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敬佩边强战土【推荐3篇】
英雄敬佩边强战土 篇一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而边强战土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边强战土是一位勇敢坚毅的战士,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深深敬佩。
边强战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他小时候,家里贫困,但他从小就懂得勤劳和坚持。虽然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但他却有着非凡的战斗能力。他善于观察和分析战场,能够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他的身手敏捷,力量惊人,每一次战斗都能够带给敌人巨大的威胁。
边强战土在战场上表现出的勇气和顽强精神令人难以忘怀。无论是面对强敌还是困难的环境,他从不退缩。他始终保持着头脑清醒和冷静的态度,能够在最恶劣的条件下做出正确的决策。他总是坚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去战胜一切困难。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是他成功的关键。
边强战土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他也是一个有着高尚品质的人。他对待战友和平民始终保持着真诚和善良的态度。他乐于助人,总是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的善良和正直也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和喜爱。
对于边强战土的敬佩之情不仅仅来自于他的勇气和顽强精神,更来自于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他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不计个人得失。他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总而言之,边强战土是一个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他的勇气、顽强精神、高尚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的事迹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英雄敬佩边强战土 篇二
边强战土是一位备受敬佩的英雄人物。他的事迹和精神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边强战土的故事鼓舞着我们每个人,让我们明白勇敢和坚持的重要性。
边强战土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战乱的年代。在那个时候,战争肆虐,人们生活在恐惧和绝望之中。边强战土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却能够在战场上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冷静。他的勇敢和冷静给予了其他战士力量和信心,帮助他们战胜困难和敌人。他的事迹让人们明白,在困难的时刻,勇气和冷静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边强战土的事迹不仅仅是在战场上,他对待战友和平民的态度也值得我们敬佩。他始终保持着真诚和善良的态度,乐于助人。他的善良和正直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和喜爱。他的事迹让人们明白,真诚和善良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石。
边强战土的无私奉献精神也令人敬佩。他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不计个人得失。他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事迹让人们明白,只有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奉献,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总而言之,边强战土是一个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他的事迹和精神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教育。他的勇气、冷静、真诚、善良和无私奉献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他的事迹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鼓舞着我们继续努力,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英雄敬佩边强战土 篇三
20年前英雄敬佩边强战土,上面这张照片火遍了大江南北,还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看见照片的人不禁好奇,他是谁?为什么会跪在一堆坟墓旁边哭泣?
他到底立了什么军功,为什么胸前会有那么多的勋章呢?他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位“军事交通运输战线的楷模”。
