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读后感(经典6篇)
大学生读后感 篇一
《活着》:生命的珍贵与坚韧
《活着》是余华先生的一部作品,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展现了人生的坎坷和残酷。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主人公福贵的命运所触动,也对生命的珍贵与坚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悲欢离合。他经历了百年的变迁,从封建社会到新中国的成立,他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民阶级的痛苦和命运的沉重。在福贵的一生中,他失去了妻子、儿子和女儿,他被迫靠吃草根、吃树皮来维持生计。然而,福贵从未放弃生活的希望和对生命的热爱。他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工作,养活自己和亲人,他在逆境中坚持下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活着”的意义。
通过福贵的故事,我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和烦恼所困扰,忽略了生活的本质。而福贵的经历提醒了我,生命是如此脆弱而宝贵,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感恩生活中的点滴。无论遭遇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像福贵一样,勇敢地面对,坚持下去。只有在困境中,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福贵的坚韧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面对困境时,福贵从未放弃,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他的坚韧和坚持让我深受鼓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但关键是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困难。福贵的例子告诉我,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克服一切困难,迎接更美好的未来。无论遭遇什么样的挫折,我们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且勇往直前。
《活着》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通过福贵的故事,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珍贵和坚韧的重要性。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境,我们都要珍惜生命,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活出真正的自己。
大学生读后感 篇二
《围城》:社会的喧嚣与个人的迷茫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经典之作,通过描述一个大学生的生活和婚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喧嚣和个人的迷茫。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主人公方鸿渐的命运所触动,也对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方鸿渐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他面临着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和婚姻问题。在他的生活中,他被社会的喧嚣所困扰,被亲友的期望和社会的压力所束缚。他被迫进入一个他并不喜欢的职业,婚姻也不如他所愿。通过方鸿渐的故事,钱钟书先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迷茫和无奈。
通过《围城》,我对社会的喧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声音和信息所包围,很难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观。方鸿渐在面对就业和婚姻问题时,不知不觉地受到了社会的影响,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这让我意识到,在社会的喧嚣中,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此外,《围城》也让我对个人的迷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方鸿渐在故事中经历了许多选择和抉择,但他总是感到困惑和无助。这让我意识到,在面对人生的选择和困境时,我们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助。但关键是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围城》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通过方鸿渐的故事,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社会的喧嚣和个人的迷茫。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同时,我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的选择和困境,不被迷茫所困扰,追求自己的梦想。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社会的挑战,活出真正的自己。
大学生读后感 篇三
《小王子》真是一本好书,我读了三遍。
羡慕小王子
第一遍,在图书大厦少儿读物专柜前读的,深深地把我吸引。
小王子是宇宙中B612号小行星的主人,虽然那个星球比地球上的一所房子大不了多少,但每天能看到四十三次日落,还有一颗不知从哪儿飞来的玫瑰花种子,居然发芽了。
小王子满怀热情地照料这株稀奇的花苗,为她浇灌清水,为她搬来屏风,晚上还为她盖上玻璃罩。这花也懂得回报,绽放得非常美丽,让小王子的星球芳香四溢。
哦,好羡慕小王子!他不用熬夜写作业,不用上各式各样的辅导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我把书的前言抄到本子上,回家写感想。
理解小王子
不料,掂起笔却写不下去。为啥呢?前言说得清楚:“整部小说充满诗意的忧郁、淡淡的哀愁。”小王子并不满意自己的生活,我还眼馋人家,不是两岔了吗。我让妈妈把书买回来,再读第二遍。
小王子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趁候鸟迁徙的机会离开自己的领地,去访问附近的六个星球。他拜访了霸道的国王、爱慕虚荣的人、忧郁的酒鬼、商人,咦,一个比一个荒唐。可以做朋友的,独有忠于职守的点灯人。可惜这颗星球太小,只能容纳一盏路灯和一个点灯的人,他无法留下。后来,又去了地理学家的星球,获得一个建议:去地球吧,它的名望很高。
小王子不愿在自己的星球清闲,这又是为啥呢?或许是厌烦孤独,想寻找朋友;或许是厌倦单调,想寻找乐趣。不管那种想法,我都能理解。因为我也不想老在一个地方闷着,“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好想到没去过的地方看看。
祝福小王子
说实话,读了第三遍,我还是不太明白书的后半部的意思,尤其是结尾。
照我的想法,因引擎故障而降落在撒哈拉沙漠中的飞机,应当把小王子带到中国,进行一些历险。然而,作者只写了小王子与毒蛇聊天,听高山回声,在玫瑰园哭泣,同狐狸交心,见到了扳道工和卖解渴药丸的商人,明白了不少道理,知道了自己的责任。
照我的愿望,小王子应当在地球上多停留一些日子。可是,就短短一年,他就带着地球人画的绵羊、绵羊住的箱子,还有绵羊的嘴套,要匆匆地走了,而且不带着自己的身躯走。
大学生读后感 篇四
《三字经》是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必不可却的入门之书。据材料引见,《三字经》是中国近年来传布最广的启蒙读物,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全文结构严谨,文笔天然流利,深入浅出,讲究押韵,朗朗上口,很是适合背诵识记,百读不厌。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普遍流传而又言简意赅。
如今的每个家庭都只要一个独生后代,许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呈现都是家庭作风不良或教育不严而形成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的权利和严格要求后代的重要性。此刻的独生后代有许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而《三字经》教育人们孝敬父母,友好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如果我们的教育以身作则、从小学起,经常给孩子讲“汉代的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冬天以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席。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长辈,吃梨时挑小的,大的让兄长吃。那这个社会还会呈现那么多不和谐的现象吗?
