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经典3篇)
感人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篇一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根据中国唐山大地震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讲述了唐山大地震中生与死的搏斗,以及人性的伟大和光辉。观看这部电影,我被其中的情节所震撼,深深感受到了人类在灾难中的坚强和勇敢。
电影通过一个平凡的唐山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唐山大地震的惨烈场景。一个小孩被困在废墟下,他的母亲不顾一切地去救他,最终母子相拥而亡。这一幕让我心碎,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在灾难面前,人们的生死存亡成为次要的,亲情和爱的力量却显得无比强大。
电影中还有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为了保护学生,不顾自己的安危,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坍塌的墙壁。她的牺牲精神让我敬佩不已,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类灾难中的守护者。
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有的人在灾难中表现出了自私和恶劣的一面,但更多的人展现出了无私和善良的品质。他们互相帮助,守望相助,在困境中展现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纪实,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探讨。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的坚韧和勇敢,也让我对生命和爱有了更深的思考。在灾难中,人们可以看到最真实的自己,也可以感受到最真挚的情感。只有在灾难面前,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
通过观看《唐山大地震》,我被这个故事所感动和震撼,也被其中所传递的正能量所鼓舞。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伟大,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它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值得每个人去观看和思考。
感人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篇二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让人触动心灵的电影,它讲述了唐山大地震中人们的生死搏斗和团结互助的故事。观看这部电影,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也被人性的伟大所感动。
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紧张和震撼。特效的运用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一刻的恐惧和绝望。在废墟中,人们不断挣扎着寻找生的希望,他们用尽全力去救助那些被困的人。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感到敬佩,也让我明白了团结和互助的重要性。
电影中的家庭情感也是我触动最深的一点。在灾难面前,亲情的力量变得尤为强大。电影中的父母为了保护孩子不惜一切,他们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倒塌的建筑物,用尽全力去救助被困的孩子。这种父母的爱让我感到无比温暖,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家人。
电影中还有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是,一位身患癌症的老人在地震中临死前的最后时刻,选择了自己一个人去远离家人,以保护他们的生命。这种无私和牺牲让我感到敬佩,也让我思考起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观看《唐山大地震》,我认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人性的伟大。在灾难面前,人们可以看到最真实的自己,也可以感受到最真挚的情感。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深思,让我明白了人类在困境中的勇敢和坚韧。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纪实,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探讨。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的坚韧和勇敢,也让我对生命和爱有了更深的思考。它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值得每个人去观看和思考。
感人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篇三
感人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导语:近期电影院里在热映一部新影片《唐山大地震》,这是一部震动人心的大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唐山大地震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一)
今天,在影院观看了《唐山大地震》,以前一直都很期待的片子,终于可以在今天看到了,也算了却的我的一个心愿。之前听冯导说票房要达到5亿,就觉得这一定是一部大片,等公映之后一定要去影院一睹为快,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不得不承认《唐山大地震》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电影,无论是从场面,还是剧情拿捏的都非常的到位,甚至那些特效,我看到了还以为是真的。电影讲述的一个普通的唐山家庭,在地震发生时,女主角李元妮(徐帆)失去了丈夫,而又面临着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抉择,当时看到她在废墟上绝望的哭泣,不停地喊着:“都救,两个都救。”的时候,我的心似乎也跟着碎了,作为一个母亲,每一个孩子都是她的生命,都是她舍弃不下的东西,俗话说的好“手心手背都是肉”,而母亲,就更应该是这样的了,最终,她做了一个决定,救弟弟方达(李晨)。
但是上天还是眷顾着姐姐方登(张静初),让姐姐奇迹般的生还了下来,还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辗转间,32年过去了,2008年,正赶上汶川地震,当姐弟俩看到这场地震正在吞噬着人们的生命时,都被震撼了,想到自己所经历的唐山大地震,于是都毅然决然的赶赴灾区,挽救正在水深火热里的人们。就在这时,姐弟俩终于重逢,而姐姐方登也理解了当初母亲的苦心,终于原谅了母亲,最终,一家人终于团圆……正像海报上写的一样“23秒,32年”,是啊,仅仅因为那23秒所产生的巨变,确需要用32年的时间来抚平人心里的创伤。不过,最后,母女重逢又给人心里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同时,我也终于觉得——活着真好,这时徐帆在看完电影时说的,虽然只有短短的4个字,却让我难忘。32年的雨雪风霜终于换得了母女重逢,如果,当初他们没有活下来,也许就不会有重逢的一天。灾难,是不能打垮人们的,它只会让人们变得更坚强,更加的有勇气去面对以后的生活!
虽然灾难无情,但是我相信人间有爱,有爱的世界一定不会空虚。剧中还有一点也是值得赞叹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亲情。剧里方达对女友说了一句话:“我妈生了我三次,一次是把我生出来,第二次是我在三岁时的了肺炎,大夫说没救了,可是我妈坚持让他救我,第三次,就是地震。”听了这话,我忽然觉得心头一阵酸涩,亲情,这是一个多么美好感人的感情。只有亲情才永远不会背叛你,才是你心灵永远的港湾,亲情如一棵大树,永远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座港湾,永远为你心灵的小船开放,亲情是一个温暖的家,永远欢迎你回来。
最后,让我们珍爱生命,接纳亲情,为了亲人好好的活着,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因为,活着真好!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二)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灾难发生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压着龙凤胎的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带来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离死别。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母亲难以逃脱自责的负罪感,女儿也无法面对母亲放弃自己的心灵创伤。这里的无解,并不是故事的无解,而是人性的无解。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人性扭曲?这是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一直在真正面对的难题。父亲死了,眼睛永远的闭上了;母亲和女儿虽然活了,但内心的伤口却一直张开着。人们在电影院中留下的泪水,不仅是为这对母女,更因为灾难对生命和人性的伤害与扭曲。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流下了泪水,很多年没有这种观影的感觉了。但同时冯小刚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对于植入广告的些许不满外,儿子的那句“这里鸡不缺,蛋也有的是”还是让人忍俊不禁。但电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无论是对故事、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显示了他娴熟的功力。对大地震的灾难表现,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既形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推动和压力,也没有过度的渲染,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角色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净化,流出的不过是那些遮蔽人性的杂质。
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被遮蔽在人们的记忆之外。除了前两年看过一部国产的反映台风的灾难片以外好像国内没什么值得记忆的灾难片了。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该如何用电影来表达苦难对人性的伤害。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能力。天灾人祸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就像《2012》一样。天灾在世人眼里承担了一个恶的角色。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可以用来自我教育的公共记忆。它其实也是民众间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历史的苦难记忆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们提放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当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电影中显示的救援场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别,整个民族对待灾难的态度日臻成熟,灾后的心灵重建是比实体重建更重要的一环,温总理的一句“大难兴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现在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这种大的苦难和灾难在何时何地发生,它往往在人们毫无提防的时候突然来临,就像唐山、汶川、玉树地震一样。不愿面对伤疤和苦难的人们,却要以这种更残酷的方式,来面对历史的苏醒。苦难的受害者,并不只是那些受伤害的个体,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对苦
难的揭示和记忆,也是一种对创伤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寻。《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会回来了,那些受难者的青春也不会回来了,但这种对于苦难的聆听和见证,会让我们对现实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实际上,在这个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个对苦难历史的记录着和见证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动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