生命禁区阿里,位于我国藏北地区,属于高原地形,山体的平均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高海拔意味着气温低和含氧量低,阿里的平均气温在零下9度,到冬季能下降到零下40多度。其含氧量也非常的低,只有我们平原地区的一半。所以,阿里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被公认为“生命禁区”。
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生命禁区,有一个人曾经在这个地方驾驶着军车,奔驰了10余年英雄敬佩边强战土;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命令和任务,他先后30多次单独驾驶一辆车独闯无人区,近20次遭遇了生命危险。他,就是新藏线上的铁马精兵——张良善。那么,他为什么会在阿里地区驾驶这么多年的军车呢?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枪林弹雨的汽车兵1962年,印度军队悍然侵略我国的边疆地区,我国一忍再忍、一退再退,但是印军得寸进尺、不知好歹,所以我军被迫开始了长达5个月的对印自卫反击战。由于战争发生在高原、严寒地区,一时之间,作战部队需要的大量军事装备和后勤保障都很难维系。
那时,新疆军区出动了现役的运输部队,还从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中迅速组织人员和车辆运输物资和军备前往前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支援前线任务。但是恶劣的高寒气候和高原反应,让战士们十分煎熬。
当时,我们的解放军战士要把参战的官兵和弹药物资送到天文点、加勒万河等地方的前沿阵地,就必须要经过海拔4000米到6000米的高原山口。缺氧、高反、严寒、路况差、车况差等成为解放军战士们不得不面对的难关,除此之外,战士们一路上还要提防印军的道路封锁和敌方空军的空袭轰炸。
为了以最快的时间完成任务,战士们没日没夜地奔驰在新藏线上,有的路段和印军的据点挨得太近,所以军车大都只能在夜间关灯行驶,稍有不慎,就会滑下悬崖中。
当时,为了缓解长时间驾驶带来的疲倦,在零下几十度的气温下,有的“汽车兵”开始抓冰雪吃英雄敬佩边强战土;有的打开车窗把帽子摘掉,故意让冷风吹进车内。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驱散睡意,能够更快地到达前线。
因为很多战士都来自平原地区,有些是第一次来到这么高寒的地方。所以当时很多战士都有高原反应,有的汽车兵到了目的地以后,连开门的力气都没有了,有的就直接从车门里掉了下来一睡不醒,有的一下车就呕吐,有的胆汁都吐出来了。
因为官兵齐心协力,我解放军在新疆区域彻底痛击了印军。随后,印军又把战火烧到西藏的阿里地区。也就是那个时候起,到战争结束,一直持续到今天。新藏线这条“天路”,这条我国重要的国防线干线,开始了长年累月的运输物资和巡逻戍边的任务。
这个任务就像火炬一样,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走上“死亡之路”1965年,张良善出生在陕西省安康市。这个地地道道的陕西娃,在他19岁的时候就毅然决然远走他乡,来到了西藏的阿里地区,正式成为了一名“高原汽车兵”,接过了前辈传下来的火炬。
1984年11月,刚从司训回来的张良善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上山执行任务,但是他当时的班长死活不答应,担心他一个新兵蛋子身体出问题。可是,老班长耐不住张良善的软磨硬泡,最后还是让他上山了。
可是信心满满的张良善,却着实让高原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当行军的汽车摇摇晃晃行驶到海拔4000多米的时候,张良善开始头痛、恶心,最后开始呕吐。当时班长告诉他吃点止痛药,再用绳子箍紧脑袋来缓解疼痛。他照做后仍是感到翻江倒海,十分难受。
在路上的时候,军车发生了故障,老班长跳下车开始维修,张良善也很吃力地跳下车想帮忙,没想到老班长严厉的对他说:
“你不能下来,马上回到车里去!”
原来,老班长嫌他是一个新兵,肯定不懂维修技术,也怕他冻伤,就让他回车里了。但是,张良善心里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学通维修汽车的技术,还要苦练驾驶技术,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锻炼身体,自己一定要战胜高原反应。
一年以后,他的身体素质已经很好,驾驶技术也是一流,学汽车维修的学习笔记也记了上万字。一次,路过的一支部队有29辆施工车要经过一段很危险的山路,车队的驾驶员很少在高原上开车,面对这么险的山路,他根本不敢开。张良善知道这个消息后,就主动上前说:
“让我来吧!”
说完,他一辆接一辆的,把29辆车全部开过去了。那些驾驶员看见他安全地把车开过去,全部感激地上去拥抱张良善,并佩服地说:
“老班长,你是哪一年的兵?”张良善不好意思说:“不要叫我班长,我是个新兵蛋子呢!”
就这样,张良善终于慢慢得到了班长和部队的肯定,逐渐开始担任起车队“收尾”的工作。
所谓收尾,就是要在车队最后的位置行驶,要负责抛锚车的抢修工作。这是高原行车中最累、最苦、最难的一个岗位,因为在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多待上一分钟就意味着多一分艰险。要知道,在世界屋脊开车,雪崩、滑坡和塌方泥石流是家常便饭,而且经常是雪崩跟着滑坡,塌方又接着泥石流。但是张良善上山120多次,担任收尾工作就有70多次。
至亲的生离死别1992年10月,张良善像往常一样上山执行任务。当时他的妻子何桂丽因为重感冒正在住院,而且那个时候她肚子里还怀着他们俩的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所以张良善的战友们就劝他给部队请个假,去陪他的妻子。没想到他对战友说:
“我已经和连里沟通过了,我老婆只是感冒,没有大事,去医院看看就好了。我一定要把物资送上山,不然山上的战友就要挨饿受冻,甚至要死人的!”
