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题成为儿童作文的诱因(推荐3篇)
让作文题成为儿童作文的诱因 篇一
作文对于儿童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很多儿童对写作感到无聊和厌烦,导致他们对作文缺乏兴趣。为了让儿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作文活动,我们需要让作文题成为他们写作的诱因。
首先,作文题应该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相关。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热情。如果作文题能够与他们的兴趣爱好相联系,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表达。比如,对于喜欢动物的孩子,作文题可以是“我最喜欢的动物”,让他们描述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特点和与它们相处的经历。这样一来,他们会感到写作是一件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
其次,作文题可以设置一些挑战和思考的角度。儿童在写作时,应该有一定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让儿童思考更多的细节和观点,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比如,一个关于环保的作文题可以是“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这样的题目将引导儿童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自己应该如何参与其中。这种思考的过程将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作文题还可以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他们更容易进行联想和表达。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写作的重要素材,通过引导他们描述自己的日常活动和感受,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细节表达能力。比如,一个关于周末活动的作文题可以是“我的愉快周末”,让儿童描述自己在周末的活动和感受。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使写作更加真实和生动。
总之,让作文题成为儿童作文的诱因非常重要。通过与儿童的兴趣相关、设置挑战和思考的角度以及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我们可以激发儿童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这样一来,他们将更加主动地参与作文活动,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让作文题成为儿童作文的诱因 篇二
作文是培养儿童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很多儿童对写作缺乏兴趣,觉得作文题目枯燥乏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该让作文题成为儿童写作的诱因。
首先,作文题目应该具有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儿童的思维能力有限,他们需要一定的引导和启发才能展开思维和表达。通过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作文题目,可以激发儿童的思考和表达欲望。比如,一个关于友谊的作文题目可以是“我的好朋友”,这样的题目将引导儿童思考自己和好朋友之间的关系和经历,并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启发性的作文题目将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写作。
其次,作文题目可以与儿童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儿童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热情。如果作文题目能够与他们的兴趣爱好相关,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写作中。比如,对于喜欢运动的孩子,作文题目可以是“我的运动偶像”,让他们描述自己喜欢的运动员和受到他们的启发。这样一来,他们会感到写作是一件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作文题目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儿童在写作时,应该有一定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让儿童思考更多的细节和观点,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比如,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题目可以是“我如何保护环境”,这样的题目将引导儿童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自己应该如何参与其中。这种思考的过程将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让作文题成为儿童作文的诱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设置具有启发和引导作用、与儿童的兴趣爱好相关以及具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作文题目,我们可以激发儿童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这样一来,他们将更加主动地参与作文活动,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让作文题成为儿童作文的诱因 篇三
让作文题成为儿童作文的诱因
(一)命题内容要紧贴儿童生活
甲:从心理学角度说,好的作文题目
应成为一种如前所述的“诱因”,能帮助儿童打开记忆库房的大门,激起作文的需要和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题目出到儿童的心坎上,强化作文题目对儿童想表达自己意思的诱发力,要能启发他们的思维、想象,激励他们主动去探索,推动他们关心生活。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作文命题的内容上,必须尽可能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我们应该看到,小学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课堂学习,课外生活,同学间的趣事,队活动时的笑声;爱管闲事的妈妈,刚学会的小实验,亲手制作的工艺品,公园里的见闻,街道上的变化;起飞的飞机,喧闹的山泉……这些都被儿童感知、经过情感体验而贮存在记忆库房之中。
作文命题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从写这些他们所熟悉的、理解的、特别是对他们有触动的、为他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真人真事,实物实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乙:这样一来,作文题目就与儿童的心理状态相适应了,就能拨动儿童的心弦,触发记忆,引起倾吐的需要,就能让儿童把自己内心的意思和情感借助作文题目,集中起来,加工整理,倾吐出来。这也就与作文的心理过程相一致了。
