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读后感【优质6篇】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一
《北京折叠》这本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作者马未都以独特的视角来揭示北京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融合,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这本书的最大亮点就是作者通过折叠的方式将不同时期的北京城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一页都是一个小小的折纸模型,通过展开和折叠,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城的不同景观和建筑。这种折叠的手法不仅让人眼前一亮,更能让读者深入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书中介绍了北京城的不同时期,从元朝的大都到明朝的北京城,再到清朝和民国时期的京城,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建筑和文化。通过折叠展示,我们可以看到元朝时期的皇城和城墙,明朝时期的故宫和天坛,清朝时期的颐和园和圆明园,以及民国时期的天安门和人民大会堂。这些不同时期的建筑和景观都是北京城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建筑和景观,书中还介绍了北京城的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通过折叠展示,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城曾经发生过的重要事件,比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以及一些著名人物的故事,比如慈禧太后和郭沫若等。这些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让我对北京城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我对中国历史的兴趣。
通过阅读《北京折叠》,我不仅了解了北京城的历史和文化,也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更深的情感。这本书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北京城的美丽和魅力,让我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我希望有一天能够亲自去北京,亲眼看到这些美丽的建筑和景观,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二
《北京折叠》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马未都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北京城的美丽和魅力,让我对艺术和创造力有了新的理解。
这本书的最大亮点就是作者通过折叠的方式展示了北京城的建筑和景观。每一页都是一个小小的折纸模型,通过展开和折叠,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城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建筑。这种折叠的手法不仅让人惊叹,更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力和表达方式。通过折叠,作者将平面的纸张变成了立体的建筑,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北京城的历史和文化。
书中介绍了北京城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建筑,从元朝的皇城和城墙到明朝的故宫和天坛,再到清朝的颐和园和圆明园,以及民国时期的天安门和人民大会堂。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建筑和景观,都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美丽造型。通过折叠展示,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建筑的美丽和魅力,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北京城的历史和文化。
除了建筑和景观,书中还介绍了北京城的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通过折叠展示,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城曾经发生过的重要事件,比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以及一些著名人物的故事,比如慈禧太后和郭沫若等。这些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不仅让我对北京城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艺术和创造力的重要性。通过折叠,作者将平面的纸张变成了立体的建筑,展示了艺术的创造力和表达方式。这种创造力和表达方式让我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自己的创造力。
通过阅读《北京折叠》,我不仅了解了北京城的历史和文化,也对艺术和创造力有了新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艺术的力量和表达方式,也激发了我自己的创造力。我希望能够学习更多的艺术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出更多美丽和有意义的作品。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三
