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书籍读后感(最新6篇)

经典书籍读后感 篇一

《1984》读后感

《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讲述了一个被极权主义统治的世界。这本书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和反思,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权力的滥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被极权主义统治的世界中,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严格的控制和限制。人们被剥夺了自由和隐私,任何违背党的意志的行为都会被严厉惩罚。这种极权主义的统治让人们活在恐惧中,不敢有任何异议,甚至连自己的思维都要受到控制。这种情景让我想起了历史上的一些极权主义政权,比如纳粹德国和斯大林的苏联。这些政权都以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为目标,对异议分子进行镇压和迫害。通过《1984》,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权力的滥用对社会和个人自由的破坏。

在《1984》中,奥威尔通过描写主人公温斯顿的经历,展现了一个被极权主义统治的社会对个人的摧毁。温斯顿试图反抗党的控制,保持自己的思想独立,但最终还是被迫接受了党的洗脑和改造。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个人意志的脆弱和权力的巨大压制力。在这个世界中,个人的意见和思想被当作敌对力量对待,甚至连爱情和亲情都被党所禁止。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自由的宝贵和不可或缺。

此外,《1984》还通过描写党对历史的篡改和信息的操控,让我对媒体和信息的可信度产生了更多的怀疑。在这个被极权主义统治的社会中,人们只能接受党所传达的信息,而不能自由地获取和传播真实的信息。这种对信息的操控让人们无法了解真相,从而控制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这让我反思了现实社会中媒体的角色和责任,以及个人如何更好地判断和获取真实的信息。

通过阅读《1984》,我对极权主义的危害和对人类自由的威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引发了我对社会政治和权力关系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自由和民主的价值。我相信,只有保护和维护个人的自由和人权,才能让社会更加公正和和谐。

经典书籍读后感 篇二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描绘了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心理变化和对社会的不满。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让我对成长、青春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霍尔顿是一个叛逆而敏感的少年,他对社会的虚伪和冷漠感到愤怒和失望。他看不惯人们的假装和虚伪,对于成人的冷漠和虚伪更是深感不满。他害怕成长和变老,希望保持纯真和天真的心态。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青春时期,那个充满激情和对社会的不满的时期。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时候,重新感受到了那种青春的力量和挣扎。

通过霍尔顿的经历,我对成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痛苦,但最终他还是接受了成长的现实。他明白了人生中的起伏和挫折是无法避免的,而成长就是要从中学会接受和成长。这让我明白了成长是一个痛苦而又必要的过程,只有经历了痛苦,我们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此外,《麦田里的守望者》还引发了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沟通的思考。霍尔顿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格格不入,他觉得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隔阂。这让我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只有通过真诚的沟通和理解,我们才能建立起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关系。

通过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我对成长、青春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和对社会的态度。它教会了我接受成长的现实,并且通过真诚的沟通和理解建立人际关系。我相信,只有通过成长和与他人的交流,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守望者之路。

经典书籍读后感 篇三

  在曹文轩老师为我们搭的“草房子”里,有油麻地浓浓的麦香;在曹文轩老师为我们搭的“草房子”里,有孩子们无虑的童年;在曹文轩老师为我们搭的“草房子”里,有人们至美的心灵……这本书以曹老师自己童年时的经历为素材,化成一个叫做桑桑的男孩。作为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他在这片草房子的学校中里不断的成长着、变化着。

  第一章的桑桑,他让别人把陆鹤的帽子挂到高高的旗杆上,使陆鹤的秃头尽遭别人的嘲笑;他把碗柜的玻璃敲掉,为他的鸽子做了新家;他扯下了家里的蚊帐,做成鱼网去捕鱼——是个调皮至极的男孩。第三章的桑桑,他帮蒋老师和白雀姐送信,得以让他们的爱情萌芽;他亲切的问候秦大奶奶,让她感到温暖;他在杜小康潦倒时鼓励他,使他有了信心——他变得有爱心,乐于助人。第九章的桑桑,他承受了疼痛、喝下了苦药更体会了绝望和希望的味道——他敢于向病魔挑战,乐观的面对疾病。

  不仅桑桑一步一步的成长,油麻地的人都在变化。秦大奶奶从胡搅蛮缠到善解人意,最后成为油麻地人人尊敬的对象;杜小康从倚仗家财的孤傲到凡事都可以自己担当;细马从倔强无理到精明能干、孝敬邱二妈。什么让他们有这样的变化?没错,是油麻地人至美的心灵。