《三字经》虽然重在传道,可是并非枯燥的说教,它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黄香孝父、孔子拜师、赵普读《论语》、公孙弘抄书、孙敬头吊颈读书、苏秦锥刺股读书、孙康映雪读书等,这让人在学习中添了不少乐趣,也让读者对为人、处事、求学、结交等方面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
《三字经》在结尾时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给子孙儿女留下什么遗产。作者的立场是”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独一经。“他说世人留下许多金银财富给儿女,我呢?教育后代,唯有一册经书而已。在教育后代的问题上,很附和现代观念。
解读《三字经》能让更多文化并不高的人也能理解文化,使文化通俗化。读完《三字经》,能对我国传统文化有进一步认识,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涵养,弘扬正气。
大学生读后感 篇五
游四方,略略晴雨的风光。——题记
阴雨绵绵的午后,我意犹未尽地合上这本名叫《撒哈拉的故事》的书,这本书讲的是三毛与丈夫荷西在沙漠中惊险刺激的奇遇。
不得不说,这本散文随笔十分耐人寻味、精彩刺激,把我带入了一个只有在梦里才能抵达的世界。书的作者三毛是位不走寻常路的奇女子,她奔放、浪漫,真性情,专做别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似乎也只有如此充满血性的人才能写出这般瑰丽的文字。
有人曾问我,将来有什么打算,其实,讲心里话,打算太多,变化也太大,但是,在心底深处,如果可以,我想环游世界,去感受温柔旖旎的江南,去领略浪漫多情的巴黎,还有那时尚华丽的纽约、美丽可爱的威尼斯风情,一座又一座独具魅力的城市不断诱惑着我,让我无比向往。
我梦想着在未来的某一天能真正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去欣赏异域风景,领略别样风光。我知道,自己一定没有三毛那样的勇敢奔放,但我同样可以去寻找、去发现那些我不曾目睹过的美好风光、美好事物。
当然,在我还未踏上自己的旅程时,只能去感受《撒哈拉的故事》中那片神奇的大漠故事、还有三毛的故事,去感受、倾听她那颗自信、率真,始终对世界怀着感恩之情的一颗赤子之心,还有她的那些故事、那些过往,在这慵懒的午后,我觉得那些时光、那些画面一点点清晰起来,生动起来,我看到在漫天黄沙中,一位女子背对大漠,向着夕阳义无反顾地走去,头也不回,背影渐渐融入黄沙中……
许多人不幸福,对生活迷茫,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丢失了最初的赤子心,拥有赤子心的人是不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的,他们真诚、善良,靠自己的努力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每一天都是崭新而闪闪发光的,不管外界多么纷纷扰扰,他们都不忘初心,一如既往。
当然,对于旅行而言,更多的不是在于要去多少地方,拍多少照片,旅行的意义在于让灵魂得到升华,让心灵获得净化,让人更加坚信明天会更好,让人更加坚定继续走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旅行的真正意义就是努力呵护那容易丢失的赤子之心。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撒哈拉的故事》告诉你,只要心中有太阳,你的世界便都是晴天。
大学生读后感 篇六
《论我国之独立》是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中的最后一章,谈论的是日本当时所面临的真正困难----对外关系,以及日本如何独立的问题。下面就以我的理解来论述一下这一章的主题思想以及我的感想。
从文中可知当时的日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文明落后于西洋,日本学者把其原因归咎于旧的风气。故而废藩置县,诸侯降为华族,武士降为平民,广开言路,登用人才。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等级制度不再森严。日本国民以为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贫穷,致使社会变成了钱之所向,天下无敌的社会。日本国民的精神也随之有所懈怠。也有有识之士明白此时日本不应该休息。所以部分学者开始办学育人,
印书刊于世。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国民已然麻木,这些措施不见显著功效。这必然引起了学者与政府的反思,但他们将这种情况的出现归咎于“人心不古”。故而就出现了皇学派主张国体论,洋学家主张推行耶稣教,汉学家则主张实行尧舜之道的现象。都试图致力于维系人心,统一思想,以保卫日本的独立。但是这些都没有收到成效,所以说这些都不能实质上改变当时日本的国情,使之独立。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福泽谕吉是一个逻辑思维很强的人,他论述每个问题的时候都很有条理并且逻辑感很强。从原因、目的、手段、结果各方面论述,环环相扣,很能说服读者。就从他对解决日本人心不古这一例子来说。“凡是讨论事物,首先要弄清楚事物的名义和性质,然后才能找到处理的方法。”这句话作者在文中强调了很多遍。当时日本政令推行无碍,人民并非无智,官吏并非愚昧而营私,就好像日本只是人心不古而已,但是作者却透过这些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那就是当时日本的对外关系困难。
在当下每个人都知道弱国无外交这一道理,那为什么日本当时自知文明落后于西洋,却看不透自己外交困难且存在被西洋侵略压迫的现实呢?我认为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毕竟当时的日本国民没有经历过世界大战的洗礼,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信息网络,都还天真的以为国与国之间是友好和平的,也可能根本就没想过国与国之间的平等问题。福泽谕吉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说当时的日本国民目光短浅甚至说是不开化的民族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