夜读北京折叠,想有些读后感之类的东西,但只觉茫然无措。读那短片到像是在北京生活一样,结束了便结束了。
说是科幻,总觉还是以超现实主义小说来定义要合理些。故事就像今天的风吹昨天的云一样平淡无奇,但吹过终究背后发凉心跳加快,窗外世界的无助冷冰冰地窥探着每一个未关灯的窗。
故事很简单,一个生活在平民窟的三等公民老刀去政府大院给住在CBD的二等公民秦天送信,故事假定三个阶乘没有民间通信(这就是现实并不需假定),生活次序以地面翻转人为决定(这个我也不知可否,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入睡后世界是如何运转,就像人类假定了树是绿的花是红的,这个人们定义的‘色盲’即可反驳)。
故事没有《黑镜》或《1Q84》那样的矛盾激化,暖昧中充斥着无奈,在第一空间的老刀全然没有刘姥姥进大观园般欣喜,故事中人物的麻木像你我一样在生活的沼泽越陷越深,或者说我们就是故事里的老刀秦天吴闻。并不是我们对世俗对规则没有抱怨,只是傍晚举着雪花操爹骂娘,一早又像孙子一样吹嘘遛马。
老刀像大多数人一样过着机械般没有希望与失望的日子,把全部押在孩子身上,他们总说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为了你怎么怎么样,仿佛他们悲剧的一生只为你,他们没有反抗没有想法苟且的在世上残喘,好像没有年轻过或者说忘记了自己曾经年轻。
彭蠡是读过几本书的小知识分子,年轻时靠着自己的勇气和一些才识在制度的漏洞下少赚了几笔,也没有反抗精神或多少不满情绪,安逸的守护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与世无争。
书中有八个青年都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前四个只会抱怨自己阶层生活环境的不满,也可以说是在嫌弃自己只是自己浑然不知,就像神经病从不说自己有病,醉酒者都说自己没喝多,他们也有理想有对生活无限可能的期盼,只是现实把他们摔疼了不愿再提。后面生活在第二世界的青年,他们对自己的世界不闻不问,削尖脑袋也要往第一世界爬,他们宁愿在大院做狗也不想怀揣梦想,也许做狗就是他们的梦想。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现在70%多的人渴望走仕途,这是社会的悲哀,我就不信那么多人愿意为人民服务去做公仆,他们大多想过上班看报下班吹牛的退休生活。还是有些人愿意靠自己去改变世界的,要不我们会停滞不前,像拿破仑,乔治华盛顿,林肯,甘地,曼德拉。。。但有些自认为站在真确的队伍里做着丧尽天良勾当,像勃洛欣,戈林,格瓦拉(如果给你一个杀掉死神的机会你敢下手吗?)。。。好像跑题了,这些不提也罢。
书里还有爱情,秦天像我一样做着不切实际虚无缥缈的梦,女孩依言像大多数女子一样对爱情充满幻想却不愿放弃金丝窝,这当然不能怪那女孩,只是男权社会下女子的无助所致。
唯利是图的商人吴闻,宁愿改变规则也不承认错误的老者,想家但不回家的老葛。
故事没有架空在现实之上,也没做夸大其词,只是对当下的陈述,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在这里沉默恰好是最有力的反抗。但现实中我们却不能沉默,如果我们都不对社会说不,那它会默认自己是合理的,我们会亲手创建我们的柳京饭店。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四
我是一个科幻迷,自《三体》获雨果奖以来,《北京折叠》再获此大奖。科幻迷为之大呼过瘾!
《北京折叠》与《三体》角度不同,既没有恢弘的星战场景,也没有光年级别的跨越。虽然写的是未来,写实的手法,让人感受到的就如立足于现代的北京郊区、CDB。既是折叠的北京,也象折叠的上海、广州,也有可能是折叠的纽约、东京、里约……,地球中各个角落的人,都身同感受,引发了共鸣。《三体》与《北京折叠》的共同优秀之处,都有着深深的人文情怀。
一、你、我都生存于折叠空间中
在家里讨论《北京折叠》,女儿说:“老刀太善良了,他的处境也悲惨。为了他的孩子,冒着危险去送信。那还是他捡来的孩子。”
我问太太:“你觉得我们在哪一个空间?”
太太回答说:“每日奔忙,辛苦劳碌。寄人篱下,受人所雇。不过还好,还不至于受温饱所困,还算是活在第二个空间吧。”
三个空间中,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公平,并且是非常的不公平,第一空间中,500万人享用着24小时,绝对丰富的社会资源;2500万人的第二空间,只有16小时;第三空间,7000万人却只能在8小时中生存。连现实中最公平的时间资源,在小说中,都被进行了精确的划分。三个空间所有的环境、资源、生活模式,都完全不一样了。
故事是如此的写实,让每个人都沉浸其中。对于与自己相同空间的角色,有着深深的共鸣。但不管在哪个空间,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悲欢情愁:老刀送信,得到了报酬,女儿也因他的努力,可以上到更好的幼儿园,他因此会得到快乐的。秦天在第二空间,努力打拼,期望进入到第一空间中,追求他的美人与未来,他努力的过程,也有着快乐与艰辛。第一空间的吴闻,不仅是拥有着看似十分丰富的资源,却同样还有着巨大的责任;依言的感情世界也只有她自己清楚……
在我看来,不同的空间(我没有使用“阶级”这样的字眼)中,人们的关系,也不见得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精英空间的人们,有着更多的权力与责任,吴闻的辛劳与决策,同样还考虑着第二、第三空间的人们。秦天追求着美好的未来,同时对第三空间没有歧视,更多的悲悯之心。不管身处第一空间的老葛、还是第三空间的老刀,只是努力做好自己的本份,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他们之间,有着更多的更解与支持。
现实之中,除了时光是公平的,其他所有的资源肯定是不公平的,看似与生俱来。实质却是,不同的空间,不仅是因为资源分配之不公,更是思维、看法的不一样,他与世界互动的行为就不一样,就处在不同的空间中。
一个人有着悲悯之心,普渡之心,他就处在第一空间。释伽牟尼出身王家贵族,终修成佛,六祖身为樵夫,隐于猎户之中,也顿悟成佛。又有多少帝王,视天下为家,却难逃末落之运,商人之道,若是虞斯尔诈,即得小利,也难成大业。
你天生就在哪个空间?你究竟在哪个空间?
