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考的高二语文教案【通用3篇】
送考的高二语文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导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文言文的逻辑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逻辑结构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思维导图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技巧。
2. 阅读:教师分发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并强调理解文言文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 讲解:教师带领全班分析文言文的逻辑结构和表达方式,解释关键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4. 练习:教师设计一些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总结:教师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提高阅读水平。
四、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2.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教师进行作业批改和评价。
送考的高二语文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导入相关文言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写作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写作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写作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写作的规范和要求。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篇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写作的兴趣和热爱。
2. 分析:教师分析文言文写作的特点和要求,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写作的规范和技巧。
3. 模仿: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的模仿,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写作技巧。
4. 练习:教师设计一些文言文写作题目,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 总结:教师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写文言文,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学生对文言文写作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教师进行作业批改和评价。
送考的高二语文教案 篇三
送考的高二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复习人物描写的作用
2通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提高感悟和辨析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以及结构特点
[学习过程]
一作者介绍
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人。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锋、胡愈之等人。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二主旨分析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对学生在考试前后的不同神态和心态都做了分析性的叙述,细致而形象的刻画,表现了少男少女的天真、活泼和机灵,又表现了他们在考试的重压下的焦虑和期盼,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同情,揭示了这种考试的弊端。
三问题探讨
丰子恺的散文,率直、朴素、富有人生哲理,状物写人,意趣横生。课文对这些投考的小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你认为哪些描写最为生动、形象?并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①人们全力抗旱的壮观场面令作者感动不已,但是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小孩子却如同不闻不见,这说明了他们幼小年龄就承受着异常沉重的精神压力。②5—8节的考试内容都是无聊的,毫无价值可言的,可是孩子却独衷于这一点,而对人和自然的奋斗
无动于衷。③考后短暂的兴奋,体现了孩子的天真活泼和内心的期盼。④通过对孩子等待发榜的焦急心情的描述,表明这种考试制度给孩子带来的压力。⑤发榜后对孩子不同的神态和心情描写,流露出作者对这种考试制度的反感和对孩子的同情。本文运用的是人物群体描写的方法。对众多考生在考试前后不同的神态、心态,作了带有分析性的叙述,通过细致而形象地刻画,既表现了少男少女们的纯真、活泼和机灵,又表现了他们在考试重压下的焦虑和期盼,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同情,揭露了这种考试制度的弊端。
四写作特点
1叙述、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
2心理、细节描写生动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