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图书读后感【通用5篇】
教育图书读后感 篇一:《教育的艺术》
《教育的艺术》这本书是我最近读到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教育图书。本书由美国教育家埃伦·格拉斯曼所著,内容涵盖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首先,我被书中强调的教育的目的所震撼。在现代社会,教育被普遍视为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手段,而作者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他强调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人格,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让我深思,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应该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而不仅仅是注重他们的学术成绩。
此外,我在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教育方法的宝贵经验。作者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教育技巧和策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与学生互动和沟通。他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和积极性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激励学生参与的方法。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对于如何设计课程和教学活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最后,我被书中强调的教育者的责任所感动。作者指出,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他们成为有道德、负责任和有创造力的人。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我应该如何更好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总的来说,读完《教育的艺术》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本书不仅启发了我对于教育的思考,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教育技巧。我相信,通过运用书中的理念和方法,我能够成为一名更好的教育者,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图书读后感 篇二:《教育的未来》
《教育的未来》这本书是我最近读到的一本引人思考的教育图书。本书由教育专家约翰·杜威所著,内容涵盖了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
首先,我被书中关于教育的目标和意义的思考所触动。作者指出,教育不应仅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认为,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适应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环境。这让我深思,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其次,我在书中了解到了一些关于教育改革的思考和实践。作者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例如个性化教育和项目化学习等。他强调了教育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并提供了一些实践案例来支持他的观点。通过阅读这些案例,我对于如何设计和实施创新的教育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于教育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最后,我被书中对于教育者和家长角色的思考所启发。作者认为,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共同引导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他强调了教育者和家长在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教育和家庭中的角色,我应该如何更好地与学生和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总的来说,读完《教育的未来》这本书,我对于教育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目标和意义,还提供了一些创新的教育方法和实践案例。我相信,通过运用书中的观点和方法,我们能够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图书读后感 篇三
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像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着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像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教育图书读后感 篇四
读了《我的教育理想》,我知道了: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我陶醉在这文字的海洋里。不光是一种享受。更让我觉得经受了一场思想的洗礼。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魅力。那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着我的视野。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勤于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教育图书读后感 篇五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
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着,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