二、穿梭游走于三个空间之间
刚毕业时,曾在街边与三、五好友,大排档之间,光着膀子,吸着炒田螺、喝着啤酒。我也曾在第三空间。
相识某位司机,因陪同老板出差,也经常出入于五星宾馆、豪华酒店。典型的第一空间的“老葛”。他坦言道:身为司机,与同行相比,此生足矣。
当老刀来到第二空间时,他有担心,他有不安,但秦天能坦然面对,秦天需要他帮助送信;秦天在第一空间实习时,遇见依言,爱上了依言,却又略显自卑;老葛遇到来自第三空间的老刀,甚是亲切,托他带钱给父母;吴闻除了每日要管理大量的社会事务,还需要心忧着第三空间的垃圾、以及收垃圾的人……
我们都有着游走于三个空间的经历,向上看时,一定会存在着羡慕,也会有嫉妒,也会有恨,但这些不应该是主流,更多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奋斗,努力出人头地,力争到上一个空间;相信上面一个空间也没有排挤,只因为自己仍没有资格,因为出生卑微。由上向下看时,一定会存在着鄙视、歧视,但这些不应该是主流,更多上相互的同情、依连与支持。我们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在三个空间中穿梭,我们更喜欢的是自己所在的空间,并没有人规定你要如此这般,只是自己的父母是这样,习惯了饭菜的口味,习惯了周围的气味,更习惯的人情世故,一旦脱离了自己熟悉的空间,会觉得不舒服、担心、以至恐惧。理性之中,人往高处走,总想脱离原来的空间,但自己的潜意识会将你留住。“三代方可成贵族”。
你在哪个空间?你究竟想在哪个空间?
三、三个空间的未来
阶级主义者看了《折叠北京》,看到了天生的不平等,看到了阶级的差异,甚至预言着阶级斗争与革命。
有人说,郝景芳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我一直也没有感受到这是一个完整的社会阶级的解决方案。
不同的空间,自古以来就有,并且会一直存在下去。
这是宿命论,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产生就是原因,存在就是理由,既然产生与存在,都是历史的选择(熟悉的词句,不一样的味道)。
站在高处,看着三个空间,本质就没有区别,都有着其悲欢离合、喜乐情愁。不管他拥有的物质资料是如何的不平等,不平等实质只是在自己的内心里,在自己的思维里。小说将时间进行了不平等的划分,现实中,时间是绝对平等的,内心的选择是绝对平等的!
三个空间在严密的组织中,没法流动,约束的也只是思维与选择,你会选择一个自己不
熟悉的空间吗?你在另一个空间会快乐吗?
空间之间,不存在着强大的动力去更替,革命的念头也只是部分人头脑中的选择,更多人的选择是祥和与安宁。并且坚信,每个空间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前进着,每个空间的人,都在相互的支持与协作中。
我们作一个假设,假设真的存在着一个理想的新世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个世界是否会存在动力?这个世界是否真的很美?
后续:高手中的高手
——《三体》、《北京折叠》的译者。
《三体》、《北京折叠》都源于理工男、理工女之手,让我等理工科同学有一点小自豪。刘慈欣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郝景芳是80后,毕业于清华物理系,他们的作品有着惊人之处,在作品中融入着深刻的社会问题,让人共鸣、感慨;他们的人文情怀,绝妙的构思,是作品成功的基础。
我很感兴趣的是,为何连续两年雨果奖都盯上了中国作品?网友评说:《北京折叠》的英文版比中文版更好看,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英文是“原版”,中文是“译版”。我没有能力去分析作品的文字功力,但我很好奇是谁翻译了《北京折叠》。
百度让我震惊,此两篇作品的英文翻译都是——刘宇昆!
