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教案【推荐6篇】
《滥竽充数》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滥竽充数》教案
主题:识别和拒绝滥竽充数现象
教学目标:
1. 了解滥竽充数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鉴别滥竽充数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拒绝滥竽充数的意识和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10分钟)
1. 引入话题,介绍滥竽充数的概念和现象;
2. 引发学生对滥竽充数的思考,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二、知识讲解(20分钟)
1. 详细解释滥竽充数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滥竽充数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3. 阐述滥竽充数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三、案例分析(30分钟)
1. 提供多个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是否存在滥竽充数的情况;
2. 引导学生讨论每个案例中滥竽充数行为的表现和后果;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拒绝和应对滥竽充数。
四、技巧训练(20分钟)
1.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让学生体验拒绝滥竽充数的场景;
2. 提供具体的应对策略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3. 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技巧,拒绝滥竽充数的请求。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
1. 学生分享角色扮演的体验和收获;
2. 总结学习的重点和要点;
3. 鼓励学生坚持拒绝滥竽充数行为,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滥竽充数的反思文章,包括个人对滥竽充数的看法、影响以及如何拒绝滥竽充数的建议。
教学评估:
1. 角色扮演练习的表现和讨论参与度;
2.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反思文章的内容和观点。
教学延伸:
1. 配合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对滥竽充数现象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在班级或社区开展相关活动,倡导拒绝滥竽充数的价值观。
《滥竽充数》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名称:《滥竽充数》教案
主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滥竽充数现象的敏锐观察力;
2. 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10分钟)
1. 引入话题,讨论学生对滥竽充数的了解和看法;
2. 引发学生对滥竽充数现象的疑问和思考。
二、知识讲解(20分钟)
1. 解释滥竽充数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滥竽充数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3. 探讨滥竽充数背后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
三、观察实践(30分钟)
1. 分组进行实地观察,寻找身边存在的滥竽充数现象;
2. 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对发现的滥竽充数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滥竽充数现象,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四、团队合作(20分钟)
1. 学生自由组队,选择一个滥竽充数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2.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3. 学生通过讨论和协作,培养沟通和协作能力。
五、创新实践(30分钟)
1. 学生团队通过创新思维和方法,设计解决滥竽充数现象的项目或活动;
2. 学生团队进行项目实施,并记录实施过程和结果;
3. 学生展示项目成果,分享创新心得和体会。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
1. 学生团队展示项目成果;
2. 总结学习的重点和要点;
3. 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解决滥竽充数现象。
七、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滥竽充数现象的反思文章,包括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滥竽充数的创新解决方案。
教学评估:
1. 观察实践中的记录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实践的表现和成果;
3. 反思文章的内容和观点。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举办的创新活动,扩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创新思维和实践解决现实问题。
《滥竽充数》教案 篇三
一、习作要求
以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原文,抓住重点内容,侧重人物心理,展开自由想象,把原文扩写成四百字以上的文章,做到语言通顺、具体生动,题目自拟。
二、教学方法
1、学法到写法的迁移。
2、由说到写,说写结合,连段成篇。
三、教学准备
1、阅读,研读原文
2、课件(从网上下载的《滥竽充数》故事的动画片
六、教学过程
(一)感知内容情境激趣
1、教师话语导入:《滥竽充数》是一则流传千年的故事,大家一定很有兴趣再次来回味,谁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或者复述课文?学生朗读与复述课文。
2、看课件《滥竽充数》的故事
(二)比较赏析领悟方法
1、讨论动画解说词比较课文内容更为详细的地方?
2、投影解说词文字:“……当时,有个叫南郭的人,家境贫寒,又没有一技之长,为了生活,壮着胆子冒充吹竽高手,要求参加齐宣王的竽乐队,齐宣王不加考核,就让他参加了竽乐队,从此……”以上片段与原文“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做比较,说说有什么感受?
3、南郭为什么进竽乐队,以及怎样进的乐队?想象其他可能的起因和成因。(答案体现开放多样性)
4、讨论南郭进乐队,原文中哪一个动词概括得最确切?
5、教学小结:“混”字最为确切,围绕“中心词”“混”字,通过自由想象,把南郭进竽乐队的原因(第一次心理活动)和过程讲述得很明确、丰满了。同学们围绕“滥竽充数”成因——“混”写片段,要求注重心理描写。
6、课堂独立写作,然后交流,评价激励。
(三)方法迁移,以点及面
1、师话语导入:找到中心词
确定扩写点,大家写出了南郭充数的多个原因,请大家以小组展开学习,思考原文中还可以找到哪些类似“混”的中心词,可以作为扩写点?
2、生小组读文讨论,教师引导。
3、小结:“装”字写出了“滥竽充数”的过程,“逃”字,它写出了“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扩写点装逃
4、说词说句练习。说含有“装”字的词语,结合情境语言“画画”南郭吹竽的形象?
