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历史典故整理
常用成语的历史典故整理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的历史典故整理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成语的历史典故整理 篇1
1、“坐怀不乱”
“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此外,他为人刚正不阿,得罪权贵,多次遭到贬谪,但不离开父母之邦,所谓“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荣三公,不易其介”。柳下惠得到了孔子、孟子等人的高度评价。
2、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想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3、 程门立雪
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当时,河南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孔子,孟子宏伟独到的学术,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他去看望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但他依然站在那里!
4、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5、 庄周梦蝶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成语的历史典故整理 篇2
1、心广体胖
曾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主张“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积极传播儒家思想。他所著的《大学》《孝经》对后世影响深远。
曾子对品德有这样的论述:人们要使自己的意念变得真诚,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的感受。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经常为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撒谎。殊不知,内心的想法会通过一言一行体现出来,被别人察觉。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意念真诚。
内心真诚,人的身体也就会变得更健康,更舒畅,所以“心广体胖”这一成语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
心广体胖实际上是在讲人的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人的内心如果宽广,身体就会自然呈现出舒泰的样子,这就是心宽体胖。和我们现在常说的“相由心生”“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相似的道理,都是强调人的内心世界会影响外表形象,因此,一个人要重视内心修养,重视进德修业,这是儒家的基本价值导向。但是,我们今天在用这个词的时候,常常会指一个人内心没有什么忧愁,是乐天派,因此就能吃能睡,以至于发胖,这就是曲解了成语的本义了。因为做乐天派虽然也很好,但却缺少了古人那种砥砺自己,随时随地注重内心修养的精神气概,变得过于世俗了。
“心广体胖”也说成“心宽体胖”。需要注意“胖”字在这里并不读作pàng,而是读作pán。当读作pàng时,表示“发胖”的意思,也就是人们最容易理解的“变胖”,当读作pán时,则表示“舒泰”的含义,与前面的“宽”字或“广”字相对应。
2、量体裁衣
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吾道,则翟将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墨子》
《墨子鲁问》里说,墨子派自己的弟子公尚过前往越国,公尚过很快得到了越王的重用。一次,公尚过向越王推荐自己的老师墨子,越王非常高兴,对公尚过说:“先生假如能让墨子到越国来教导我,我愿意将过去吴国的五百里土地分封给墨子。”越王还大方地派给公尚过五十辆马车,让他声势浩大地到鲁国迎接墨子。
墨子对公尚过说:“据你观察,越王这个人的心志怎么样?假如越王能虚心接受我的言论,采纳我的学说,那么我将前往,量体裁衣地为越王提出建议。如果越王不听从我的言论,不采纳我的学说,那我去了,就是把‘义’出卖了。同样是出卖‘义’,我就在中原国家好了,何必大老远跑到越国呢!”
后来,“量体裁衣”便固定下来,成了常用语。明朝嘉靖年间,就有一个“量体裁衣”的故事。据说当时京城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裁缝,只要是他裁制出的衣服,无不合身,因而受到人们追捧。一次,一位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道:“小的还要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不解地问:“你量体裁衣,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就够了,为什么
要问这个?”裁缝回答说:“我这也是在量体裁衣呀!如果您初任高职,必定意高气盛,走路时会自然地挺胸凸肚,所以裁衣时要后短前长,才会合身。如果您已经做官几年,就会意气微平,衣服前后长短一致即可。如果您当官许多年,马上就要退休,内心难免忧郁,走路时会不自觉地低头弯腰,这样做出的衣服就应前短后长。所以,我如果不问明您做官的年头,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
“量体裁衣”这一成语至今仍常用,指按照身材尺寸裁剪衣服,也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时代在发展,街上流行红裙子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遍地开花的量体裁衣、私人定制。其实,不仅人的衣着如此,一个城市的发展也是如此。但是,就在城镇化步伐日渐加快的今天,我们的城市建设却似乎掉入了某种怪圈。
提到城市,每个人脑海里都会有许多的画面:宽阔的马路,林立的高楼,川流不息的汽车,行色匆匆的人群……但是,如果全国涌现出几百个“小北京”“小上海”,那会让人恍惚间不知“今夕是何年”。所以,城市的发展更需要“量体裁衣”。另外,在旅游业产值日新月异的大好时光,游客们也常常惊觉,不同景点的纪念品大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如果旅游品市场也“匮乏”到几种产品走天涯,那还会不会让游客惊叹华夏子孙在智慧上整齐划一的奇观呢?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不管是个人、城市还是产业,都需要多元化、个性化,而量体裁衣则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量体裁衣”中的“量”字在这里读作liàng。需要注意的是,“量”字读作liáng时,表示“估量、测量”的意思,而读作liàng时则表示“容量”或这里所体现的“估计、衡量”之意。
