是在老师的门前,拿着扫帚洒扫门庭而已,还没能学到什么。”威公请他不要谦虚了。田开之于是回答:“曾听老师说过:‘善于养生的人,就像放牧羊只一样,看见落后于队伍的,就用鞭子去驱赶它。’”威公不懂其中的意思,于是田开之举了单豹及张毅的例子作为说明。
单豹跟张毅分别走在两个极端:单豹因为清心寡欲,居住在深山之中修养德行,但却被饿虎吃掉了外形;张毅与权势富贵者往来,希望求取外在的名利,却被疾病攻入内心。二者都各偏执于一边,也就是祝肾所说的,没有鞭赶落后的羊,达到折中之道,因此最后形体终究是消逝了。
历久弥新说名句
隐士看破名利、纵情于山林的生活态度,一直为中国文人羡慕向往。在这里所提到的隐士单豹,他“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的形象,自然也被后人所推崇。唐代的散文家、寓言家柳宗元,曾写了一首《种术》诗,当中就提到了单豹的典故,诗云:“悟拙甘自足,激清愧同波。单豹且理内,高门复如何。”用深居理内的单豹与奔走高门的张毅对比,认为人应当要持守清廉朴拙,不与人同流合污,如同单豹那样致力于修养自己的内在,而家门显赫的富贵人家,于我又何干呢?自然也不必如张毅一般,汲汲营营于富贵名利。
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
名句的诞生
梁丽1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2穴,言殊器也;骐骥3骅骝4,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5,言殊技也。
——秋水
完全读懂名句
1梁丽:房屋的栋梁。2窒:阻塞、充填。3骐骥:骏马、良马、千里马。4骅骝:周穆王八匹骏马之一。后用以泛指红色的骏马。5狸狌:野猫。狌,音shēnɡ。
房屋的栋梁可以用来冲撞城门,却无法塞住洞穴,这是因为器具不同;骐骥、骅骝这样的好马一天可以奔跑到千里,但是抓老鼠的本事却不会比野猫厉害,这是因为技能的不同。
名句的故事
庄子的这句名言是着眼于万物因其特性之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功用。
尧、舜因为禅让政治所以成为君王,造就上古时代的圣贤之治。但是,战国时代的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宰相子之,却导致燕国内乱,进而亡国;而商汤与周武王却都是用争夺取得王位。因此,究竟唐尧的圣贤之道与夏桀的暴虐之道,哪个高贵、哪个低贱,其实都是各有其时代背景的。
接着庄子便提出好马虽然跑得快,却无法像野猫一样的抓老鼠,因为好马的功用不在于抓老鼠;猫头鹰可以在夜间看到很细微的东西,在白天却看不见大山丘,因为猫头鹰的特长在黑夜才能发挥。所以,是与非、治与乱,是共存,也是一体两面。今日的是,可能变成未来的非。强调行为因时空的变迁,而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因此这世上没有永久不变的常道,万物也没有绝对的优秀或无能。这句名言中衍生出的成语“一日千里”,被后人用来比喻一个人进步神速或事业发展得很快。
历久弥新说名句
《史记·刺客列传》的撰述中,田光向燕国太子推荐荆轲时说道:“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听说千里马在壮盛之年的时候,一天可以跑上千里,等到它年老力衰的时候,就会被其他的马超越了。田光把自己比喻成年老力衰的千里马,告诉燕国太子他已经无法有作为了,进而指出年轻的荆轲可以为燕国的栋梁。田光之举,将“荆轲刺秦王”送上了历史舞台。
而《后汉书·王允传》记载,东汉的贤人郭林宗看见他的同乡王允,积极学文习武,短短几年之内便有神速的进步,便称赞王允说:“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意思是说,王允才能进步的速度就像千里马一样可以一天跑千里的路程,真的是辅佐帝王事业的人才啊!果真,王允后来在汉献帝的手下担任司徒一职,因不满董卓篡夺政权,便联合吕布杀死董卓。
项羽的座骑叫做乌骓(zhuī,毛色苍白相杂的马),这匹马追随项羽建立了不少战功。之后项羽败在刘邦的手上,一路奔逃来到乌江边,他告诉乌江亭长:“吾骑此马五岁,所当亡敌,尝一日千里,吾不忍杀,以赐公。”说毕,项羽便以无颜见江东父老,惨败自尽;令人惊讶的是,忠心耿耿的乌骓马也随之跳乌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