可是,等他开着部队的油罐车上山,开了大概十公里左右,到了一个叫红柳滩的地方,当地的兵站告诉他,他的妻子小何的病可能有问题,叫他连夜赶回叶城。
但张良善还是坚持说自己的妻子是小毛病,没什么大事。自己的油罐车再开个三五天也能返回去了,完成了任务再回去。就这样,他继续开着车往营地走。等他开到狮泉河的时候,叶城那边又来电话了,说他的妻子已经第二次住院了,是难产,搞不好有生命危险,让他务必尽快回去。所以张良善卸完车上的油,连夜开车往叶城赶。
在下山的一个兵站,他又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边焦急地问他:
“是保大人,还是保小孩?”张良善一下就崩溃了,他知道妻儿肯定很危险了,含着泪对医生说:“两个都要保!都要保!如果实在不行,就保大人!”
挂完电话,张良善就驾驶着车在高原上一路狂奔。本来要走五天的路,张良善只花了一天一夜就赶了回来。可是,等他赶到医院的时候,他刚出生的孩子已经夭折,因难产大出血的妻子也昏迷不醒。
后来他在医院的病床前守了15天,但妻子最后还是没有好转。就在她妻子弥留之际,张良善流着眼泪问她还有什么想对自己说的,妻子摇头不语。过了一会才哭着说:“以后,你在山上开车,要慢一点。”
张良善的妻子还是去世了。在妻子下葬的时候,张良善跪在地上,伤痛欲绝地说:
“桂丽,我对不起你!更对不起我们的孩子,我虽然没有看到他,但我已经想好了他的名字,就叫‘来生’吧,来生我再报答你!”
他想给自己的妻子做一块墓碑,就自己去买了两包水泥和砂石。可是碑石做好以后字还没刻完,部队里又有了新的任务。
当时,山上已经下起了大雪,营地里有一批重要的战备物资要送到阿里,路况复杂,天气恶劣。张良善强忍着丧妻之痛,主动对部队领导说:“还是我去吧,我熟悉路况,我想用完成任务的方式来纪念我的妻子!”
等到张良善顺利完成了任务以后,他亲自在妻子的墓碑上刻下了碑文。可是张良善不知道的是,等他回部队没多久,自己的二妹也因病去世。但是,他当时并不知道。
原来,张良善的父母怕他知道这个消息以后,会分心影响工作,就要求全家的亲戚瞒着他,不许写信或打电话告诉他。所以这个消息是他第二年回家探亲的时候,发现妹妹不在才知道的。还有一次,他的父亲不小心摔断了腿,家里也没有告诉他,还是张良善的同学写信告诉他他才知道。
1994年2
月,在战友们的介绍和张罗下,张良善第二次结婚。妻子名字叫伍菊,是叶城当地医院的一个医生。不久以后,他的妻子也怀了孕。但是,命运差点又一次的捉弄了张良善。
原来,伍菊分娩的时候,也出现了问题,胎儿的脐带绕颈,母女又差点没能活下来。还好当地的医院抢救及时,最终保住了母女俩的生命。可张良善在部队太忙了,等他见到自己女儿的时候,女儿已经八个月大了。
后来,张良善的岳父写信给张良善,说给他找好了一个很不错的工作,要他退伍回去。张良善礼貌地回信告诉岳父大人,自己回不回去要听部队的安排,自己没权利做主。于是在一年年底,妻子见张良善还不回家,就带上孩子去部队探亲。还没待上一个星期,妻子就因为气候原因感冒了。这个时候,又有任务要上山,部队领导来看望他和他妻子的时候问他能不能上山。张良善果断地回答:
“我是共产党员,我一定要上!”