“量体裁衣”的近义词较多,有“量入为出”“实事求是”“对症下药”等。
3、碧血丹心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cháng hóng)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庄子》
“碧血丹心”源于古代“血化为碧”或“苌弘化碧”的典故。东周景王时,苌弘任上大夫。景王死后,王族内乱,苌弘和卿士刘文公联手,借晋国帮助平乱,辅立王子即位,史称周敬王。苌弘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又有雄才大略,深得周敬王的信任。君臣戮力同心,想复兴周朝,但是,他们这样做,引起诸侯国中一些政客的嫉恨,卫国大夫说:“周王朝自从幽王以来,至今已历十四世了。苌弘还想复辟,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不久,晋国的`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六卿内讧混战,范氏和中行氏被其他四氏剿灭。范氏原为晋国执政正卿,又和周王室的卿士刘文公有姻亲关系。因此,在晋国内乱时,周王室明显地站在范氏和中行氏一边。赵、智、魏、韩四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后,接着又追查周王室中支持范氏和中行氏的人。他们知道刘文公根基深、地位高,无法扳倒,便指名道姓要周敬王惩治苌弘,而周敬王认为苌弘是辅立自己的功臣,一向忠心不二,不肯惩处他。
晋国正卿赵鞅便派大夫叔向出使周王室,用阴谋诡计离间周敬王和苌弘的君臣关系。他故意频繁地同苌弘接触,有时密谈到深夜才告辞,试图引起周敬王和刘文公的怀疑。最后,叔向去觐见周敬王时煞有介事地说:“大王,我们晋国已经查明范氏、中行氏之乱与苌弘无关,你不必再查究苌弘了。我也告辞回国复命去了。”叔向临走时,故作匆忙状,把袖中一封伪造的信件遗落在殿阶上。内侍把信捡起来交给周敬王。周敬王打开一看,竟是苌弘写给叔向的密信。信中说:“请转告晋君,尽速发兵攻打周国,我将迫使敬王废黜刘文公,而请你做内应。”周敬王把伪造的信传给刘文公,刘文公看了大怒,不由分说,立即要周敬王抓捕苌弘,诛灭其九族。周敬王念其辅佐之功,不忍加害,但最终还是把苌弘放逐到了千里之外的蛮荒蜀地去。
苌弘有口难辩,悲愤交加,没想到自己对周王室一片忠心,到头来却因一封假信,落得如此悲惨结局。他到蜀地后,郁郁寡欢,不久便自杀了。苌弘的冤死,引起了当地人们的怜惜同情,他们把苌弘的血用玉匣子盛起来,埋葬并立碑纪念。三年后,掘土迁葬,打开玉匣一看,苌弘的血已化成了晶莹剔透的碧玉。
“碧血丹心”常用来指满腔正义的热血,一颗赤诚的红心。形容十分忠诚坚定。
“碧血丹心”中的“碧”指的是碧玉,“丹”字指的是红色,而“丹心”一词表示忠心。“赤胆忠心”和“碧血丹心”含义类似。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碧血丹心”一词错记为“碧血丹青”,也不要与文天祥诗句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混淆。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所以“丹青”一般代指绘画。古时在竹简上记事,为了便于书写,避免虫蛀,就先用火烤青竹,让水渗出,像出汗一样,所以用“汗青”指代竹简,也指代史书。
4、刻烛赋诗
典出《南史·齐竟陵王传》。
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喜好文学,又礼贤下士,常结交文人雅士,一起作诗,唱和应答。
萧文琰、丘令楷、江洪等当世文士常是萧子良的座上客。一次,萧子良夜里召集他们三人,轮流作诗。为规定时间,在蜡烛上刻好刻度,作四句诗刻一寸,如果蜡烛燃烧一寸之后诗未作出,即算输。由于限定时间,要求作诗者思维敏捷。
谁知轮到萧文琰时,他说:“燃烧一寸烛才作四句诗,这有什么困难呢?”
于是,萧文琰改变规则,让丘令楷、江洪击打铜钵,击钵前定下诗韵,一旦击钵停下来,诗句也成了,写出来大家观赏,也颇有文采。
后来,“刻烛赋诗”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文思敏捷,也形容文人集会赋诗。
5、数典忘祖
晋国大夫籍谈,出身于一个世代掌管文物典籍的贵族家庭。“籍”这个姓氏,就是由他们世袭的职务得名的。可是到籍谈这个时候,他已不大管理文物典籍了,连晋国的历史也了解得很少。
鲁昭公十五年(前527)秋天,东周景王的夫人穆后死了,大办丧事,各诸侯国都按照礼仪,派专使前来吊唁,并贡献珍贵的礼品。
籍谈与大夫荀跞(li历)作为晋国的专使,也来到东周都城。但是,他们没有带什么珍贵的礼品。周景王心中很不局兴。
周景王决定对晋使施加一些压力,所以王室丧事礼仪一结束,他就特别设宴招待两位晋使,并故意让侍者用鲁君新献的青铜壶给晋使斟酒。
宾主渐渐地酒喝多了,周景王乘着酒兴向晋使荀跞夸起鲁国的青铜壶来,说道:“你看鲁国送来的这件铜器珍贵吗?”荀跞含含糊糊地答道:“确实珍贵。”
周景王话锋一转,单刀直入地问道:“承蒙各诸侯国眼中还有我这个周天子,进献了这么多珍贵礼品,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晋国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呵。”荀跞没料到有这样一问,答不上来,就示意籍谈回答。
籍谈也没有思想准备,随口就说:“陛下,各国诸侯获得天王的恩赏实在太多了,献上一点完全应该,只是敝国……”周景王打断他的话,问:“晋国怎样?”
籍谈缓口气,继续说:“敝国僻处深山,与戎狄为邻,从来没有领受过天王的恩赐。我们的财力物力,对付戎狄的入侵都很紧张,拿什么献给陛下呢?”
周王听了这话,责备道:“啊,你太健忘了!晋的祖先唐叔不就是我们成王的弟弟吗?王室恩泽广被,怎能说没有施到你们晋国的身上?”
籍谈想再说什么,可是周王接连举出许多无可辩驳赏给晋文公的,有襄王的“大路”、“戎路”两种战车,还有武士、弓斧及祭神的美酒,等等。
周景王进一步讥讽道:“你的祖先孙伯黡,是晋国专管典籍的正卿,你怎么把老祖宗的职务都忘掉了呢?怎么对晋国的历史这样无知啊!”籍谈和荀跞实在没有脸再待下去了,不等席终,就告辞而去。
周景王望着这两个人的背影,得意地笑起来,对左右说:“籍谈大约要绝后吧,竟然数典忘祖了!”
成语的历史典故整理 篇3
1、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2、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3、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4、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5、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