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设计(精简3篇)

《风筝》教案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设计:《风筝》

教案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小说《风筝》中的主题和情节。

2.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动机。

3.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知识和批判性思维来评价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教材分析:

《风筝》是卡勒德·胡赛尼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友谊、背叛和救赎的故事。小说以阿富汗历史背景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阿米尔和他的朋友哈桑之间的关系展开,透过他们的友谊和命运的转折,揭示了阿富汗社会的动荡和战乱带来的伤害。

教学重点:

1.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动机。

3. 运用文学知识和批判性思维来评价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导入(10分钟)

- 通过展示一张描绘阿富汗风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阿富汗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 向学生介绍小说《风筝》的背景和作者的重要成就。

2. 阅读理解(20分钟)

- 分发小说《风筝》的摘录,并要求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 学生讨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观点。

3. 人物分析(20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析一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和动机。

- 学生根据小说中的描述和事件,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4. 主题探讨(20分钟)

-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并讨论他们对主题的理解和观点。

-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互相辩论和提出问题。

5. 文学评价(20分钟)

- 向学生介绍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学生运用文学知识和批判性思维来评价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6. 总结和展望(10分钟)

- 学生总结他们对小说《风筝》的理解和观点。

- 学生展望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中。

教学评价:

- 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学生对文学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教学延伸:

-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阿富汗历史和文化的作品,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观看相关电影,深入了解阿富汗历史和文化。

《风筝》教案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设计:《风筝》

教案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风筝》中的主题和情节。

2.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动机。

3.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知识和批判性思维来评价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教材分析:

《风筝》是卡勒德·胡赛尼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友谊、背叛和救赎的故事。小说以阿富汗历史背景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阿米尔和他的朋友哈桑之间的关系展开,透过他们的友谊和命运的转折,揭示了阿富汗社会的动荡和战乱带来的伤害。

教学重点:

1.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动机。

3. 运用文学知识和批判性思维来评价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导入(10分钟)

- 通过展示一张描绘阿富汗风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阿富汗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 向学生介绍小说《风筝》的背景和作者的重要成就。

2. 阅读理解(20分钟)

- 分发小说《风筝》的摘录,并要求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 学生讨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观点。

3. 人物分析(20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析一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和动机。

- 学生根据小说中的描述和事件,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4. 主题探讨(20分钟)

-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并讨论他们对主题的理解和观点。

-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互相辩论和提出问题。

5. 文学评价(20分钟)

- 向学生介绍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学生运用文学知识和批判性思维来评价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6. 总结和展望(10分钟)

- 学生总结他们对小说《风筝》的理解和观点。

- 学生展望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中。

教学评价:

- 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学生对文学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教学延伸:

-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阿富汗历史和文化的作品,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观看相关电影,深入了解阿富汗历史和文化。

《风筝》教案设计 篇三

《风筝》教案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筝》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导入

  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憔悴qiáocuì模样mú嫌恶xiánwù可鄙bǐ什物shí

  惊惶huáng瑟缩sè惩罚chéng虐杀nüè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

  堕duò蜈蚣wúgōng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嫌恶怒nù愤怒堕duò堕落

  赚zhuàn赚钱恕shù宽恕坠zhuì下坠

  诀jué诀别

  决jué决定

  抉jué抉择

  3.多音字

  è凶恶

  恶ě恶心

  wù嫌恶

  shí什物mó劳模

  什模

  shén什么mú模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停顿恰当;

  ③读出感情;

  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

  (二)思考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四、合作探究

  质疑、讨论、答疑

  (一)1—2段(第一组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3—4段(第二组问题)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3.朗读

  (1)你能读出明显表现出作者忏悔心情的文字吗?

  (2)应用怎样的情绪和语调朗读?(沉重的)

  4.小结一: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

  5.配乐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注意着重号词语)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三)5—8段(第三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3.配乐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4.核心问题探讨:

  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四)9—12段(第四组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3.小结二: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情结——悲哀。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社会遣责意味。

  4.试着饱含情感地配乐朗读这部分。

  (五)课堂总结

  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

  五、探究文意

  整篇文章看完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思考一下: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要告诉我们什么?

  参考(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1.鲁迅对于小兄弟的感情

  2.对于自己的错误该怎么办

  3.怎样看待游戏

  (知错就改、手足情深、反抗封建教育)

  六、自由感悟——向生活延伸

  1.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概念。

  2.有关天性的名言。

  3.说话训练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很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相关文章

中班安全活动不乱吃东西教案【精彩3篇】

设计意图: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很喜欢把一些小硬片、碎纸等东西放入口中,进餐时,有的幼儿爱说话,疯闹,嘴里含着饭就去玩了,由于吃果冻而卡住气管造成孩子窒息死亡的案例也特别多,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差。所...
教案大全2016-07-06
中班安全活动不乱吃东西教案【精彩3篇】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优秀3篇】

导语:《力的分解》是静力学中力的处理方法,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之一,与力的合成内容相辅相承。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 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
教案大全2017-08-01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优秀3篇】

《第六颗钻石》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推荐3篇】

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人物真诚、善良的情感,从中受到感染、教育。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友善互助。教学难点通过两个人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案大全2011-03-01
《第六颗钻石》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推荐3篇】

幼儿园大班德育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大班德育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大班德育教案 篇1  活...
教案大全2011-02-01
幼儿园大班德育教案【通用6篇】

有趣的萝卜大班教案【优质6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趣的萝卜大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趣的萝卜大...
教案大全2013-02-02
有趣的萝卜大班教案【优质6篇】

初中生防溺水安全教案(推荐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防溺水安全教案,欢...
教案大全2011-07-01
初中生防溺水安全教案(推荐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