  再来看看题目——草房子。这不仅是在说油麻地里桑乔的学校,而且草房子,它本身就是那么原生态,纯自然的东西,它在赞美油麻地里人们的淳朴善良,“根根乳白色的闪闪发亮的坚韧的茅草,就是它们搭成了草房子”又在赞颂孩子们的朝气与应有的韧劲。

  书中的美,使我惊讶,让我震撼,又对美充满了向往。在现在的社会里,至美的心灵几乎成了一种奢望,我们的心灵是否是美的'、淳朴的?我们到底是在至美的环境中成长,还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成长?我们又如何去改变现在的乌烟瘴气?这是《草房子》给我们的反思:找会遗落在心底里的那份美。

  “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有可能变成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这是曹文轩留在最后一页的话。用肖复兴先生的话来说:“《草房子》是一首诗。”在我看来,它是一首至美的诗,更是一首发人深省的诗。

经典书籍读后感 篇四

  又是一年寒假,又是一年新春。在这个假期中,学校推荐老师们阅读李希贵老师的著作。对于李希贵老师,我曾经有所听闻,一看他的简历,不由得感叹真了不得——李老师曾经是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长,兼任国家督学。这样一个在教育行政部门呆过,又督导过学校工作的教育家,会写出怎样的著作呢?带着好奇心我只用了一个晚上就读完了《学生第一》这本书,感触颇深!

  在《学生第一》中,北京十一中的学生们那种自信阳光、活泼向上、热情智慧的精神面貌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中。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更加热爱生活,激发对各种领域的兴趣。校园机会榜,学校的开学护照,学生出版社,学校里面开公司,校园吉尼斯,校园泼水节……不得不感叹这些活动创意十足,每一种都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身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潜能,是对教育者最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做到这点,最基本的还是从自身出发。多思考教育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有时候好方法可以事半功倍。言传身教从古讲到今,而《学生第一》中着重强调的是通过改变教育方法,寓教于乐,使学生们愿意学、乐于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向书中学习,多想想我应该如何设计有趣的'课堂、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不压抑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善良的童心与旺盛的好奇心。当学生有了求知欲,就非常利于当堂课的学习,同时对这门学科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是《学生第一》里面北京十一中的育人目标。给我深刻印象的是书中关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坚守自我的教育理念,非常富有批判精神。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本来世界就不是非黑即白的,而孩子们在中学阶段恰恰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教会他们在读书时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符合“授人以渔”的教育目的。曾经看过一句话这样说:一般的老师,让学生没有问题;优秀的老师,让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形成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然后,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上下求索,让学生在快乐和经历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尊重别人的想法,学习新的知识,让学生快乐着并成长着!

经典书籍读后感 篇五

  不久前老师推荐我们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乌丢丢的奇遇》,书中的主人公是乌丢丢,他原是布袋爷爷亲手制作的只有左脚的小木偶——独脚大侠。他唯一的小脚丫丢失后,跛足的珍儿捡到了他,将他缝在布制的丑娃身上。她把他当做自家的一员,爱他,照顾他。可不久,他竟不辞而别,独自出走。无意中,跳到吟老身边。在吟老的启发、指引下,他意识到自己不该只是爱的受益者,应该“用爱来回报爱”。因此才迫不及待地要找到布袋爷爷、珍儿姐姐。到达口袋村,得知布袋爷爷已病逝,便立即赴墓地哀悼;救火过程中,听说珍儿仍在被烈火燃烧的教室里,便纵身冲进火海。珍儿得救,他却被烧得只剩下个小脚丫。珍儿立即准备给他重新缝制个身体,然后送他上学读书,面对如此完美的安排,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前程,而是珍儿和她母亲的需要。于是,他紧紧贴着珍儿那只残疾的脚“把自己的体温、力量全部融汇进去”,使之全然变成了珍儿的一只健康的脚,而“他却永远地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在,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

