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哄而起

“一哄而起”的解释

成语拼音:
[yī hòng ér qǐ]
成语解释:
喧闹;起哄。经过一阵喧闹便马上行动起来。形容无组织无计划地行动。
成语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地方上百姓动了公愤,一哄而起。”
成语例句: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然而也有并不一哄而起的人,当时好象落后,但因为也不一哄而散,后来成为中坚。”
是否常用:
常用成语
感情褒贬:
贬义成语
成语词性: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人
结构类型:
偏正式成语
形成年代:
近代成语
标准拼音:
哄,不能读作“hōnɡ”。
繁体字形:
一哄而起
英文翻译:
rush headlong into mass action
成语故事:
成语接龙:
“一哄而起”成语接龙

“一哄而起”单字解释

: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家人。你们~路走。这不是~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5.表示专一:~心~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歇。笑~笑。让我闻~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声。看~眼。让我们商量~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请就来。~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hǒng]1.哄骗:你这是~我,我不信。2.哄逗,特指看(kān)小孩儿或带小孩儿:奶奶~着孙子玩儿。[hōng]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传。[hòng]吵闹;开玩笑:起~。一~而散。

: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艰巨的任务。战~胜之。取~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不烈,清~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畏惧~退却~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再,再~三。由秋~冬。由南~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来。挺身~出。为正义~战。因公~死。视情况~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1.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来。~立。~床。早睡早~。2.离开原来的位置:~身。~飞。3.物体由下往上升:皮球不~了。4.长出(疱、疙瘩、痱子):夏天小孩儿身上爱~痱子。5.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货。~钉子。6.发生:~风了。~疑心。~作用。7.发动;兴起:~兵。~事。8.拟写:~稿子。~草。9.建立:~伙。~会。白手~家。平地~高楼。10.姓。11.件;次: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防止了一~事故。12.群;批:外面进来一~人。他们分六~往地里送肥料。13.用在动词后,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乐队奏~迎宾曲。会场响~热烈掌声。14.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他多次问~过你。想~一件事。

“一哄而起”的反义词

“一哄而起”的近义词

“一哄而起”造句

老师刚宣布下课,大家就一哄而起

一群小鸡正在啄食,突然传来一声炮响,惊得小鸡一哄而起

一群小鸡正在低头啄食,忽然一声响惊得小鸡一哄而起

搞经济建设,应该严格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切忌一哄而起、一拥而上。

人们发出雷鸣般的呼声:“火车被挡住了!”接着一哄而起,一齐向倒退着的机车涌去。

听到了锣鼓声,大伙儿一哄而起,向剧场涌去。

种植经济作物,切莫一哄而起,因为市场也需要一个培育过程。

简单地采取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做法,校本管理将必定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一哄而起搞人民公社化。

当尸体经过的时候,餐馆里桌子上的苍蝇一哄而起蜂拥而上,但过了一会儿又都飞了回去。

“一哄而起”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