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大班教案设计(精彩4篇)

愚公移山大班教案设计 篇一

教案名称:《愚公移山》情景剧表演

教学目标:

1. 通过参与情景剧表演,学生能够了解《愚公移山》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寓意。

2.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1. 学生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和表演能力。

2. 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愚公移山》情景剧剧本。

2. 道具和服装准备。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10分钟)

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回忆《愚公移山》故事的主要情节,并让学生表达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Step 2:剧本分发与角色分配 (15分钟)

教师将情景剧剧本分发给学生,并通过自愿报名或抽签的方式来分配角色。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安排。

Step 3:剧本排练 (30分钟)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剧本的排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角色的情感表达和肢体语言的运用,以及对话的流畅度和节奏感。

Step 4:舞台布置和道具准备 (15分钟)

学生根据剧本的要求,进行舞台布置和道具准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道具和装饰物,创造出逼真的舞台效果。

Step 5:情景剧表演 (30分钟)

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调整。表演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评价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Step 6:总结与延伸 (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这次情景剧表演的收获和体会,并与学生探讨如何将《愚公移山》故事中的精神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拓展:

1. 学生可以参观相关的地方或景点,进一步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或模仿表演,拓展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评价方式:

1. 观察学生在情景剧表演中的发挥和表现。

2. 学生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和表演能力的提升。

愚公移山大班教案设计 篇二

教案名称:《愚公移山》情境演绎

教学目标:

1. 通过参与情境演绎,学生能够了解《愚公移山》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对坚持不懈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1. 学生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和情境演绎能力。

2.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愚公移山》故事的图片或插图。

2. 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10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愚公移山》故事的图片或插图,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回忆故事的情节和主要角色。

Step 2:情境演绎 (30分钟)

教师根据故事的情节,设计一系列情境演绎的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分组扮演愚公、愚公的儿子和周围的人们,通过模拟山的移动过程,体验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

Step 3:角色扮演 (20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道具和服装,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并进行情境演绎。

Step 4:作品展示 (20分钟)

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情境演绎作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摩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Step 5:总结与延伸 (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这次情境演绎活动的收获和体会,并与学生探讨如何将《愚公移山》故事中的精神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拓展:

1. 学生可以利用手工制作道具或剧本,创造属于自己的《愚公移山》故事。

2.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创作《愚公移山》的故事连环画或动画短片。

评价方式:

1. 观察学生在情境演绎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和情境演绎能力的提升。

愚公移山大班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列子》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2.教师查阅、准备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包括课文录音、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歌曲《愚公移山》等。

  教学方法:

  以讨论为主,加强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

  1.面山而居 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 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 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简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 加:增加。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宾语前置句)

  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说明:以上句子牵涉到多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但由于学生刚接触到文言文,只要讲清其特殊之处、现代汉语中怎么表达即可,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材料,而不必讲述特殊句式的名称。)

  五、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说明: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态度是诚恳的,“曰”字前可加上“诚恳”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要突出商量的口吻。2.句中愚公的妻子虽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对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担心、犹豫”等词,读这句时要读出她担心、犹豫的心理。3.句是众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坚定”“异口同声”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语气要肯定。4.句中河曲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还有讽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应该是讽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讽刺”等词语,朗读时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气。5.句是愚公的回答,从“长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认为智叟是可叹可悲的,“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

  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投影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六、课外作业。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习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上节课我们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都有许多的感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想让大家来交流这些想法。

  二、研读、探究课文的内容。

  (一)研讨的问题之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写愚公移山的故事。你认为愚公移山会成功吗?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推选代表发言讨论,要求有理有据。

  学生可能出现的看法:

  1.愚公移山一定会成功。理由是愚公决心大,又能坚持不懈,全家齐上阵,又有邻居相助。山不会再增高,而愚公的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

  2.愚公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愚公虽然有坚定的决心,但是他们的移山力量实在是太小了:①工具简陋,只有锄头、畚箕之类;②人数太少,只有自己一家人和少数邻居(如智叟之类估计是不会参加挖山劳动的);③从现代科学来看,山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东西,它也有增高的可能,而这在地质上的微小变化,也会给移山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

  教师可以倾听学生的意见,不要忙于下结论。

  (二)研讨的问题之二:同学们都阐述了自己对于移山是否成功的看法,那么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呢?再次读课文体会。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作者的看法应该是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的。课文中智叟在愚公的反驳下“亡以应”、结果天帝派神仙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山等,都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三)研讨的问题之三:对愚公移山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课文后“阅读练习”就引述了四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读读,谈谈你同意这些看法吗?你还有其他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看法,如:

  1.愚公移山破坏生态环境。

  2.愚公移山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

  教师引导:

  1.这篇课文是两千年前的人写的,不能以今天的科学发展去衡量当时人的思想、行为。但是不管科技怎样地发达,效率效益如何的重要,人类永远都会遭遇各种的困难。怎样对待困难,怎样克服艰难险阻,永远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2.从现实可行性、功利效益的角度看,这些看法(包括练习中的四个看法)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从愚公的行动看,要挖去两座山确实不容易,最后两座山也不是愚公凭人力移走的,而是神仙帮助移走。

  3.但是作者在本文中不是探讨现实中移山的可能性和操作方法,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只要正视困难,敢于挑战困难,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精神长期以来成了鼓舞人民斗争的力量。1945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引用这则寓言鼓励全党同志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四)研讨的问题之四:既然作者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为什么又把他称为“愚”,而把智叟称为“智”呢?

