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最新6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一
标题:探索动物的生态系统
引言:了解动物的生态系统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意识和环保意识非常重要。通过科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动物的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2. 掌握观察和记录动物生态系统的方法。
3. 培养保护动物生态系统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1. 图书、图片、视频等展示材料。
2. 动物生态系统模型。
3. 筆記本和鉛筆。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材料向学生介绍动物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意义。
2. 概念讲解:详细讲解动物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相互关系,如动物的食物链、生态圈等。
3. 观察实践:带领学生们到校园或周边的自然环境中观察动物生态系统。学生们可以观察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的食物来源、栖息地等,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 分组讨论: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动物生态系统,并讨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 模拟实验:使用动物生态系统模型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动物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
6. 总结:让学生们总结所学内容,并提出保护动物生态系统的方法和建议。
四、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们进行小型科学展览,展示他们对动物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
2. 鼓励学生们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物等。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们在实践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和记录动物生态系统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评估学生们对动物生态系统的理解程度和保护动物生态系统的意识。
科学活动教案 篇二
标题:探索水的密度和浮力
引言: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了解水的密度和浮力对于学生们理解物体的浮沉原理以及水中的生物生存条件非常重要。通过科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实践和观察,探索水的密度和浮力的原理。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水的密度和浮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实验方法,观察和记录水的密度和浮力的现象。
3. 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图书、图片、视频等展示材料。
2. 不同密度的物体,如木块、铁块、塑料块等。
3. 容器和水。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材料向学生介绍水的密度和浮力的概念和意义。
2. 概念讲解:详细讲解水的密度和浮力的原理,如密度的定义、浮力的产生原因等。
3. 实验探究:将不同密度的物体放入容器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 分组讨论: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实验的结果,并讨论物体的密度和浮力之间的关系。
5. 模拟实验:使用不同密度的物体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水的密度和浮力的影响。
6. 总结:让学生们总结所学内容,并提出其他与水的密度和浮力相关的问题。
四、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们进行小型科学展览,展示他们对水的密度和浮力的研究成果。
2. 引导学生们思考和探索其他与水的密度和浮力相关的实验和问题。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们在实验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方法的正确性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2. 评估学生们对水的密度和浮力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科学活动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对比较观察勺子上凹凸面的活动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
2、探索、发现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特点,初步学习仔细观察与记录。
3、乐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能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探索与发现。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照镜子的经验,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玩过乒乓球花旋转的游戏,对半球的凹面、凸面有初步的认识。
2、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份不锈钢勺子、幼儿记录表(附后)、水笔、教师记录纸、不绣钢餐具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勺子导入活动,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引导幼儿动手摸一摸、玩一玩、照一照、看一看勺子里有什么秘密,再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旁边的朋友。