高手中的高手,刘宇昆还是哈佛大学英美文学毕业,后来还取得哈佛法学院的博士,他的主要工作是律师,写作、翻译竟是业余工作!
2012年《手中纸,心中爱》获星云奖最佳短篇故事;2013年《物哀》获雨果奖最佳短篇故事;2014年被授予第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特别贡献奖;2015年所译《三体》三部曲的第一部,获得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2014年度“星云奖”提名;获得世界科幻协会2015年度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2016年所译《北京折叠》再获雨果奖!……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五
21日,80后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作品《北京折叠》获得了科幻界最高荣誉奖雨果奖,这是继2015年刘慈欣凭《三体》获得雨果奖之后,中国科幻作家再一次获此殊荣。这次是中短篇小说的竞选单元,《北京折叠》力压获奖热门斯蒂芬·金的《讣告》摘得这一奖项实属不易。
据了解,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虚构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可像“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却又“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她笔下的北京是一个可以折叠起来的城市,人们在同一个舞台剧上演出无穷循环的城市戏剧。
《北京折叠》源于郝景芳的日常观察。她把自己的工作、生活和所思所想放在了一起,构建出了多重世界层层叠加的感觉。对于《北京折叠》的创作灵感,郝景芳曾透露,有一次,她工作忙得没有时间吃饭、喝水。看着窗外,天已经黑了下来,郝景芳突然有一种因为荒诞感而引起的伤感:无论我怎么书写这个世界的荒诞,我还是在这个世界中貌似严肃地活着,并为此忙碌。郝景芳说:“我写作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自己的一些旁观目睹,那些画面和感慨存在心里太满,我需要一个载体将它们保存起来。”
相对于《三体》作者刘慈欣的宏大叙事,郝景芳自认其作品更关注个体、人心。这也让她的作品带上了“软科幻”(指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的标签。获奖后郝景芳对媒体表示,对于雨果奖自己一直怀有一颗平常心,就在启程去美国参会的前一天,她对自己对雨果奖并没有报太大希望,认为自己的得奖几率不超过五分之一,但事实证明她的作品受到了国际认可。
郝景芳在2002年升入清华大学时选择了物理系,2006年毕业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随后获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学位。对她而言,写作更多是自己的感触和兴趣,想把生活经历中的想象用文字记录下来。她不会专职去写作,也更加不会去为了迎合市场和读者的需求去写作。
《北京折叠》的英文版译者是科幻作家兼翻译刘宇昆,他也是《三体》英文版译者,这是他翻译的作品第二次获得雨果奖。在2016年初,当得知自己这部作品入围雨果奖后,郝景芳曾在微博感谢译者:“能入选雨果奖很惊喜。当初小说只发在一个新创的电子杂志上,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再次感谢宇昆兄的翻译。”
以下为郝景芳的获奖感言:
对我来说,获奖并不是完全意料之外。实际上,刚才我还在考虑自己去“雨果奖落选者”派对上的样子。获奖者派对,落选者派对,我都不知道自己更期待哪一个呢。科幻作家很喜欢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不管好坏,是幸运还是不幸。他们会讨论采取什么战略应对外星人等等这样的问题。基本上可以说,他们生活在无数平行宇宙之间。在《北京折叠》这部小说中,我提出了未来的一种可能性,面对着自动化、技术进步、失业、经济停滞等各方面的问题。同时,我也提出了一种,有一些黑暗,显然并非最好的结果,但也并非最坏的:人们没有活活饿死,年轻人没有被大批送上战场,就像现实中经常发生的那样。我个人不希望我的.小说成真,我真诚地希望未来会更加光明。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六
看了新闻,都知大放异彩的,除了体坛十二年后重登王者之位的女排姑娘,还有文坛一位中国姑娘郝景芳。继去年大刘《三体》之后,她凭中短篇小说《北京折叠》再获雨果奖。
