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实用6篇)
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 篇一
第一篇内容:情感交流与写作练习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孔雀东南飞》的情感表达,并能够在写作中运用。
2.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生对于课文情感表达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在写作中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孔雀的图片和简单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对于孔雀的情感与想象。
2. 阅读课文:学生阅读《孔雀东南飞》,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教师可以适当解读一些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表达孔雀情感的句子和段落,并让每个小组选择出自己认为最能表达孔雀情感的句子。
4. 分享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选出的句子,并给出自己的理由。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评论。
5.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孔雀为主题,写一篇有关孔雀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从孔雀的外貌、生活习性、情感表达等方面展开写作,并鼓励他们运用自己刚刚讨论的句子和段落。
6. 互相交流:学生交换自己的文章,互相阅读,给予意见和建议。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互评,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互相评阅。
7. 总结反思: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写作中的感悟和收获,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情感交流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延伸:
1.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共鸣,拓展学生的思考。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让他们通过朗读来更好地表达课文中的情感。
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 篇二
第二篇内容:美丽的孔雀——写景与描写练习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孔雀东南飞》中的写景描写,并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2. 学生能够通过写景练习,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写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生对于课文中写景描写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如何通过观察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孔雀的图片和简单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对于孔雀的美感。
2. 阅读课文:学生阅读《孔雀东南飞》,理解课文中的写景描写。教师可以适当解读一些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写景描写部分,并选择出自己认为最能表达孔雀美感的句子。
4. 分享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选出的句子,并给出自己的理由。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评论。
5. 写景练习:要求学生以孔雀为主题,写一篇有关孔雀美景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孔雀的外貌、羽毛色彩、舞蹈动作等,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来表达孔雀的美感。
6. 互相交流:学生交换自己的文章,互相阅读,给予意见和建议。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互评,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互相评阅。
7. 总结反思: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写景练习中的感悟和收获,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和描写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延伸:
1.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中的字词运用和修辞手法,拓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插画比赛,让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孔雀的美感。
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⑵ 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⑴ 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标: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
2、梳理诗歌的故事情节。
3、朗诵课文,学习课文的“开端”及“发展”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并配以小提琴曲《梁祝》。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上演绎的故事吗?
明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看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
板书: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显示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习诗前的小序,概括其内容。
明确: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3、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顺序、线索、概括诗歌的内容。
明确: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板书明确: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2、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3、研读“开端”部分:
⑴ 集体朗诵第一部分
⑵ 提问: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意在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⑶ 要求学生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明确: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我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女性形象。
4、研读“发展”部分:
⑴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的内容。
⑵ 体味仲卿对她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明确:作用有三: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A”显得专断而又顽固。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A”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
⑶ 要求学生集体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
明确: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⑷ 提问:“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开端”和“发展”部分,人物的性情及悲剧剧情初现端倪,结局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揭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一部分。
2、阅读课文后所附“汉乐府”的有关资料,对“汉乐府”有个大致的了解。
3、朗诵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
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 篇四
想来自己很久没有写实录了,所以不好意思下,提起笔来写下这个标题,《孔雀东南飞》第一课时。
大家都知道,这课很长,又是自读课文,怎么上确实很麻烦,虽然论坛上已经有了相关的实录和讨论,但要怎么上好,我一直很茫然。包括到今天上课,我还很犹豫,不知道要从什么地方下手。只是心中有个初步打算,第一课时要学生诵读,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课文,为明天上课深入分析打下基础。所以上课的时候,我并没有教案,还不清楚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读。
教学过程:
师生问候。
师:请大家都把书关上,我想请大家齐背《诗经》三首。
生背诵课文,背得比较好。
师:背得比较整齐,很不错!
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孔雀东南飞》这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生打开课本。)
师:首先请大家看到课文注解1。大家要记住一些文学常识,一是《孔雀东南飞》选自哪里?(徐陵的《玉台新咏》)二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与初中时学过的《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生在书本上划记。)
我突然灵机一动,这首诗如此长,就非得让学生把所有的文字都读完吗?我难道不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读其中几段吗?学生想读哪里就读哪里,然后再问问他们读后的感想,不是也很好吗?我马上清楚了这节课应该怎样进行了。于是我说——
师:这首诗很长,我也不要求大家一口气就把它读完,我想请大家随手翻翻,翻到哪页就读哪页,看到哪段就从哪段开始读起,读那么四到五段,或者你觉得自己愿意再多读几段,也行,好吗?
(生表示同意,于是开始让学生读。)
学生读了有六七分钟,读书的声音仍然没有减小,看来学生还挺喜欢读这首诗的。我示意学生停下来。
师:好的,刚才大家都随意读了课文,我想问几位同学你读了哪些段落,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第一课时》。我先请张建荣同学来说说。
张建荣:我读的是要求背诵那部分,就是“鸡鸣外欲曙”开始,一直读到了12页第二段。
师:那我想问问你,读完之后,你大概知道这几段文字写了哪些内容吗?
张建荣:大概是说女子被府吏母亲趋赶回家,女子与府吏相互发誓言,永不相违。女子回家后,她的兄长又逼迫她再嫁。
师:概括的不错,基本上看懂了原文。好,请坐。
师:我请另一位同学说说自己读了哪里。好的,贺智刚。
贺智刚:我和他读的地方一样,不过我没读那么多,我只读到了第11页最下面。
学生读的地方一样,我当然不能问相同的问题,于是我说——
师:哦。读的地方一样。那好,我还是要问你,但问题不同。我想请你说说,你读了这几段后有什么感想呢?
