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6篇】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一
教案名称:探索《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 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学习认读生字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爬山虎的脚》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认读故事中的生字词。
教学准备:
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爬山虎的脚》故事书。
3. 与故事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课
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提出关于爬山虎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Step 2 阅读与理解
1. 教师朗读《爬山虎的脚》,学生跟读。
2. 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并回答问题。
3.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故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Step 3 生字词认读
1. 教师在黑板或课件上展示故事中的生字词,学生读音并重复。
2. 学生自主拼读生字词并理解其意义。
3. 教师进行辅助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
Step 4 情景演绎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情节进行情景演绎。
2. 学生通过表演,展示他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想象力。
Step 5 创作绘画
1. 鼓励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描述,自由绘制爬山虎的形象。
2. 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创作属于自己的爬山虎形象。
Step 6 总结与评价
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回顾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2. 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总体评价。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二
教案名称:探索《爬山虎的脚》中的比喻手法
教学目标:
1. 了解《爬山虎的脚》中的比喻手法。
2. 学习认读比喻词语,培养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语文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爬山虎的脚》中的比喻手法。
2. 认读故事中的比喻词语。
教学准备:
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爬山虎的脚》故事书。
3. 与故事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课
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提出关于爬山虎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Step 2 阅读与理解
1. 教师朗读《爬山虎的脚》,学生跟读。
2. 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并回答问题。
3.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故事中的比喻手法和比喻词语。
Step 3 比喻词语认读
1. 教师在黑板或课件上展示故事中的比喻词语,学生读音并重复。
2. 学生自主拼读比喻词语并理解其意义。
3. 教师进行辅助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比喻词语的使用。
Step 4 创作比喻
1. 鼓励学生根据《爬山虎的脚》中的描述,创作自己的比喻句子。
2. 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将其他事物进行比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Step 5 鉴赏分享
1. 学生自由选择一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进行朗读和分享。
2. 学生可以谈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的原因,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Step 6 总结与评价
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回顾故事中的比喻手法和比喻词语。
2. 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总体评价。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三
教材简析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将读文与看图结合起来。
学生准备:
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挂图:爬山虎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墙壁上爬着的一种绿色的植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吗?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爬山虎
二、初读感知、
1、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小结过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提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哪些地方写得美?你喜欢哪些句子?
3、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4、老师指导读出美感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
5、拓展
为什么作者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美呢?思考: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6、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爬满墙,这跟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下节课再来学习。
【学法指导】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四、学习本课生字。
1、读生字词。
2、注意易错的字。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
欣赏课件。问:你知道在这一大片叶子里面藏着什么?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一)研读第3自然段
1、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呢?默读课文,用“——”画出写脚的句子。
2、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直观理解叶柄。
4、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边默读这三句话,边画出爬山虎的脚(一生板画,其余的在座位上画)。
5、评议图画。
6、出示影片,让学生配音。
7、小结。
(二)研讨第4自然段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1、学生汇报:爬山虎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质疑:“这样”究竟是怎样?
2、出示句子,用“5”画出动词。
3、谁来当爬山虎演一演?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表演。评议。
4、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爬山虎吗?
5、抓住动作词读好这两句。个别读。齐读。
6、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向上爬。“一脚一脚”能换成别的词吗?看课件,讨论,小组汇报。
7、这段中,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8、齐读。
(三)研读第5自然段
1、看课件,读课文,用“如果……就……”说说你的发现。
2、男女生分角色读。
三、总结课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作业
仔细观察一种你喜欢的植物,以《我发现______的秘密》写片断。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五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5个,积累有关的词组,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有关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复习巩固良好的阅读习惯。
4、知道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作用。初步了解叶圣陶其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名家,这就是他写的文章。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知道这是谁写的?你知道叶圣陶吗?
2、这就是叶圣陶。(多媒体演示)
二、新授。
1、你们见过爬山虎吗?在哪里见过?你注意过它的脚吗?
2、看多媒体认识爬山虎的脚。
3、你能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吗?交流。
4、自读课文找到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段落。
5、分组读,找到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6、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子?(多媒体演示)联系第三节交流。
板书: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枝状细丝嫩红
师:作者把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样子写清楚了。我们通过找一找、读一读有关句子。在观察的基础上,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初步的了解。
7、那它是怎么爬的?叶圣陶先生用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字把爬山虎的攀爬写
得活灵活现,尤其是这个“巴”字。
8、谁能做一做“巴”这个动作吗?(学生演示)你体会到了什么?
9、难怪课文最后描写到(引读)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要是……
怎样读好这句话呢?生自由读。
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使它紧贴在墙上。
10、爬山虎的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自己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力度来!
11、爬山虎的脚真奇妙。那么它的叶子又是怎样的呢?(多媒体感受)你觉得这些叶子怎样?请看第二节。
12、爬山虎的叶子长得绿绿的、密密的,真美。谁能读好第二节?找一找你喜欢的句子背一背。
三、课堂拓展。
叶圣陶先生还写了很多好文章。在我们的《十年后的礼物》这本书中有叶圣陶先生的《三棵银杏树》,请大家在课余去阅读它。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六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⑴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⑵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⑶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⑷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⑴ 观察细致。
⑵ 要抓住特点观察。
⑶ 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⑴ 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⑵ 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