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活感悟(最新3篇)
初中生活感悟 篇一
初中生活是每个人成长道路上的一段重要时光,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更是对自己的认知和人生观的形成。在我经历了三年的初中生活后,我对这段时光有了一些深刻的感悟。
首先,初中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和经历。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学科和知识,可以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我记得当时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篮球队,每天放学后都会和队友们一起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篮球技巧,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除了体育活动,我们还有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如音乐、舞蹈、美术等等,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和交流。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动力。
其次,初中生活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逐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开始思考自己的兴趣、优点和缺点。我记得当时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迷茫和困惑,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然而,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引导,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开始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我发现自己对科学和实验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决定将来要成为一名科学家。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最后,初中生活是一个锻炼自我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面临着学习的压力和各种挑战,如考试、竞赛等。这些挑战让我们学会了面对困难和压力,培养了坚持和毅力。我记得当时我在一次数学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这个成绩让我非常兴奋和自豪。然而,我也遇到了失败和挫折,比如在一次英语考试中没有取得好成绩。这些经历让我明白,成功和失败都是成长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
初中生活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宝贵经历,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认识自己和如何面对挑战。我相信这段经历将对我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初中生活感悟 篇二
初中生活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它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性格的塑造和思维的发展。在我经历了三年的初中生活后,我对这段时光有了一些深刻的感悟。
首先,初中生活教会了我如何与人相处。在初中,我结交了许多新朋友,与他们一起上课、玩耍、分享快乐和分担困难。通过与他们相处,我学会了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和习惯,培养了合作和沟通的能力。我记得当时我们经常组队做各种活动和项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互相倾听和理解,最终达成了共识。这种与人相处的经验让我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加自信和开放。
其次,初中生活培养了我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知欲。在初中,我接触到了更多的学科和知识领域,如数学、语文、英语、科学等等。我发现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每一节课都给我带来了新的启发和认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喜欢阅读各种书籍和参与讨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对世界的认识也变得更加深刻和全面。
最后,初中生活让我明白了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在初中,我面临着各种考试和评比,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各种奖学金评选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成功和失败,明白了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取得好成绩和进步。我记得当时我在数学竞赛中没有获奖,这让我很失望和沮丧。然而,我没有放弃,继续努力学习和参加竞赛,最终在下一次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个经历让我明白了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并且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
初中生活是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它教会了我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追求知识和如何坚持努力。这些感悟将一直伴随着我成长,并对我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初中生活感悟 篇三
本 文 约1900 字
阅 读 需 要
4 min
—
文 | 郭尚伟
作文题目
读完一本名著初中生活感悟,书中的某个人物,某段故事情节,都会引起共鸣。将这些感受、感想、感悟从脑海倾注于笔端,化为一篇文字的过程,便是读后感。
要求
(1)选择一本你最有感触的名著,针对书中的某个人物、某段故事情节写一篇读后感;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文章言之有理;
(3)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写作指导
1.标题要别致醒目
大部分学生在写读后感时会直接拟题为《xxx》读后感或读《xxx》有感。这样的标题过于直白,大众化,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有一个非常别致醒目的主标题,就会在第一时间内抓住读者的眼球进而吸引读者往下读。
2.根据文本提炼观点
观点就是读书或是读文章之后形成的个人基本观点。并且能够用简洁明了的一句或者一段话精妙地概括出来。全文围绕“观点句”展开去写,这样能够有效避免跑题,并且文章会越写越有深度。
3.结合现实生活巧妙相联
(1)“读”与“感”的联系
“读”就是对原文主旨较为深刻的认识,对原文内容较为全面的理解。“感”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或许不深刻但只属于个人的感想,感悟。“读”是基础,“感”是升华。只有将二者联系起来文章才能有血有肉,有筋有骨。
(2)叙述与抒情相联系
读后感以“感”为主,可以适当地引用原文,但不可太多,最好是用自己的语言将原文的内容表述出来,这就是“叙述”。“抒情”即是在文章中抒发和阐述对原文中人物的褒贬和事件的剖析等。在具体写作时要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采用边叙边议的方法结构文章。
(3)将文本与生活相联系
写读后感需要宏观把握文章主体内容,发表自己的感想;也可以微观切入,就原文中的某个人,某件事入手谈个人体会。
但不论宏观还是微观,都要将文本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样的文章才有现实意义,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如果只是单纯地以文论文或是原文复述加空洞的口号,是写不出成功的读后感的。
范文
煮酒论英雄,得民心者得天下
——读《三国演义》有感
作者:郭楚岳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一段段精彩绝伦的传奇故事,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在一首雄浑悲壮的词曲中徐徐展开……
(引用词句开篇,将读者的思绪引入历史背景之中。)
读罢此书,我不禁掩卷沉思:书中众多人物,到底谁才算是真正的英雄?书中借曹操之口告诉了答案:“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初中生活感悟!”