“中国女科幻作家郝景芳”,此前这名字对圈外人而言,或“名不见经传”。但哪怕在上次《三体》得奖被刷屏扫盲后,也该知道该奖项意义——它和星云奖并列被誉为“科幻界诺奖”,算是对一个科幻作家的最高褒奖和肯定。
这是个学霸学神级的颇有些传奇色彩的姑娘。曾获新概念作文一等奖,可免试入读北大中文,却偏考清华物理系。智商自然碾压一般小文青。据说其创作还曾有过“文学杂志认为太科幻,科幻刊物认为太文艺”的小插曲。想起硬桥硬马却文学性稍逊的《三体》,郝景芳的作品,算得上科幻届汩汩清流。“科幻”其实就在身边,社会性和现实感里求索出意义性,这样的作品更有现实黏力。这次获奖的,被外人视为其代表作,她却一度试图不想被它标签化的《北京折叠》,就是这样一篇作品。
它是经典的“反乌托邦”科幻设置。就如《饥饿游戏》、《雪国列车》或美剧《太空无垠》等描述的一样,未来世界,科技、经济、资源、社会、阶层、工作、生存等一系列问题,会更极端地纠缠交错。科技爆炸,是会异化反噬,还是能探寻某种妥协后的动态平衡?不同科幻表达,给出或充斥黑暗或值得希冀的未来图景。
在《北京折叠》里,则是一个无所谓乐观也不算悲观的“大地翻转、时空折叠”的城市和人群重新区划,各归其类,各行其是的另类想象。它是未来的一种可能,但是现实的意义性映照得格外真切。
小说主人公,为了捡来的孩子,上个好幼儿园,可以往来穿梭三层空间,拼尽全力,只求底线生存。这个城市折叠可以发生在任何真实或虚幻的城市甚至外太空,但是我们看着却像照镜子。“户籍、二元、城乡、隔阂、固化”这些不是科幻概念,问题不是未来才有。现实中我们不也常听专家屡屡献策,放言“驱赶所谓低端劳力”实现大城市的“自净”么?
想象并非空想杜撰,现实性和意义性,历史和未来链接点,就是现时现世。文学烛照过去,未来如何书写,则取决于时下的反思和改变是否及时而深刻。郝景芳一再提到生命和生活的意义性。而揆诸自身,上下求索,这是哪怕“折叠”乃至故意虚化了背景的优秀科幻,也总能留给世人的最大意义。
21日,80后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作品《北京折叠》获得了科幻界最高荣誉奖雨果奖,这是继2015年刘慈欣凭《三体》获得雨果奖之后,中国科幻作家再一次获此殊荣。这次是中短篇小说的竞选单元,《北京折叠》力压获奖热门斯蒂芬·金的《讣告》摘得这一奖项实属不易。
据了解,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虚构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可像“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却又“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她笔下的北京是一个可以折叠起来的城市,人们在同一个舞台剧上演出无穷循环的城市戏剧。
《北京折叠》源于郝景芳的日常观察。她把自己的工作、生活和所思所想放在了一起,构建出了多重世界层层叠加的感觉。对于《北京折叠》的创作灵感,郝景芳曾透露,有一次,她工作忙得没有时间吃饭、喝水。看着窗外,天已经黑了下来,郝景芳突然有一种因为荒诞感而引起的伤感:无论我怎么书写这个世界的荒诞,我还是在这个世界中貌似严肃地活着,并为此忙碌。郝景芳说:“我写作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自己的一些旁观目睹,那些画面和感慨存在心里太满,我需要一个载体将它们保存起来。”
相对于《三体》作者刘慈欣的宏大叙事,郝景芳自认其作品更关注个体、人心。这也让她的作品带上了“软科幻”(指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的标签。获奖后郝景芳对媒体表示,对于雨果奖自己一直怀有一颗平常心,就在启程去美国参会的前一天,她对自己对雨果奖并没有报太大希望,认为自己的得奖几率不超过五分之一,但事实证明她的作品受到了国际认可。
郝景芳在2002年升入清华大学时选择了物理系,2006年毕业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随后获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学位。对她而言,写作更多是自己的感触和兴趣,想把生活经历中的想象用文字记录下来。她不会专职去写作,也更加不会去为了迎合市场和读者的需求去写作。
《北京折叠》的英文版译者是科幻作家兼翻译刘宇昆,他也是《三体》英文版译者,这是他翻译的作品第二次获得雨果奖。在2016年初,当得知自己这部作品入围雨果奖后,郝景芳曾在微博感谢译者:“能入选雨果奖很惊喜。当初小说只发在一个新创的电子杂志上,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再次感谢宇昆兄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