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家庭教育——读《中国新教育》有感(推荐3篇)
漫谈家庭教育——读《中国新教育》有感 篇一
家庭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家庭教育的方式和理念也在发生着转变。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中国新教育》的书籍,对其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探讨和观点深感共鸣。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从中得到的启示和思考。
首先,这本书明确指出,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更是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和共同成长的过程。在传统观念中,家庭教育往往被视为父母一方的责任,而忽略了其他家庭成员的作用。然而,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越来越多样化,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位家庭教育的概念,将其扩展到整个家庭的层面上。
其次,书中提到的“人本教育”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知识技能,而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情感培养。然而,“人本教育”强调培养孩子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能力,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意识到,家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将来,更是为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困扰。如何应对孩子的焦虑和压力,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和亲子关系,如何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书中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如定期家庭会议、家庭活动和亲子游戏等,这些都是可以在实践中尝试和借鉴的。
总之,读完《中国新教育》这本书后,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更是一个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过程;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是培养他们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能力;家庭教育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和策略,注重家庭沟通和亲子关系的建立。希望这些观点和思考能够对大家对家庭教育有所启发和帮助。
漫谈家庭教育——读《中国新教育》有感 篇二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家庭教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探讨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中国新教育》的书籍。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从中得到的启示和思考。
首先,书中提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也是他们最主要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然而,现实中存在着很多家庭教育的问题和挑战,如亲子沟通不畅、家庭关系紧张等。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书中提到了家庭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知识技能,而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情感培养。然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变化,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我们需要更新家庭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注重培养孩子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能力,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家庭教育的策略和实践。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困扰。如何应对孩子的焦虑和压力,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和亲子关系,如何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书中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如家庭会议、家庭活动和亲子游戏等,这些都是可以在实践中尝试和借鉴的。
总之,读完《中国新教育》这本书后,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我们需要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家庭教育的目标和方法需要更新,注重培养孩子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能力;家庭教育的策略和实践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希望这些观点和思考能够对大家对家庭教育有所启发和帮助。
漫谈家庭教育——读《中国新教育》有感 篇三
朱永新教授在《中国新教育》一书中专门就“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其观点鲜明,分析入木三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读后不禁拍手称好;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读后深感责任重大。朱永新教授对“家庭教育”亮出其坚定信念是:教育学应该成为众人的科学——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家庭教育由于具有启蒙性、个别性、生活性、随机性、隐潜性等特点,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它不仅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而且不可替代。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永远的学校。【P228《新教育的家教主张》】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在有这样一个误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考虑更多的也是学校教育,却忽视了父母本人才是子女成长的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子女命运的关键。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拜托啦!”其潜台词好似“与我”无关啦。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更关注结果,考得好开心,成绩下降就问老师什么原因,要知道一个班级五十多个孩子,老师一个人能顾得过来吗?假如能说上一二的也就是在孩子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的问题,但潜在的,隐性的很多问题老师其实是很难发现的,毕竟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变得如此复杂,以至如果没有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P228《新教育的家教主张》】
作为一名长期担任低年级班主任的老师,我认为现在的孩子“难管”,并不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出现了问题,应该是家庭教育的差异所致。有的家庭注重家庭教育,注意家长的自身示范性,孩子自然在各方面都表现得有模有样的;有的家长平时自己就常常不拘小节,孩子的习惯自然随意性大,喜欢自作主张;有的家长过分相信赏识教育,对于孩子的错误总以宽容心看待,使得孩子养成了任性、不服管教、自我为中心,让老师的教育也变得很苍白;有的家长过于严厉,孩子便变得胆怯、畏缩,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害怕,很难融入到班级这个大集体中。
其实,家庭、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最重要的两个场所,家长与教师应该是同事关系,家庭要与学校一起共同承担学生的知识进步、人格塑造、情感培养、意志养成以及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责任。
因此,朱永新教授就“家庭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亲子共读”。
朱永新教授说: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主要任务就是读书。但现在学生除了读教科书之外恰恰很少读书。凡是读书多的孩子,一般来说,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这个人的读书史。【P239《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2.“学习型的家庭”。
父母不进步又怎能指望孩子成龙成风?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与孩子一起成长,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理念。
3.“关注品德”。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作为家长不能只看成绩,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品德。
很多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任何事情,只要努力都有可能成功。如众所周知的卡尔·威特的成长,还有曾一时风靡中国的周婷婷(其父周弘)等,不正说明了家庭教育的无限潜力吗?
的确,我们很多父母因为生存的压力、工作的压力、住房的压力,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为生计奔波上,他们对“家”的理解,已经仅仅是宽敞一点的房子和宽裕一点的经济,而把教育子女的任务大部分推卸出去,交给了学校,交给了社会个人办学的“辅托中心”。其实,这是对学校教育的苛求,要知道很多名人都曾言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比如——
瑞典教育家哈巴特说过: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
法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母亲摇动摇篮的手是推动地球的手。
最后,请大家记住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说的话: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正因为父母觉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别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只要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尽管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