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通用6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一
标题:佳节倍思亲,传承亲情之美
导语: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家人团聚、亲情传承的时刻。本篇教案将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主题,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感知和珍惜,传承中华民族的家庭美德。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和起源,如春节、中秋节等。
2. 掌握与节日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活动,如贴春联、吃月饼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对亲情的感知和珍惜。
二、教学内容
1. 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和起源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如春节代表着辞旧迎新,中秋节代表着团圆和感恩。
2. 传统习俗和活动的介绍和体验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选择一个传统习俗或活动,并进行深入研究。例如,一组学生可以选择贴春联,了解其意义和制作过程,并在课堂上亲自制作春联。另一组学生可以选择吃月饼,了解月饼的制作和寓意,并在课堂上品尝不同口味的月饼。
3. 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珍惜
通过诗歌、故事、影片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珍惜。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或者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三、教学方法
1. 多媒体展示和讲解: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地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和起源。
2. 小组合作: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选择一个传统习俗或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课堂上展示和分享。
3. 个人思考和表达:通过诗歌、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珍惜,进行个人的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讨论和展示:学生根据小组研究的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和展示,评价其对传统习俗和活动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个人思考和表达: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评价其对家庭重要性和亲情珍惜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二
标题:佳节倍思亲,弘扬传统文化之美
导语:佳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民族传统的重要时刻。本篇教案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主题,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如清明节、端午节等。
2. 掌握与节日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如扫墓、赛龙舟等。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
1. 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通过阅读材料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如清明节代表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纪念,端午节代表着对屈原的崇敬和纪念。
2. 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的介绍和体验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选择一个传统习俗或文化活动,并进行深入研究。例如,一组学生可以选择扫墓,了解其意义和仪式,并在课堂上模拟扫墓过程。另一组学生可以选择赛龙舟,了解赛龙舟的起源和规则,并在课堂上进行赛龙舟比赛。
3. 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诗歌、音乐、影片等形式,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如通过欣赏经典诗词,学习传统乐器,观看传统戏曲等。
三、教学方法
1. 阅读材料和讲解:通过阅读材料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小组合作: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选择一个传统习俗或文化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课堂上展示和分享。
3. 欣赏和参与:通过诗歌、音乐、影片等形式,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进行欣赏和参与。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讨论和展示:学生根据小组研究的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和展示,评价其对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个人欣赏和参与:学生进行个人欣赏和参与,评价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2、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4、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五、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
倍思亲
华山
(西)长安
家乡(东)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兴高采烈、思绪万千等核心词语的含义;
3.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敢于提问,自主读书,合作讨论,直至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人,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读了课文你就会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读课题:
师: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对,心田。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声音,让我们用心里的声音来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小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师: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师: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读书,讨论交流。
师: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谁能告诉我们,是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板书:王维
师:王维是谁?谁来告诉我们?
板书:长安
师:读得真好,但老师还想见一见王维,谁来扮演王维作一个自我介绍?
师:佳节指什么节日?什么时间?又有哪些风俗呢?
板书:九月九日
师:书上有一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重阳节的长安人们的心情,老师相信你只要仔细的读书,一定能找到?
板书:兴高采烈
师:请你接着老师的话说下去,用上兴高采烈。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
师:谁还能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
师:谁能用你的声音让我们感觉到长安人们的兴高采烈?
师:王维兴高采烈吗?那他怎么样?他想到了哪些人?还想到了哪些事?
板书:山东兄弟
师:这就叫思绪万千。
板书:思绪万千
师:你有过思念的感觉吗?你会用什么方法表达你的思念?
师:今天是传统佳节重阳节,现在我--王维的兄弟,已经头插茱萸,登上高处。此时此刻,不知远在他乡的王维怎么样。哎,不如打个电话给他。谁愿意做我的兄弟王维?
师:可是当时还没有如此先进的通讯设备,就连写一封信,也要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寄到家乡。作为诗人的王维表达思念的最好方式是写诗。
三.感悟诗歌
1.朗诵:
师:下面我们掌声有请唐朝大诗人王维为我们朗诵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读诗
师:诗写得棒,读得也棒!连我都想读了。谁敢和我比一比?
师:我读诗的水平可不简单,要想和我比,你可得多读几遍。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配乐
3.小比赛
4.谁能背诵这首诗?
四.小结课文
师:现在谁明白了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五.默写古诗
师:谁来帮帮老师,把黑板上的这首诗写完整。其余的同学请在底下默写。
(提醒书写和握笔姿势)
评价:
师:连粉笔字都写得这么好看,你的钢笔字一定更好看!
茱萸这个词书本不要求会写,你都能写出来,真不简单。
六.延伸
师:你回家还想做什么?
