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最新6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一
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我被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所深深感动。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对人性的美好充满了信心。
首先,我被颁奖典礼中的故事所感动。无论是艰苦奋斗的农民工、无私奉献的医务工作者,还是坚守岗位的消防员和警察,他们都是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善良。
其次,我被这些人物的坚持和勇气所感动。他们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无论是面对病魔的患者,还是追求梦想的创业者,他们都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他们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
再次,我被这些人物所传递出的正能量所感动。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个人,让我们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挑战,但是这些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用心去做事,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最后,我被这些人物所展现出的爱心和善良所感动。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默默地为他人付出。无论是关心留守儿童的教师,还是自愿献血的献血者,他们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他们的善举让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够关心他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总的来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人性的美好和社会的进步。他们是我们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够成为有价值的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向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致敬!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三
今天晚上我看了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非常感动。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于敏先生几十年为了国家的氢弹事业深埋自己的职业,也不告诉家人。于敏先生就这样孜孜不倦的为国家贡献自己的知识。
就这样,于敏先生就这样,为国家研制出了中国的热核武器(氢弹)。那时,他和钱学森一样,也是35名被留美的中国华人。但于敏突破虫重重障碍返回祖国,为祖国贡献知识的力量。
我被于敏先生深深地感动,于敏先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我也应该学习于敏先生的精神品质。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四
彭士禄院士一生为国家潜艇核动力和核电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垦荒牛”。在中核集团公司的统一组织下,核动力院副院长刘承敏前期指导党委宣传部和科技处共同完成了宣讲材料的准备和宣讲团的筹备。本次宣讲由党委宣传部领导带队,来自四所和二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潘东、许爱威作为主讲人参加了此次宣讲,将彭士禄院士的坎坷经历和巨大贡献生动地显示给观众们,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让现场许多观众眼中都泛起泪光。
此次宣讲会是何梁何利基金会拟为彭士禄和黄旭华院士举办的四场宣讲会中的首场,后期还会在上海、广州、澳门等城市举行。宣讲会的受众范围广、社会媒体多、传播力度大,对宣传科技强国理念、弘扬和发展核工业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如结尾所说,新时代核工业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核动力领域攻坚克难。不负芳华,勇攀高峰,在核电市场奏响华龙新篇章!”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五
今天,我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这次颁奖典礼中,有为了让失聪的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儿子同桌16年的陶艳波;默默捐款二十余年从不留名的普通市民张纪清;打击暴恐分子嚣张气焰,被誉为沙漠“飞鹰”的新疆民警木拉提·西日普江……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十三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的孝女朱晓晖。
朱晓晖的父亲在2002年患了弥漫性脑梗塞,生活不能自理。她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辞去了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将房子卖掉了,但是依然欠下一身债务。她和父亲便在社区的车库里安家,一住就是十三年。他们生活的唯一来源是她父亲每月一千余元的养老保险,常常只能够让父亲一人吃饱,她也有十余年没买过新衣服,生活的重担使她才41岁就头发灰白……
看了她的故事,我忍不住问自己:“她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孝“这个字的本意作出最好的诠释,那我呢?”我想,我以后也要和她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做一个孝顺的人,让父母更快乐!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六
感动中国,感动无处不在,每次看到前辈们一件件感人的事迹,我都会泪流满面,真正的内心触动。他们的精神领无数人敬佩,他们是榜样、楷模。
在这一期感动中国人物中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她的颁奖词:”她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与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那你做她的耳朵,让他听见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她叫陶艳波,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时因病失聪了,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了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非常艰辛的路。母亲为了儿子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不厌其烦的教小乃斌说话。在乃斌7岁时陶艳波辞去了工作,陪这儿子进了小学校园,从此,母亲成了儿子的同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16年的时光。初中的课程相对简单,妈妈还能应付得了,但高中大学的课程很难,陶艳波上课认真听,记画不懂得就问,下课跟在老师身后求学。妈妈没有过怨言。
如今,乃斌已经成了一个男子汉,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勤工俭学,每天都微笑买对每一的人。
母亲无私的爱是不能用语言来衡量的,心里默默为他们祈祷,愿他们的明天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