贺智刚:我的感想是古代的女子不能把握自己的婚姻,被谴回家,还要被逼再嫁。
师:是的,古代女子很不幸,我们曾学过类似的诗篇,感叹女子不能自主自己婚姻的,是——
有学生在下面答:《卫风·氓》
师:是的,我们看到这里,就会想起《卫风·氓》里面的那位女子。
师:我再请一位同学说说自己读了哪些段落。唐超群。
唐超群:我也是读了那几段,和他们一样。
有学生笑了。我也笑。
师:读的也一样。大家的心理挺相似的嘛。
生笑。
我没有料到第三个同学也读了相同的段落,但我还是不着急,我很快又找了一个问题,对读了相同地方的学生我不想问相同的问题,那太没有新意了,也不能全面检查学生读书是否仔细,于是我问道——
师:我还是想问你,但与问前两位同学的又不一样。
学生都面带微笑,可能感受到了我的问题的层出不穷,都有了兴趣。
师:我刚才留意到了前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提到了“女子”“府吏”,但没有说他们的姓名,你能告诉我“女子”“府吏”的姓名吗?
问题一出,这个学生被难住了,从她脸上为难的表情就可以知道。
此时有不少同学已经找到答案了,在旁边提示她。
我看到这情况,就示意她坐下。
师:看来没有通读全文,还不清楚诗歌中男女主人公的姓名。刚才已经有很多同学找到了答案。在课文的序里面有答案。男主人公叫——
生答:焦仲卿。
师:女主人公叫——
生:刘兰芝。
师:序里面有女主人公的名吗?
生:没有,只有姓,姓刘。
师:那大家从哪知道的?
生:第11页有“兰芝惭阿母”。
师:是的,大家找得很对!很好!所以这首诗歌讲的就是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故事。
课上到这里,我以为已告一段落,学生已经初步从诗歌中获得了一些知识,但我还想检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于是我问——
师:有没有把全文都读过了的同学?
有学生回答说“有”。于是我请回答的一位同学站起来复述文章的主要情节,学生基本上复述出来了,只是语言有点罗嗦。
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 篇五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难点 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导语
(由复习《诗经》和《离骚》开始)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那么,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引导学生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朗读诗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本诗大概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
3 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
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朗读,学生自由读或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注意复述的要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4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
学生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学生的概括。
文言常识积累
1归纳本诗出现的“偏义复词”:①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③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④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
2归纳整理本诗出现的“古今异义”①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②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束缚;③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④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处罚;⑤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⑥叶叶相交通:古义,交接;今义,与运输有关,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并序)》。
3归纳本诗出现的“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思考此诗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
汉乐府民歌
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故事情节:
托物起兴
兰芝被遣
夫妻誓别
兰芝抗婚
双双殉情
告诫后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课本剧表演
1请同学分组表演课本剧《孔雀东南飞》(如时间有限,可分别表演不同的片段)
2讨论评析同学的表演(注意从文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感知
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请结合具体诗句,感知他们的个性特征。
可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们的诗句,读给大家,然后做简要的分析。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
诗歌的艺术特色感知
通过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诗句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延伸阅读
阅读几首汉乐府诗,体会汉乐府的艺术特色。可以在学生诵读完后,师生共同总结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案点评:
从《诗经》、《离骚》至《孔雀东南飞》,从四言体、骚体至汉乐府,整个单元的学习都定位在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发展及特点上。因而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诗,亦将重点放在了解汉乐府常识及本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及本诗的艺术特色上。
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背诵精彩章节。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3.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重点、难点
理解字词,疏通诗句,理清本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把握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解决办法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7节诗。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2.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一首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诗歌,题目叫《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二、诵读感知
诵读: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
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⑴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⑵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⑶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⑷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⑸葳蕤wēiruí: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⑹纤纤xiā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⑺念:记挂。(念念不忘)
⑻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⑼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⑽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⑾窈窕yǎo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⑿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⒀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⒁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⒂见:A看见,会见,拜见;B同“现”;C表示被动,被,受;D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⒃怅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怅然若失,怅然而返)
⒄否pǐ泰:坏运气,好运气。(否极泰来)
⒅要yāo:邀。(要功,要买)
⒆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⒇赍jī:赠送。(赍赏)
(21)踯躅zhízhú:缓缓地走或徘徊。(踯躅歧路)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
(23)零:落下,凋落。(零泪应声落,泣涕零如雨)(枯叶凋零)
(3)订正文中注释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应读pián,不读biàn。
四、把握情节发展与结构
全诗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按情节发展,可分为5个部分:
1.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2.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①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
②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别。
③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3.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①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②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③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4.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5.结尾(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五、总结、扩展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可见它又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乐府诗起于汉武帝时,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人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而这些歌谣又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叙述描写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表现了仲卿夫妇争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战胜的意志,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
1.请结合诗句回答:刘兰芝为什么要自请回去?为什么婆母不能容她?从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性格的哪些方面及当时封建社会的哪一弊端?
2.男女主人公真挚情感表现在哪里?请在诗中找出并加以体会。
3.焦仲卿是个怎样的人?你喜爱这个角色吗?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揽】揽裙脱丝履 又申之以揽茝
【适】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 适得府君书
【相】久久莫相忘 及时相遣归 儿已薄禄相
【幸】幸复得此妇 幸可广问讯 不幸短命死矣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谢】谢家事夫婿 阿母谢媒人 多谢后世人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附:板书设计
东雀东南飞
起兴 (第1节) 营造悲剧氛围
开端 (第2节) 兰芝被遣
发展 (第3—12节) 夫妻誓别
发展 (第13—21节) 兰芝抗婚
高潮 (第22—31节) 双双殉情
尾声 (第32节) 告诫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