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精简5篇)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 篇一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这部电影让我感动不已。影片以红旗渠修建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少年们为了祖国的建设而奋斗的故事。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重新认识了红旗渠这个伟大的工程,也让我对青春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影片展现了红旗渠建设的艰辛和壮丽。红旗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奇迹,它以人力为主,凭借着一股无穷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将一条条山谷内的溪水引导到干旱的土地上,为这片贫瘠的土地带来了希望和生机。影片中的红旗渠被描绘得非常真实和壮观,那一排排的水渠和坚定的工人们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艰辛和毅力。这些普通的农民工们为了祖国的建设,毅然决然地投身到这个艰巨的工程中,他们展现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其次,影片中的少年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红旗渠修建的主力军,他们年轻而富有朝气,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青春的热血,为祖国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影片中的少年们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为了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团结一致,共同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和挑战,展现出了青春的力量和团结的力量。他们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也激励着我要更加珍惜和努力。
最后,影片中的感人细节让我倍感温暖。在红旗渠建设的过程中,少年们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始终保持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影片中有一场情节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少年们在渠道上放置红旗的场景。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融入到了红旗中,用红旗点亮了整个红旗渠,也点亮了祖国的希望。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青春的力量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也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让我重新认识了红旗渠这个伟大的工程,也让我对青春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影片中的红旗渠和少年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鼓舞。我相信,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少年,用自己的力量和热血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 篇三
由吕侯生总顾问、王宝玉总策划、孙建铎策划、王献青编剧、张惠民总监制的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今日发布终极预告,影片即将于12月6日全国上映。这部由李正伟导演,白志迪、吴迪、孙苏雅、恩美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曾经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人,多年后在孙辈的陪伴下重返红旗渠,一路骑行、克服困难,终于和老朋友汇合,一起完成梦想的故事。影片故事跨越几十年,再现了60年代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卓绝,也展现了新时代林州的崭新面貌。终极预告场面宏大,再现了修渠过程中遇到的灾难和险情,凸显了在攻坚克难过程中红旗渠人的团结斗志和舍己为人的人性光辉。预告片结尾重申了红旗渠精神的深层含义,也留下悬念,留待观众观看影片后,揭晓剧情谜底。
展现大爱精神修渠人是不能被遗忘的平民英雄
“一生只洗三次脸”,这样的话很多人听了一定不敢相信,可是在河南林州这个地方,老人们一定会告诉你这不是一句玩笑话。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就讲述了这群可爱可敬的修渠人的传奇故事。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了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这条人工水渠被后人赞颂为伟大的“人工天河”。
工程历时十余年才全面完成,在当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县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可能我们很少有人能记得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用十年的青春和汗水创造了中国的骄傲,世界的奇迹!他们不仅仅引来了珍贵的水源,更是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无畏群像真情实感展现逆境中的人性光辉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是根据真实故事和背景改编的电影,现实里的红旗渠解决了林州地区的水源问题,红旗渠工程更是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林州人创造的奇迹。从预告片中可以看出修渠工作的凶险,但是不管是作为外乡人的技术员、当地的除险小队,还是铁姑娘队,他们始终都有一种无畏的精神。
电影为了呈现当年修渠场景,服化道可谓高度还原,隧道、山石、打铁、推车、工帽、垫肩、棉袄、百雀羚香脂……将观众带回了那个艰苦朴素的六十年代。从今日曝光的预告片可以看出,影片除了呈现红旗渠工程外,还刻画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生动的情感故事,以此来致敬勇敢无畏的红旗渠人。电影将于12月6日上映。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 篇四
电影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以“追梦”为主题,以巍巍太行、壮美红旗渠为元素,以“重走红旗渠”为线索,讲述了垂暮老人石头为了追忆参与修建红旗渠的难忘岁月,决定带孙子骑行重走红旗渠,并探访当年修渠老友,然而他们在路上却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重重障碍,为实现心愿,他们克服了一切困难,终于完成了追梦之旅的过程。
影片中,“隧洞塌方”“凌空除险”等当年修渠的大事件一一再现,太行山风景、红旗渠飘带等现代林州的新风貌、新发展也一一展现。红旗渠的修建改变的不仅是林州缺水的面貌,更是重新塑造了我们林州人民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锻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壮丽诗篇。
“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这种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
习红旗渠精神,就要坚持群众路线。什么是群众路线,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民,要了解群众的疾苦,帮助群众去解决问题,是我们党在做每一件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个国家工作人员,只要秉持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信念,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就没有干不成的工作。
学习红旗渠精神,就要敢于担当。当人民需要集中办大事的时候,杨贵书记所展现出的是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从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到大量细致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始终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奋斗。
学习红旗渠精神,就要勇于开拓。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着勇敢、不畏艰难的开拓精神,修建红旗渠就是一个充分的佐证。通过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我们认识了技术骨干吴祖太,他一心扑在建设工地,忍受着丧妻之痛精心勘测设计出一张又一张施工图纸,当王家庄隧洞施工出现塌方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入洞查险,不幸被坍塌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没有这勇敢无畏的精神,就不会有今日的伟大的红旗渠工程。
我们这代人虽然生活在幸福的年代,但不能忘记那些吃苦的岁月,红旗渠精神让我们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要努力工作,担当起我们这代人应有的责任,奉献出我们青春和力量。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 篇五
由吕侯生总顾问、王宝玉总策划、孙建铎策划、王献青编剧、张惠民总监制的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今日发布概念海报和定档预告,正式定档12月6日。这部由李正伟导演,白志迪、吴迪、孙苏雅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曾经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人,多年后在孙辈的陪伴下重返红旗渠,一路骑行、克服困难,终于和老朋友汇合,一起完成梦想的故事。影片故事跨越几十年,再现了60年代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卓绝,也展现了新时代林州的崭新面貌。概念海报着重突出了劳动人民不畏险阻的奋斗精神,定档预告片从时代背景出发,展现了兴修红旗渠的震撼场面,引人入胜。
正式定档12月6日《红旗渠》再现60年代场景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新中国建立后,在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指示下,林州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指挥下团结起来“劈开太行山”、建设“红旗渠”。影片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讲述了队长石天林在带领村民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危险。
拍摄这样一部关于建设红旗渠的伟大壮举的电影,需要大量的搜集资料以及极为准确的考证。这对于导演李正伟这个土生土长的林州人来说,显得十分得心应手。导演在拍摄之初就做了大量工作,考察红旗渠纪念馆,走访当初参与修建红旗渠的老人,从这些亲历者的口中,试图还原一个有关那个
时代的真实情况。通过影片的预告片可以看出,导演和剧组的努力是成功的,电影极为真实的刻画了上世纪60年代“建设红旗渠”的场景。
重走红旗渠之路祖孙两人的冒险
电影的主人公石天林由著名演员白志迪饰演,他和饰演孙子栓柱的小演员阿斯卡两人通过默契的配合,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忍俊不禁的戏份。两人在骑行路上遇到了许多故人,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在拍摄过程中,白志迪亲身上阵,克服环境的艰苦和体力的不足,敬业精神值得敬佩。
电影中祖孙二人的重走红旗渠之路,一老一少代表着光荣与传承,用一个寻找的故事,回溯历史和先烈,在有趣的电影故事中寓教于乐,教导年轻人继承先辈的遗志,弘扬红旗渠精神。难能可贵的是,电影也对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以自己的视角提出探讨意见,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