5、想象合奏时,齐宣王、吹竽者的“众生相”?想象南郭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候,南郭此时的心理?(第二次心理活动)
6、说词说句练习。围绕“逃”来说几个成语?教师引导,学生描摹南郭逃跑的神情、动作形象,揣摩南郭逃跑的心理?(第三次心理活动)
7、选择“滥竽充数”的过程——“装”,或者“滥竽充数”的结果——“逃”为题,
写一个片段。
8、交流片段“装”,交流片段“逃”各一、二例。教师学生相机点评。
(四)总结升华联接成篇
1、再次说说南郭人物的特点,成语“滥竽充数”的寓意。(答案体现开放)
2、同学对南郭献上几句劝告的忠言?生写作。过渡语:大家的“警世名言”暂时不作交流,留给大家把它作文点睛之笔,写在这次习作中。
师提出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连段成篇,前后照应全文写作。
《滥竽充数》教案 篇四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器具:投影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寓言吧,说说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滥竽充数。
3、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3、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习1——2自然段
(1) 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
(2) 投影片出示: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a 指名读句子
b 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
(3) 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4) 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
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
(5) 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学习3、4自然段
(1)轻声读3、4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和词语并理解。
(2)指名读3、4自然段
a “这个消息”是指什么?
b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c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
4、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
2、总结全文。
《滥竽充数》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这则寓言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主要介绍了南郭先生了解到齐宣王听吹竽时爱讲排场,虽然自己不会吹,却混迹于其中,而没被发现。但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由于没有真才实学,只得偷偷地逃走了。“滥竽充数”中滥:与真实不符,失实的,假的。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课文短小,一读就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没有真才实学的害处,教育学生学习要扎扎实实,同时也要告诫学生要在生活中锻炼自已识别真假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与生字相关词语。
3、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4、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合理想象南郭先生逃跑后的情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教学难点:抓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形象。
四、教学建议
(一)采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本课要求会认的四个生字都是要求会写的,竽:古代的一种簧管乐器,像现在的笙。组词:吹竽。混:多音字,本课读“hùn”(混入),另一个音读“hún”同“浑”(混蛋)。
指导书写时要注意“滥”的右半部是“监”。
(二)抓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形象。
这是一篇记叙性的小故事,文章没有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没有人物的心理描写,有的是故事的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的动作的能反映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如果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课文时,能通过人物的动作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成语的意思,受到要有真才实学的教育。
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了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他常常叫三百人一齐吹。这里可抓住“常常”、“三百人”这两个词,这是南郭先生得以滥竽充数的铺垫。
第二自然段,讲了南郭先生是如何滥竽充数的。重点抓住“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这句话来理解。先理解词语“装腔作势”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故意做出一种姿态,好像是在吹竽,以蒙混别人的眼目。其实这句话就是对“滥竽充数”简单明了的解释。可反复读一读,试着做一做动作。体会“滥竽充数”、“装腔作势”的含义。
第三自然段,写了齐宣王的儿子叫人一个一个地吹竽。
第四自然段,写了南郭先生怕被发现,逃走了。体会“只好”一词,写出了“滥竽充数”都最终的下场。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反复读,从中体会人物的动作和心理,进而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如果教学时间充裕的,也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南郭先生由动作表现出来的三次心理活(1)看到“机会”他会怎么想?(2)“混”还能得到和别人一样高的待遇,他会怎么想?(3)听到“这个消息”,他为什么逃走,他又会怎么想呢?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南郭先生的“混”和“逃”能看出齐宣王和齐湣王有什么不同?
在讲读课文中,要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寓意。使学生知道,只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装腔作势终究有混不下去的一天。教育学生踏实认真地学习,掌握真本领。
教学的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造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语。
如:我们不能滥竽充数,要脚踏实地地学好真本领。
妈妈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滥竽充数。
上课时,经常有人滥竽充数,不懂装懂。
(三)读写训练建议
结合课后的“议一议,演一演,写一写”的训练,可以设计课后习作练笔。
1、续编故事,想一想,议一议,南郭先生逃跑后会怎样?再把它写下来。
2、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扩与练笔。为故事的发生加上特定的场景,为人物加上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让故事更加生动形象,人物的特点更加突出。
在扩定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阅读,研读原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进行扩写的基础;(2)找中心词,确定扩写点,由此展开想象及再创造,侧重心理活动,是进行扩写的把手与成功通道。
《滥竽充数》教案 篇六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请一位同学来读课题。
2、借助拼音,全班齐读。
(二)、通读全文
1、请同学们各自放开声音朗读课文。
2、还想读吗?不想读的同学听别人读,想读的同学请举手,举手的同学请站起来读,其他的同学可以随时加入。
3、默读课文,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概括。
4、师板书
(口述:战国时候,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取报酬,后来齐湣王继位,他怕败露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三)、精读课文,感知寓言
1、是什么原因让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呢?
A、“每逢吹竽……混在队里充数”
①、理解“装腔作势”。②、他为什么要装腔作势?又是怎样装腔作势的?
③、播放课件。④、咱们也来演一演双簧。⑤、指导朗读。
B、“讲排场”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排场?②、指导朗读。③、你想对齐宣王说什么?
2、指导背诵
老师这儿有一、二自然段的动画片,只是还未配音,谁愿意为它配音?(既然是配音,就得根据画面变化来朗读,可不能光盯着书本读!)
3、南郭先生凭着“装腔作势”钻了齐宣王讲排场的空子,混过了一次又一次,下场如何呢?(播放课件)4、看屏幕,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南郭先生此时的样子吗?
5、此时,他会又想些什么呢?6、指导朗读。
7、看着这位狼狈而逃的南郭先生,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呢?小组讨论,然后写在黑板上,大声读给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听。8、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句话?
9、用屏幕上的句式说一说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尽量用上黑板上用得好的词句。
10、《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在我们的生活中用途广泛,看看屏幕上的句子,你会使用今天你们刚学到的成语吗?
11、南郭先生就这样偷偷地逃走了,他逃走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续编这个故事。可以讲故事,可以画连环画,可以表演。
(四)、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混逃
(学生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