  教师引导:从现实的、世俗的角度看,愚公确实是愚蠢的,而智叟是明智的,但从对待困难的精神看,愚公又是聪明的,而智叟是愚蠢的。这样的取名一语双关,是按世俗的角度来命名,又是用反语的手法,对世俗的看法加以讽刺。

  三、研读、探究课文的写法。

  《愚公移山》是人们千古流传的名篇,你读了以后,认为在写法上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呢?以小组开展讨论。

  学生讨论后分小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教师可以补充以下几点:

  1.选材十分集中。移山是一件巨大的工程,时间也应该是相当长的,但是故事没有过多地描写劳动的经过,而只集中写愚公全家商议的过程、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和事情的结果,特别是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物的对话,用对话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可谓详略得当。

  2.成功运用对比手法。故事中有多组对比:山又高又大与愚公的年纪、移山的人数、幼小的助手对比,愚公与智叟对比,移山的难度与最后的结果对比等。

  3.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姿。故事开头似乎很顺利,愚公提出移山,全家都同意,而且马上行动,但就在这时“其妻献疑”,出现了第一波折;经过全家人的商议,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出现了智叟的干扰,这是第二次波折;最后神仙相助可以视为又一次转折。一篇300来字的故事,设置了几处转折,引人入胜。每一次的转折都引起了读者的关心,这种写法就是设置悬念。悬念的设置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教师小结寓言的特点:这篇课文通过故事来阐明道理,这种文体我们叫它寓言。寓言常常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四、课外作业

  (一)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等,体会寓言的特点。

  (二)完成配套的《伴你学语文》中本课作业。

愚公移山大班教案设计 篇四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能根据经验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2、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活动准备:

  PPT、图片

  活动流程:

  一、经验回忆

  ——这是什么?

  ——你们爬过山吗?

  ——爬很高的山你会有什么感觉?(幼儿各自交流经验。)

  二、故事欣赏

  1、——认识他吗?

  2、——他叫“愚公”,在这里有一个关于“愚公”的故事,请你去看一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故事,在书的旁边有一张记录纸,如果你有问题或看不明白的可以用最简单的标记或图画记录下来,等会我们一起讨论。

  3、完整阅读图书。

  4、——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

  5、结合记录纸一起讨论问题,进一步理解故事。

  6、——你从愚公的身上看到了什么本领?

  小结:愚公年纪虽然很大了,但是他有顽强的精

神,遇到困难能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做事有始有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7、——现在科技很发达,如果你是愚公,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

  三、绘画分享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法用绘画简笔画的方式进行大胆表达。

  活动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语言故事,我在设计本活动时引导幼儿从情感、态度上去感受故事,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故事的魅力所在,幼儿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表达观点,特别是记录问题环节,孩子们问题很多,记录的效果也不错,不仅培养了幼儿动手的能力,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问题意识,激励幼儿善于思考、善于表达,这比老师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去理解故事要好得多。在幼儿想象环节,更是对幼儿能力的挑战,回归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从生活中去思考、去想象,逐步帮助幼儿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

相关文章

大班舞蹈创编教案(精彩4篇)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舞蹈教案如何写?以下是小编带来大班舞蹈创编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班舞蹈创编教案:《欢乐秧歌》 活动目标: 1、学习秧歌基本步伐 2、知道秧歌是...
教案大全2016-06-01
大班舞蹈创编教案(精彩4篇)

小班语言树叶妈妈找宝宝教案【优选3篇】

活动目标:1、认识、区别黄、绿两种颜色,并能一一对应找到相同的颜色。认识、区别大小。2、通过活动,让幼儿感受妈妈和孩子间的亲情。活动准备:1、纸版树叶胸饰一份。2、纸箱一个(内装有各一大一小的黄、绿色...
教案大全2013-04-05
小班语言树叶妈妈找宝宝教案【优选3篇】

小班语言教案:去散步【实用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语言教案:去散步,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班语言教案:去散步...
教案大全2018-04-09
小班语言教案:去散步【实用6篇】

开学第一课教案【最新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开学第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
教案大全2019-06-03
开学第一课教案【最新6篇】

大班美术活动水墨画“美丽的夏天”教案【通用5篇】

大班美术活动水墨画“美丽的夏天”教案1活动目标1.在幼儿已初步掌握水墨画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幼儿用水墨画的表现方法根据主题进行创作性绘画。2.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讲述能力,使之萌发爱美的情趣。...
教案大全2019-04-03
大班美术活动水墨画“美丽的夏天”教案【通用5篇】

大班安全教案《运动安全》【通用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安全教案《运动安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安全教案《...
教案大全2012-07-02
大班安全教案《运动安全》【通用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