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观后感【实用4篇】
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观后感 篇一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深受触动,对这些英勇的烈士们充满敬意和崇敬之情。这次参观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他们的英雄事迹,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和可贵。以下是我对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的观后感。
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位于一个幽静而庄严的地方,馆内陈列着烈士们的遗物、照片以及详尽的事迹介绍。一进馆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大的国旗,高高悬挂在大厅中央,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不禁心潮澎湃。我跟随着导游的步伐,一步步地了解着这些英雄的故事。
马石山十勇士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著名英烈,他们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国家的解放事业,奋勇杀敌,最终壮烈牺牲。在纪念馆中,我看到了他们的照片,一个个英俊而坚毅的面庞,透露出无比的英勇和坚强。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好的青年,他们的形象和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
馆内的展览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详细介绍了烈士们的生平和英勇事迹。我看到了他们参加革命斗争的初心,看到了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坚持奋斗的毅力,更看到了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他们不畏强暴,不惧生死,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斗争中去。他们的事迹让我深深地感动和敬佩。
除了遗物和图片,纪念馆还通过多媒体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马石山十勇士的英勇事迹。我进入了一个仿真的战斗场景,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激烈的战斗。我目睹了他们在敌人面前毫不畏惧,用炸药包炸毁敌人的坦克;我听到了他们在枪林弹雨中高喊着口号,鼓舞士气。这一切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英勇和牺牲。
参观结束后,我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慨。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不仅是对这些英烈的铭记,更是对英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他们用生命诠释了爱国主义的真谛,他们是我们永远的楷模和榜样。我将永远怀念他们,永远向他们学习。
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观后感 篇二
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观后感 篇二
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这次参观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烈士们的英勇事迹,也让我对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的观后感。
马石山十勇士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国家的解放事业,英勇杀敌,最终英勇牺牲。在纪念馆中,我看到了他们的照片和遗物,真实而又庄严。他们的面容透露出无比的坚毅和英勇,让人不禁为他们的牺牲默哀。
纪念馆中的展览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详细介绍了烈士们的生平和英勇事迹。我看到了他们参加革命斗争的初心,看到了他们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坚持不懈的毅力,更看到了他们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伟大牺牲。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好的青年,他们的形象和事迹让我深深地感动和敬佩。
纪念馆通过多媒体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马石山十勇士的英勇事迹。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激烈的战斗,感受到了他们的无畏和坚定。他们在敌人面前毫不畏惧,用炸药包炸毁敌人的坦克;他们在枪林弹雨中高喊着口号,鼓舞士气。他们的英勇和牺牲让我深深地震撼和敬佩。
参观结束后,我感到无比的敬意和感慨。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不仅是对这些英勇烈士的纪念,更是对英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他们用生命诠释了爱国主义的真谛,他们是我们永远的楷模和榜样。我将永远怀念他们,永远向他们学习。他们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观后感 篇三
8月21日下午,笔者来到乳山西北隅的马石山,走进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穿越岁月的锋光,再次感受勇士们的热血豪情。
那是1942年,抗日战争处在最艰难时期。这年冬季,日伪军集中2万余兵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式大扫荡,妄图消灭胶东中共党政军机关和主力部队。11月23日晚,栖霞、牟平、海阳、牟海县数千名群众被驱赶至马石山地区。