我敬佩曹操,但觉得刘备更有英雄气度。
(过渡句:承上启下,运用技法得当。)
刘备的英雄气度主要体现在他对贤士的诚、对兄弟的义、对百姓的爱三方面。
(出示“观点语”,及时有效,博人眼球。)
刘备求贤若渴,不同的是,曹操招纳人才,初心是为了巩固自已的权力地位,内心深处对贤才们不信任甚至是嫉妒,杀害才华出众的杨修就是个例子;刘备对待贤能之士则是发自内心的“诚”。对待徐庶和诸葛亮都这样。
(通过对比突出刘备的待人之“诚”)
徐庶推荐了诸葛亮,于是历史上有了著名的三顾茅庐之史。刘备是汉室宗亲又任左将军,而诸葛亮只是以耕读为生的普通百姓。而且刘备当时已年过半百,而诸葛亮才二十七岁。从中可以看出,刘备对待贤才是一片赤诚之心。
后来的故事也证明了这一点。正是因为被刘备的诚心所打动,诸葛亮才答应出山。而后,刘备更是给予了诸葛亮充分的信任,并在诸葛亮的倾心辅佐下,打下了一片大好江山。
刘、关、张三人相识时,地位都很低微,但三人均有报国安民的远大理想,结为异姓兄弟为的就是实现这一鸿图大业。
(巧用典故,写出兄弟三人结义的目的不为个人而是为国为民,升华了主题。)
三兄弟在群雄并起的时代,在金戈铁马的战火中逐步成长,慢慢凝聚力量,发展壮大,有了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可惜好景不长,先是关羽败走麦城,接着张飞又被叛徒杀害。刘备失去关、张两兄弟,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为兄弟报仇的强烈心愿使他丧失了理智发兵攻打东吴,结果兵败夷陵。
刘备攻东吴虽然体现了他对兄弟的“义”,但并不可取。因为他把个人得失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直接导致了蜀汉的衰落,他也为兄弟的“义”付出了太过惨重的代价。
(在肯定刘备的兄弟之义的同时,也批评了他将兄弟之义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错误做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非常不错。)
《三国演义》中给我影响最深刻的不是谋士们的深谋远略,不是将军们的横戈跃马,而是处于乱世中百姓们的悲苦生活。在那个时代枭雄们似乎没有人关心过他们的命运。
只有刘备,这个出身低微的英雄,他知道战乱带给普通百姓的带来的伤害有多大,所以他在兵败新野、追兵在后的情况下,宁愿冒着全军覆没的危险也不丢弃跟随他的十万百姓。这一幕真的很感人初中生活感悟!有这一件事刘备足可称英雄!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的成功诠释了这一点。
说英雄,谁是英雄?我觉得所有像刘备一样待人以诚、待友以义、心系百姓的人都是真正的英雄!
(写出了刘备心系天下百姓的仁者情怀,与文题相扣,道出自己的英雄观。)
-END-
责编丨墨语
版权声明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
可发布于“读者·新语文”旗下各大媒体平台,版权及解释权归“读者·新语文”所有。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