二、幼儿初次探究,发现勺子上的凹面、凸面和勺柄都会成像的秘密。
1、幼儿自由玩勺子,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的发现。
2、集中分享交流,教师根据幼儿的交流出示相应的图示。
3、结合图示,师幼共同梳理勺子上的凹面、凸面和勺柄都会成像的秘密。
三、幼儿再次探究,比较发现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的特点。
1、介绍记录表。
2、幼儿探究并记录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的特点。
3、分享与交流:
用勺子照镜子,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4、记录与梳理。
四、迁移经验,幼儿进一步验证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的不同。
教师出示碗、盘子、杯子、大勺子等,请幼儿用它们的凹面和凸面的地方照一照自己,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或者客人老师。
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中,引导幼儿继续探究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特点。
2、鼓励幼儿观察、寻找凹面镜和凸面镜在日常生活运用,并进行记录和交流。
科学活动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感知自然界中动物种类的多样性,知道动物与人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2、知道动物之间的天敌关系,并能准确地给它们配对。
3、培养幼儿热爱动物的情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动物的课件。
2、天敌动物的磁性图片若干。
3、幼儿对动物的知识经验准备。
活动过程:
1、播放动物的课件,请幼儿说出动物的名称及它们的习性等。
先以动物的各种叫声引起幼儿兴趣,听到声音,说出动物的名字,然后播放动物的图片,请幼儿说说它叫什么名字,它长得什么样子。
例:你听到了什么?(小青蛙的叫声)对了,是小青蛙。有谁来说说看小青蛙长的是什么样子的?(待幼儿说完后播放图片)
2、出示配好对的天敌图片,让幼儿感知什么叫天敌,还有哪些动物是天敌关系。
出示图片,看看老师手里的图片,是哪两个小动物呀?那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它们两个是敌人的关系,青蛙会把虫子吃掉的)
让幼儿理解天敌 这个词语的意思。
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小动物会是天敌的关系呢?幼儿讨论后回答。
3、无规则地摆放有天敌关系的图片,请幼儿进行操作。
大自然中间有很多很多的动物,所以就有很多对的天敌,我们请小朋友来找找看,哪两种小动物是天敌的关系,找到以后请它们牵好手,有规律地放在边上。
配对完之后,请幼儿用完整的话说出×××和×××是天敌。
4、了解动物对人的重要性,我们要保护小动物。
我们人类离不开动物,动物和人类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请幼儿根据自己所有的亲身体验说说有关事例。
活动建议:
1、在活动前多观察动物外形、特点、习性,了解动物。
2、可给幼儿观看一些天敌在一起的片段,更形象地了解天敌的含义。
活动延伸:
可在区域活动中放置天敌图片,让幼儿自己配对,说说谁和谁是天敌,为什么。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活动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通过“饲养”小动物,了解并制作一些小动物爱吃不同的“食物”。
2、加深对小动物的喜爱情感。
活动重难点:通过撕纸、涅泥、涂色等方法给小动物制作“食物”。
活动准备:各种小动物玩具、制作“食物”的材料(纸、泥、卡片、彩笔等)、塑料小盆若干。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出示各种可爱的小动物玩具。
——“喜不喜欢这些小动物?”
幼儿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玩具。
——“你喜欢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2、动手制作:
引起“喂食”的欲望。
——“我们来给小动物喂食吧。可以做哪些好吃的东西喂它们?”
提供材料,让幼儿通过简单的撕纸、涅泥、涂色等方法,制作“食物”。
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幼儿把制作好的“食物”放在小盆里,喂小动物吃食。
——“小动物吃饱了吗?”
述说给小动物都吃了哪些东西。
科学活动教案 篇六
活动名称:我是中国小娃娃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人与外国人在肤色、外貌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的不同,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2、知道中国很大,中国人很聪明,萌发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各种肤色的小朋友图片或录像。
2、《他们爱吃什么》的图片一张。
3、世界地图、中国地图。
活动过程:
一、经验交流
1、出示各种肤色小朋友的图片,引导幼儿找出图片上的中国小朋友。
2、中国的小朋友长得什么样?除了中国小朋友,图片上还有谁?
3、启发幼儿将中国小朋友与其他国家小朋友进行比较,说说他们的不同之处。
二、观察与操作
1、讨论:我们最爱吃什么?外国小朋友爱吃什么?
2、请幼儿帮助不同国家的小娃娃选择餐具和食物。
3、鼓励幼儿学各国小朋友相互问好的语言。
三、寻找发现中国的地理位置
1、出示世界地图,以“中国娃娃住在哪里”为题,请幼儿在世界地图上找找中国的位置,并用笔做上记号。
2、共同认识首都北京的位置以及地图上的特殊标记。
3、引导幼儿尝试在世界地图上找到某些外国小朋友居住的大致位置,并将他们送回家(粘贴在地图上)。
四、感受祖国真大
1、在世界地图上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大小,知道中国很大。
2、看中国地图,启发幼儿说说中国地图的外形像什么,通过比较知道中国很大。
3、欣赏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
诗歌:
我们的祖国真大
我们的祖国真大,
北方,有冬爷爷的家。
十月就飘雪花。
我们的祖国真大,
南方,有春姑娘的家。
一年四季盛开鲜花。
啊!伟大的祖国妈妈,
东西南北中的孩子们,
在同一个时候,
有的滑雪,有的游泳,
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