就这样,张良善又开始了在高原上驾驶的生活。
哭着吃饼子1994年4月,张良善从叶城送17名新兵前往阿里。一开始风平浪静,没什么意外,但是第二天中午,却突发了状况。
原来,张良善他们遭遇了雪崩,前面的路被雪彻底堵死了无法前进。张良善就叫新兵下车休息一会儿,自己叫上副驾驶员带着工具去挖路。可是,没挖几下,雪崩又一次的发生了。正在专心挖雪的张良善没注意,一下就被冰雪埋住了。
一边的副驾驶大喊那些新兵过来挖雪,就这样,大家合力,徒手把张良善从雪堆里刨了出来。当时的新兵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残酷的场景,个个都吓哭了。不停地喊:
“班长!班长!”
后来,新兵们拿出最后两个饼子给张良善吃,驱驱寒。但张良善知道这是最后的干粮了,自己坚决不吃,并把饼子分成了17块叫新兵吃。新兵不吃,张良善就命令他们说:
“我没事,你们不吃东西会挺不住,挺不住就会有生命危险。想要保卫边疆,首先要保卫好自己的生命,快吃!”
于是,新兵们含泪吃下了饼子。
命悬一线15天1994年9月,张良善又一次在车队中搞收尾工作。他驾驶着军车从叶城进藏,汽车行驶到一个叫多玛沟的地方时,自己的汽车突然抛锚,自己和战友多次抢修,但还是因为工具和配件的问题没有办法修好,无奈之下,张良善只好让自己车上的副驾驶员先坐其他战友的车回营地回去报告,自己一个人,在原地看护军车,战友给他留了两三天的军粮。
但是,在这样一个高原地区行车,充满了太多不确定的因素,等到战友们赶回来找张良善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15天。谁都难以想象,缺少食物的张良善是如何在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存活下来的。
前几天,他还可以吃战友留下的军粮,但是三四天后,一点粮食都没有了。他知道自己不能坐以待毙,所以强忍着严寒和缺氧,徒步出去寻找食物。
可是,海拔几千米的高原地区,上哪去找食物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良善走了5公里,终于看到了一个小湖。他惊喜地发现,湖里有很多鱼,于是他又拿上工兵锹到湖边打鱼。好在战士们随车带有高压锅,张良善把鱼打回来后就生火用高压锅煮熟用以充饥。
可是车上没有盐和其他的去腥材料,煮熟的鱼味道非常重,根本无法下咽。可是,不吃就会冻死饿死,没有办法,张良善只能捏着鼻子咬牙吞下鱼肉。剩下的十几天,张良善每天白天就往返这个小湖,捞鱼、煮鱼、吃鱼,晚上就把收集起来的树枝和牛粪点着取暖。后来几天,他看见煮熟的鱼就反胃,刚吃下鱼就想吐,可是为了活命,吐了还要继续吃,吃鱼成了他生存下来的唯一选择。
后来,他实在是太饿了,加上山上缺氧,他感觉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觉得自己就要牺牲在这里了。所以,他拿出烟盒,抽出上面的纸,给自己的哥哥写遗书,希望他照顾好父母。
第15天了,回来救援的战友终于赶到。原来战友们回去以后,路上发生了塌方,所以才耽搁了那么久。等战友看到张良善时,战友们都吓了一跳。那时的张良善,已经瘦成了皮包骨,他的双眼深深凹陷,脸上起了一层层的皮,胡子又长又脏,就像一个“野人”一样。
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等待着张良善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险情。
在雪地里睡觉1995年8月,张良善和战友小陈执行任务,开着油罐车往边防连前进。在途中过夜的时候,两个人因为睡觉的问题“争执”了起来。
原来,按照惯例,油罐车在路上过夜的时候,只有一个人能睡在驾驶室,另外一个人必须睡在车外面看护军车。谁都知道睡驾驶室舒服一点,睡在车底下多冷啊,但两个人谁也不愿意睡驾驶室。
无奈之下,张良善只好对战友说:“这样吧,上半夜你睡车里面,下半夜我睡车里,行了吧?”可是等到小陈在驾驶室没睡多久,天空中开始飘起了大雪。张良善在车底下被冻醒了,就想上驾驶室躲雪。
可是,他正想拉车门的时候,看见小陈睡得正香,就不愿意打扰他了。于是他裹着被子,就在车子附近走来走去的驱寒,一直走到了天亮。等小陈醒来的以后,才发现自己已经睡过了头,又看见张良善被子上的雪,顿时感动地留下了眼泪,他对张良善说:“班长,我不是故意的,你骂我吧!”