师:课后小朋友就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板书:
兴高采烈
长安
九月九日
山东
思绪万千
(王维)
每逢佳节倍思亲
(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读一读,整体感知;议一议,了解内容;演一演,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学会用韵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
3. 初步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教法学法
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比较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会写生字,理解“佳节、倍思亲、忆、独”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展示目标
1. 认识“佳节”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喜欢过什么样的节日?为什么呢?我们常把美好的节日称为佳节。(板书:佳节,并学习讲解)我们经常见到“欢度佳节”的标语,你知道一般指哪些节日吗?
2. 每当佳节来临,你最希望的是什么呢?
3. 但是,有位诗人在佳节来临时,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读题。把“思”字用红笔写。问:老师为什么这个“思”字写成红色的。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对,心田。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声音,让我们用心里的声音来读课题
4.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理解课题。
理解了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课文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谁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倍思亲?)
5. 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二、读诗学文,分步达标
一读课文,认识作者和文包诗的特点
1. 我们就带着刚才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找到哪些答案?
2.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相机讲解:
(1)这个节日指的是什么节?(重阳节)学习多音字:重,并学写,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登高望远,饮菊花酒,身插茱萸?)
(2)介绍作者
要读懂一首诗,就要先了解作者,那你知道诗人王维吗?你以前背过他的什么诗呢?(鹿柴、送元二使安西)是啊,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再次认识文包诗
读了课文,你发现这一篇课文的结构跟以前学过的什么课文有点类似呢?(《咏华山》《母亲的恩情》)像课文这样,先写故事再引出和这个故事有关的诗句,叫文包诗。
二读课文,通文解字
1. 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听清老师的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上小问号。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出示词语:你标出的词语在这里面出现了吗?
佳节 一年一度 重阳节
情景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家家户户
兄弟 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 登高望眺
异乡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3. 指名读,正音,兴:高兴,读第四声
质疑:有哪些词语是你不理解的?
4. 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自己读一读。
在小组里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哪个小组愿意读给大家听。
三读课文,体会思乡之情
1. 谈话:课文里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诗人王维写诗的原因,你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吗?(思
念家乡)
2. 让我们第三次读课文,请你找出能够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语句,用线画出来,再读流利,让人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情感。
3. 指名交流,重在生生交流。
4. 全班齐读古诗
四、指导写字
1. 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的挺不错,那么字写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要学习写字了。
2. 写字指导
哪些生字要注意什么?师范写,学生把书上的字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学会运用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明白古诗的意思,体悟古诗的情感
3. 初步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1. 学会用韵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
2. 初步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课题中“佳节”在文中指的是哪个节日?重阳节是每年的什么时候?引出古诗。
二、诗文对照,学习古诗
1.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那么,这首诗给我们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了解诗中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分别与哪一行诗相对应?
生自读课文。
2.(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谁来读?哪个自然段写了第一行诗的内容?(指名读) 王维的家乡在哪里?京城是哪里?(指名说)
长安和蒲州之间隔着高高的华山,蒲州在华山的——东面,长安在华山的——西面。长安对于王维来说,不是家乡,而是(异乡)。
生活在异乡的人就是(异客)
如果此时,你就是独自一人在异乡长安生活的王维,你的心情如何?
3.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哪个自然段写了这行诗的内容?
自由朗读,边读边想:哪些词语描写了重阳节时,大街上人们过节的情景,把它圈出来。 指导学生交流。
好一派全家团圆的景象啊!(板书:全家团圆 兴高采烈)我们的心也不觉高兴起来,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带着笑容接着读下两句——
读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不通,课文写王维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写别人高兴地游玩呢? 这是一种绝妙的写作方法——对比(板书:对比),这里把什么跟什么对比?这就是“反衬”的写作方法。(板书:反衬)
4. (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哪个自然段写的内容?这段内容是王维看到的还是想到的?
王维在华山的这一边,兄弟们在华山的另一边,隔山隔水,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 省略号里包含了很多没有文字的语言,它可能省略了哪些内容呢?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的兄弟们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也试着用对比的手法来写一写。(课件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王维。他们想,以前 。如今 ?)
谁来跟大家交流你写的内容?
曾经的欢乐和如今的思念,像一幅幅画一样,在王维和兄弟们的脑海中一一浮现。再次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这两种画面。
此情此景,王维心中的思念之情喷涌而出,他思绪——,他触景——(板书:触景生情),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齐读全诗。
三、反复诵诗,悟诗中情
一首诗,不仅是一个故事,一首诗,它更是一片深情。那么,王维的这首诗饱含了一片什么深情?
是啊,这种思念之情,在节日到来之际会变得越发浓烈,尤其身在异乡的人们,情不自禁地吟道:独在——(齐读全诗)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向往佳节团圆,像重阳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无数诗人们把深深的思念之情,都写进了诗中。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思念在月亮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佳节,登高赏菊,我的思念在菊花里: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甚至在清明节,人们想到逝去的亲人们,不觉悲从中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对于王维来说,千言万语都汇成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