  读完书后,我深深喜欢上了书中的那些可爱的人物。我喜欢热情、冲动、不服输的草上飞;我最喜欢渴望理解,有着美好梦想的善良的种鸡蛋的小姑娘芸儿,她相信只要努力了,付出了,就一定会成功的;我喜欢那只美丽的蝴蝶,那只坚毅勇敢,对友谊很忠诚的逆风而行的蝴蝶,虽然这只蝴蝶死了,但它的灵魂肯定还会带着一个约定、一个信念飞去和蔷薇花见面的;还有那一群可爱的蘑菇人:为了救大家,牺牲了自己,可是他们得到了一颗心……每一个都让我那样的喜欢,因为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着一个看不见的爱的`光环。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享受着别人的爱,妈妈爱我们:每天很早很早就起床做好热乎乎的早餐,再把我们从床上哄起,看着我们吃饱,再送我们到站台等车;老师爱我们:每天为我们备课,批改作业,辅导跟不上的同学……所以,我们也应该像乌丢丢学习,学会感恩,学会用爱去回报爱;像逆风的蝶、蘑菇人、种鸡蛋的小姑娘学习,学习他们的忠诚、努力和善良。让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在享受爱、付出爱的过程中成为美的化身,爱的代言人!

经典书籍读后感 篇六

  从《爱的力量》一书中,读者可以感到受到一大批无偿献血志愿者的崇高美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 十一年前我市成立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以来,涌现了一大批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在《爱的力量》一书中,就介绍了 30 多位十年如一日坚持无偿献血的典型。“傻大姐吴惠娇”讲的是惠州市惠阳南宝玉器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吴惠娇,五年坚持捐血和志愿服务的经历。“他从 5.12 走来”则介绍了邹晓东站长参加抗震救灾和把爱刻在输血事业上的故事。谢静音,无偿献血联谊会最早的成员之一, 14 年间她无偿献血 49000 毫升。六年多来,她参加志愿服务时间达 6800 多小时,被市红十字会多次授予“五星级志愿者”称号和“广东省志愿服务金奖”。“全国志愿者之星”胡保平从 1998 年开始参加无偿献血,一直坚持 13 年,目前已无偿献血达 40 多次,先后获得国家、省、市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这些献血者背后都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爱的力量》作者黎云主任 , 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克服种种困难,多次反复修改稿,这是他辛勤劳动的结晶。该书收录的 151 篇文章,都是与无偿献血有关的,而且绝大部分都已在《中国红十字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惠州日报》、《东江时报》等报刊公开发表过。这些文章文笔简练而富有文采,思想性强,文字优美,带给我们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和无偿献血者们带来的是思索和心灵的震撼。黎云主任把 14 年撰写的有关无偿献血的新闻稿件结集成册,既是对无偿献血者们的礼赞,又是对无偿献血志愿者的讴歌,更展现出他对无偿献血事业的厚爱。

  通过反复阅读《爱的力量》一书,受益匪浅,收获很多,倍受鼓舞。黎云主任 14 年不仅率先垂范,带头无偿献血 2.5 万多毫升;他还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笔耕不止,为惠州市的无偿献血事业鼓与呼。他这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是我们 80 后输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相关文章

林海音《窃读记》读后感(通用3篇)

《窃读记》一文主要讲了林海音童年时代因无钱买书,所以只好在书店里窃读,窃读的滋味让林海音感到快乐、惧怕。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窃读记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窃读记读后感(一) 读完《窃读记》一文,大脑里定...
读后感2019-06-06
林海音《窃读记》读后感(通用3篇)

智慧背囊读后感(优选3篇)

智慧背囊读后感200字范文一寒假期间我阅读了一本南方出版社的《智慧背囊》。这本书里面讲了许多饱含哲理的小故事。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故事是《守住萝卜》。故事讲的是小白兔每天守着萝卜简单而又忙碌地生活着大灰...
读后感2011-06-06
智慧背囊读后感(优选3篇)

课外读物读后感作文400字【通用6篇】

课外读物读后感作文400字 第一篇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书中的情景深深地吸引着我,读后,使我深受感受。鲁滨逊他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不顾父母亲的劝阻,放弃自己原本可以过得无忧...
读后感2014-09-08
课外读物读后感作文400字【通用6篇】

有关经典的故事读后感800字作文大全(优秀6篇)

有关经典的故事读后感800字作文大全 第一篇《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第二部作品。当我捧起这本书美读时,我就好像走进了奇妙而神秘的海底世界。1866年,海上出现了一个行动敏捷的“庞然大物”...
读后感2012-07-05
有关经典的故事读后感800字作文大全(优秀6篇)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经典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巴黎圣母院》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巴...
读后感2012-09-05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经典6篇)

人生读后感(最新3篇)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大三下半学期。那时候,生活很动荡,偶然在天津的一个街头的破旧书店,看到了这本人生。可能是当时对人生非常有困惑吧。于是就买下了这本书。当时已经很久没有读过小说了,都是以专业书籍...
读后感2017-09-06
人生读后感(最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