但张良善没有责怪,只是笑笑:“骂你干什么,睡好了吧,睡好了我们出发!”
互相拔胡子、捏鼻子1997年冬天,张良善的部队接到一个任务,要送一车冬菜前往边防哨所。那个哨所是阿里地区最为偏远的地方,离张良善部队的驻地有1800多公里。这个艰巨的任务,张良善当然又积极地争取。好在他去的时候比较顺利,没出什么状况,但是回来的时候,又遇到了致命的麻烦。
原来,等他们开车经过6000多米的高山时,天空中突然下起了冰雹,风雪交加,路上的雪四五十厘米厚,车子根本没法走。
张良善和战友们只能下车,他们挖一米路,车子前进一米,就这样,一天才前进了两公里。到了晚上,忍着疲惫和饥饿,战士们一刻也不敢睡,因为天气太冷了,山上又严重缺氧,睡着了可能就醒不过来了。
他们饿了就用雪水煮军粮吃,冷了就把多余的工作服粘上汽油烧着取暖,有时吃一颗野辣椒。在粮食吃光以后,有的战士已经因为饥饿晕倒过去。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张良善看见一匹狼正在捕猎,眼看着它扑倒了一只羊,张良善就冲上驾驶室,开着军车吓跑了这匹狼。从狼嘴里,抢到了一只羊。大家饱餐一顿,继续向前掘进。可是,一到了晚上大家还是犯困。
最后,战士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互相拔胡子、捏鼻子,用疼痛来抵御困意,最后,他们终于等到了前来接应的战友。
铁人张良善1998年,张良善提干,那个时候,他已经往返了阿里280多趟。提干以后,他依然带着汽车队翻越高原大山,毫不懈怠。
从1986年跟车开始,张良善共行车60多万公里,为部队输送了750多吨物资和军备,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六次,被官兵们称为“新藏线上的红细胞”,他的拼搏精神也让战友感动,人民亲切的称他为“铁人张良善”。
后来,张良善被调离了生活和工作了几十年的汽车营,搞起了军分区的后勤保障工作。但不管职务怎么变换,为兵服务一直是他心中不变的宗旨。
1999年10月,作为兰州军区的唯一代表,张良善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00年10月,戴着满胸的军功章,张良善再次来到妻子何桂丽的墓前。8年之中,他不知道多少次戴着军功章来到妻子墓前扫墓。他觉得自己无论多么坚强,都需要来这里汲取一种只有爱才能给予的力量。那一次,他包含着泪水,紧闭着双眼,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来采访他的记者刚好拍下了那一瞬间,于是,就有了开头那张《英雄探妻》的珍贵照片。
2001年,张良善被评为“共和国的脊梁卫士”。
如今,张良善任兰州军区阿里军分区副政委,已晋升为少将军衔。他将继续守卫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
张良善说:
“或许有一天我会离开阿里,但是我相信阿里精神会一代代在高原延续下去。”
向英雄致敬!
部分参考文献:
拍摄《英雄探妻》的故事.袁学军.2002驰骋万里高原的昆仑铁骑——记西藏阿里军分区“红旗车驾驶员”张良善.程志明.1998那些年,枪林弹雨中的汽车兵.吕青.2013新藏线上的铁马精兵——记西藏阿里军分区汽车营专业军士张良善.程道君.1998张良善 永不褪色的“红柳精神”.张向永; 陈晰.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