在群众身陷绝境、走投无路时,执行任务路过马石山的八路军第五旅十三团三营七连六班10名战士(他们是:王殿元、赵亭茂、王文礼、李贵、杨德培、李武斋、宫子藩,还有三位战士没有留下姓名),毅然决定留下来帮助群众突围。
那天傍晚,班长王殿元与找到的部分群众研究突围路线,并安慰群众不要惊恐、听从指挥。至深夜,王殿元和战士们把第一批群众分成两队,顺着1500米长的山沟向预定突围的沟口转移。趁火堆旁的日伪军人困马乏,王殿元带领3名战士悄悄干掉哨兵,扑灭两堆火,护送第一批200多名群众顺利地突围。但“十勇士”趁夜迅速返回马石山。
“十勇士”又找到海阳县八区约100多名群众。王殿元向农救会赵会长详细询问了山上群众情况后,把9名战士分成了3组,约定会合时间、地点后,其他两组继续收罗各处的乡亲,组织他们尽快到“突破口”。王殿元率领3名战士,趁敌哨兵戒备懈怠,火堆越烧越小,打通了一处新的突破口,引导群众就近迅速跳出包围圈。其他两组也数次组织零零散散的群众从第一个突破口成功突围,又救出上百群众。此时,战士们再次止步,返回继续寻找其他乡亲。
第三次闯入“围网”后,王殿元与其他战士会合,并带领找到的第三批数百群众陆续赶到第一个突破口。这时,东方刚刚发白,敌人发现了被杀的鬼子,立刻鸣枪赶来。王殿元命令机枪吸引敌火力,自己率领其他战士向据守的.敌人扑过去,霎时传来一阵喊杀声。敌人被杀退了,一时顾不上封锁突破口,惊慌的群众从战士用生命撕开的突破口冲出了包围圈。但1名战士在战斗中牺牲,王殿元、王文礼等也受了伤。
当得知还有 “满满一沟”老百姓被围困在西南山沟里,战士们迅速奔过去,找到时天已大亮。此时,山下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日伪军,四处不时响起枪炮声。十勇士带领群众和20多个鬼子遭遇。9名战士端起亮闪闪的刺刀,象猛虎一样扑向敌人。混战之中,又有3名战士英勇牺牲。在战士们鼓舞下,突围群众勇敢起来,有的手持棍棒,带领突围队伍往外猛冲。
在第四批群众大部分突围之际,越来越多的敌人被吸引过来。为把敌人引开突破口,6名战士且战且退,登上与群众突围相反方向的马石山主峰西侧峰顶。24日整整一个上午,他们依托一道石墙和几处天然岩石顽强战斗,先后打退了日伪军多次进攻。日军派飞机前来助战,最激烈时,战士们与四面攻山的敌人殊死拼杀,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块砸向敌人。最后,只剩下班长和两名战士,三人宁死不降,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观后感 篇四
“马石山十勇士”与“狼牙山五壮士”等被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为著名抗日英雄群体。近日,记者来到山东乳山市,追寻73年前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英雄事迹。
天降奇兵 八路军战士挺身而出
“1942年深秋,日军华北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亲抵烟台部署,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式‘扫荡’。”乳山市党史市志办原主任高玉山告诉记者。
高玉山介绍,那时候,胶东军区确立的方针是:主力部队采取“翻边战术”,地方武装和工作人员以营连为单位分散游击,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对敌展开斗争。
11月21日,两万多日伪军白天密集平推进逼,严密搜索;夜晚露宿山野,每隔百余米点燃一堆篝火防突围,每条要道、山口岗哨密布,将莱阳、海阳、文登、牟平、栖霞方圆数十里的群众团团围在网内。11月23日,日伪军收网于马石山地区。
“被围的人群,大多数是老幼妇孺。
他们手无寸铁,在敌人的合围下,向马石山退去。很快,马石山周围聚集起数千名百姓。”高玉山说。
就在大家以为只有死路一条时,“傍晚暮色中看到十位战士迎面走来,黄绿色棉军衣、钢盔、绑腿、三八大盖……”当时同在八路军第五旅十三团的王济生在《鲜为人知的马石山十勇士》中如此记载。
这十名战士,是山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三营七连二排的一个班。他们几天前赴东海军分区执行任务,归队途中路过马石山,见这么多老乡被围,决定留下来带乡亲们突围。
视死如归 十勇士四闯敌人围网
“那天傍晚,班长王殿元与部分熟悉地形的群众研究突围路线。等到深夜,王殿元和战士们把第一批群众分成两队,顺着1500米长的山沟向预定突围的沟口转移。”高玉山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当年的突围,“趁火堆旁的日伪军人困马乏,王殿元带领3名战士悄悄干掉哨兵,扑灭两堆火,护送第一批200多名群众顺利突围。”
第一次成功突围后,十勇士并没随群众一起离去,而是重新回到马石山上,继续带其他群众突围。十勇士找到海阳县八区100多名群众,王殿元把9名战士分成3组,约定了会合时间、地点。王殿元率领3名战士,趁敌哨兵戒备懈怠,打通了一处新的突破口,引导群众就近迅速跳出包围圈。其他两组也数次组织零零散散的群众从第一个突破口成功突围,又救出上百群众。
此时,战士们第三次返回山上,王殿元与其他战士会合,并带领第三批数百群众陆续赶到第一个突破口。这时,东方刚刚发白,敌人发现了被杀的鬼子,立刻鸣枪赶来。王殿元布置用机枪吸引敌人火力,自己率领其他战士向敌人扑过去。敌人被杀退了,惊慌的群众冲出了包围圈。但一名战士在战斗中牺牲,王殿元等也受了伤。
当得知还有 “满满一沟”老百姓被围困在西南山沟里,战士们又四闯围网,此时天已大亮。山下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日伪军。混战中,又有3名战士牺牲。
留存记忆 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在第四批群众大部分突围之际,越来越多的敌人被吸引过来。6名战士且战且退,登上与群众突围相反方向的马石山主峰西侧峰顶。
战斗最激烈时,战士们与四面攻山的敌人殊死拼杀,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块砸向敌人。最后,班长王殿元和两名战士宁死不降,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战后经过多方查证,十勇士中只有7人被证实了名字,他们是王殿元、赵亭茂、王文礼、李贵、杨德培、李武斋、宫子潘。还有3位战士的姓名难以考证。据被营救的百姓说,十勇士中,大部分是胶东口音。
“一个忘记过去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一个没有英雄的城市是没有魂的城市,”乳山市委书记高书良表示,“留存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是凝聚地方品格、留住城市之魂的需要。”
目前,乳山将按比例复原300多名乳娘哺育1300多名革命后代的“胶东育儿所”,生产炮弹地雷和印刷报刊的“胶东八路军兵工厂”,以及抗战期间收容救治了大量伤病员的“胶东军区卫生部四所”等革命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