甲:在这方面,还要注意的是,命题内容要有新意,要适应儿童处于发展中的动态心理。内容新鲜的题目能满足儿童好奇、好胜、探索、求成的心理,燃起他们作文的热情。
(二)命题方式要新颖多样
甲:在作文命题的方式上,要摒弃那种有意在出题上绕弯子的老办法,努力做到新颖、多样,让儿童练习作文时,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乙:让我们来看看林力平老师上的一节作文课吧。她把要求相同,某些条件不同的作文题编成一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一个题目。这种命题方式就很有新意。
教学片断一
乙:由于学生的心理生活各不相同,很难有哪一道统一的、恰目能适应全班同学的需要,而林力平老师采取的补充命题组选择题的做法则有较大的灵活性。这样的命题为学生唤生活实践的回忆提供了方便,起到了诱因的作用。
甲:在命题的方式上,除了像林力平老师这样出补充题和一组题以外,也可以提出作文范围或提示写作的重点,不硬性规定题目。如“写一种动物和植物”、“向外地亲友介绍你所住地区的一处风景”等。
这种命题方式,在我们的教材里已有所体现。譬如,人教版第八册基础训练6第七题,要求“记一件使自己深受感动而印象深刻的事,注意把感动人的地方写具体。”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作文8”;“你最熟悉谁?先想想这个人有什么特点,然后选择一两个事例写下来。题目自拟。”在这两个作文题中,都只提出了作文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至于记一件什么事,写一个什么人,表现什么特点,用什么题目,都让学生自己考虑,自己作主去写。
乙:从作文命题方式来说,我感到,命题的措词要尽可能形象具体。如:《我和小树一起长》、《新的高度跳过去了》、《小飞机上天了》比起《植树》、《跳高》、《航模表演》就显得具体、形象,适合儿童的口吻和情趣,对儿童作文的动机有较强的诱发力。
甲:对,是这样的。
(三)改变“临考式”和“奉命式”的命题方法
甲:从命题的方法上说,其改革主要应注意两点,一是要改变上课临堂命题,儿童仓促应付的类乎于统考的做法。
传统的命题作文教学,总是到作文课上教师才出题,儿童完全处于无准备的被动状态。一次作文往往使儿童感到如同是一次突然袭击的统考似的,从心理上产生畏惧和焦虑,形成消极的心理定势,抑制了记忆中情感和表象的复呈,因此,作文题目可以早出。有些题目,如《夸夸我们班里的小雷锋》要求写一个熟悉的人,写出他的特点。新学期一开始,就可以向学生公布。
乙:郭梦琪老师就曾经这样做过,记得她在作文教学计划中安排了一次习作练习《我们身边的好园丁》。为了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通过观察采访,感受老师的品格精神,学习抓住特点写人。她在两周前就向学生布置了作文题。
教学片断二
乙:在这节课上,郭梦供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巧妙地把孩子们来自生活的问题,转化为作文的题目和作文前的观察要求。可以想见,学生们上课以后,带着自己的问题,带着作文题的要求在生活实践中,有目的地观察采访,努力捕捉和积累材料;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那种积极性,那作文的效果都是“统考”试的命题作文所无法与之相比的。
甲:当然,作文题也可以在临场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及时出。
学校里、社会上或学生中某些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突发事件,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组织的活动、辅导的`阅读使学生兴趣盎然、得到启发,事后都可以及时抓住时机命题。这往往能激起孩子们回忆、叙述的激情。
乙:袁老师,命题方法上的改革,另一点是不是应着重改变教师命题、学生奉命作文的单一做法,把命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甲:对!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个性心理特点及各种具体情况,引导他们自己命题作文,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印象最深的题材。
譬如,蔡燕老师带领学生参观了飞机场。孩子们一个个兴致勃勃。蔡老师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了让他们能抓住自己最动情、印象最深的材料,具体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她作了这样的引导——
教学片断三
甲:为了提高学生自己命题作文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当地安排一些自拟文章题目的训练。譬如,杨赞老师是这样指导学生的——
教学片断四
乙:杨资老师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角度,练习给文章加标题,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拟题思考过程。这对引导学生揣摩题目与文章内容的关系,领会、掌握拟题的知识和方法都有着积极意义。这些做法对提高学生自己命题作文的能力又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四)在作文教学中淡化“审题”
甲:传统的命题作文还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审题”。我们认为“顺应儿童心理,改革命题作文”,在改进作文命题的同时,还应淡化对审题的要求,注意不要用审题去为难、苛求学生,束缚他们的思想,造成心理障碍。
乙:一般说来,命题前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和作文的实际,命题的范围让儿童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要求比较明确,命题方式比较灵活,学生是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也是不致于走题的。如果有个别学生因作文题所限而感到无话可说,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实际出发,让他们换一个题目写写呢?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甲:我看,可以允许学生换一个题目写。譬如,有一位老师布置以《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为题作文时,他发现有个学生望题发愣,久久未动笔。这位老师分析这一学生的心理后,就让其改写《我所希望的一位老师》。于是,这一学生情涌笔端,写出了好文章。
乙:由此,我还想到,如果有的儿童作文写走了题,是不是也可以指导他们根据文章内容自己另换合适的题目,以尽量减少因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状态所产生的弊端,使儿童放手去写自己想写的意思。
甲:在小学作文训练中,我觉得完全可以这么做。 改革命题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还需我们广大教师,根据儿童的作文心理和写作的一般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宁老师,今天我们就先讨论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