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优秀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最后一课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一
公开课教案:最后一课
教案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 促使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
1. 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的阅读;
2. 情感分析和主题讨论;
3. 写作任务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对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展开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
2. 阅读(15分钟)
学生阅读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并标注关键词和句子。
3. 情感分析(10分钟)
学生讨论小说中的情感,如悲伤、失望和希望等,并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原因。
4. 主题讨论(15分钟)
学生就小说的主题进行讨论,如教育的重要性、人生的意义和自由等。
5. 写作任务(10分钟)
学生根据小说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关于人生的短文,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6. 小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将自己的写作与小组成员分享,互相交流和提供建议,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学习。
7. 总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他们思考《最后一课》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扩展活动:
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类似主题的短篇小说进行阅读和分析,拓宽自己的阅读广度。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小说情节,锻炼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情感和主题的理解和表达;
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最后一课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二
公开课教案:最后一课
教案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 促使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
1. 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的阅读;
2. 情感分析和主题讨论;
3. 写作任务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对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展开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
2. 阅读(15分钟)
学生阅读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并标注关键词和句子。
3. 情感分析(10分钟)
学生讨论小说中的情感,如悲伤、失望和希望等,并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原因。
4. 主题讨论(15分钟)
学生就小说的主题进行讨论,如教育的重要性、人生的意义和自由等。
5. 写作任务(10分钟)
学生根据小说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关于人生的短文,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6. 小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将自己的写作与小组成员分享,互相交流和提供建议,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学习。
7. 总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他们思考《最后一课》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扩展活动:
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类似主题的短篇小说进行阅读和分析,拓宽自己的阅读广度。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小说情节,锻炼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情感和主题的理解和表达;
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最后一课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三
最后一课优秀公开课教案
导语:法国作家 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在1912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最后一课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
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