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史十六讲有感【优质5篇】
读国史十六讲有感 篇一
《国史十六讲》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著作,通过十六个精彩的讲座,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底蕴和深厚的文化传统。
在第一讲中,作者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他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剖析,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我被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解所吸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第二讲中,作者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王朝:秦朝、汉朝和唐朝。他通过对这三个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文化成就的介绍,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和繁荣。我被作者对这些王朝的深入剖析所震撼,对中国历史的壮丽和复杂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第三讲中,作者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和道家。他通过对这两个思想流派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的介绍,揭示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力。我被作者对这些思想流派的详细解读所折服,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国史十六讲》的过程中,我不仅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有了更加崇敬的态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民智慧和勇气的启示录。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读国史十六讲 有感 篇二
《国史十六讲》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著作,作者通过十六个讲座,带领读者回顾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解所吸引,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在第四讲中,作者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他通过对这两个时期的政治权力的更迭、经济状况的变化和文化成就的介绍,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动荡和辉煌。我被作者对这两个时期的详细解读所震撼,对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第五讲中,作者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事件:唐朝的安史之乱和北宋的靖康之耻。他通过对这两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影响的介绍,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危机和国家命运的变化。我被作者对这两个事件的深入分析所折服,对中国历史的曲折和坎坷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第六讲中,作者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项羽和刘邦。他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的介绍,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和政治家才能。我被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生动描述所吸引,对中国历史上的伟人和英雄有了更加崇敬的态度。
通过阅读《国史十六讲》,我不仅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有了更加崇敬的态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民智慧和勇气的启示录。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读国史十六讲有感 篇三
对于中国来说,到了西汉中期,基于小农经济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已经很成熟了,唐宋期间达到巅峰状态。从汉代以后,在2000年的时间里面,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基本没有突破,只是技术层面的修修补补。朝代兴替的革命过程中,破坏大于建设,既没有技术方面的突破性进步,也没有制度的革新。新的朝代完全继承上一个朝代的经济模式和政治制度,社会越来越僵化,越来越没有活力,到明清时期中国衰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也有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时候,但不幸的是,这种商业发展没有像欧洲一样产生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明初和清初时期,帝国国力强大的时候,帝国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不是鼓励发展商业,而是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商业发展,明末所谓的倭寇很大部分是参与走私的沿海居民。宋末和明末,基于增加税收应付对外战争的需要,中央集权控制松弛,沿海地区商业贸易迅速发展,中国面临较好的发展机会,但因为国力赢弱,这种发展被外族武力入侵战争打断。
与欧洲比较,中国古代经济领先但没有率先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一是重农主义的政治理念下,处处防范和限制商业发展,没有起建立保障和鼓励商业发展的社会制度和机制;二是生产力水平停留在小农经济和手工业时代,没有显著的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三是文化方面停留在对古代经典的诠释,帝国专制集权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虽然在每个朝代兴替时期,有过短暂的思想自由,但不过是昙花一现。新的朝代建立后,社会秩序又回到了从前。
总之,历朝历代的兴替,基本是原样复制,缺少制度革新,没有技术进步,限制思想自由,政治越来越僵化,社会越来越没有活力,国家逐渐从领先变为落后。
读国史十六讲有感 篇四
樊树志先生的国史十六讲确实不错,脉络清晰的讲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大的时代,很明显针对的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的.本科生或是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历史爱好者。唯大学者,方能放下身段,用浅显的文字,对普罗大众进行这样的知识普及,可惜现在的大学,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大学了。一叹。
樊先生的讲义非常精当,对于中国历史上一些令人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都做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当然,这是对于我们这些历史盲来说的)比如,对于建文帝的下落,晚明时期中国与国外的贸易关系,“全球化”始于元,发于明,盛于晚明等等的阐述,以及对于清初“大玉儿下嫁多尔衮”等流言的考证,都非常新颖而具有说服力。
当然,因为是讲义,不可能讲的太深太透,如果说中国历史是一条长江大河的话,樊先生的讲义,固然不是飞机航拍抑或卫星图片,最多也就是游轮在江面上一路而下,挑几个著名的美景指点下,然后就“轻舟已过万重山”了吧。对于此江此河的各处的水文状况等等,只能是泛泛而谈了。而且,最令人惋惜的是,樊先生的讲稿中,我们可以隐隐约约的时常感觉到一些意犹未尽,一些欲言又止,一些题外之意。
樊先生讲义的大纲,也未能脱去“主旋律思维”的影子。最明显的,就是只讲治世,不讲乱世;只谈正溯,不提余脉了。这正是让人感到悲哀的地方,读史是为了明今,是为了更好的看清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而非钻旧纸堆,搞些杜甫究竟是冻死的还是吃冷肉噎死的这些话题,所以对于历史的评述中,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史学家能以其深邃而智慧的眼光,给我们指引,现在发生的一些事情究竟历史上面究竟有没有发生过,历史上这些事情的后果是什么,其来源、起因是什么,其结局又是怎么回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透古观今,而历史研究者要做的,当然少不了借古讽今了。
当然,这些在皇权逐渐加强且失去约束的时候是要砍头的,然而樊先生为什么留着这么多欲语还休呢?难道是怕什么吗?我们以为早就过去的一些事情,对那一代、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的国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这一切一切,还未知。
读国史十六讲有感 篇五
中国的历史如同流水源远流长,我对国史更是蜜蜂喜欢花朵一般,看到国史书便会欣然读起来,可是幼时的我读后觉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对国史的兴趣一天一天减弱。今年暑假,我在书店无意中发现了这位“国史老师”——《国史十六讲》。读了一会儿,发现这本书内容突出重点,讲得既深又透,讲出了一个所以然,给了我具有历史深邃感的启示,再一次激发了我读中华文明史的兴趣。
唐朝被人陈为“活力四射的世界性帝国”,从李世民到武则天,从盛唐气象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从佛经进国土到佛教繁荣,都能体现出唐朝那时是如此兴盛、庞大。在唐朝618-907年中国家统一,南北朝运河的开通,几座雄伟的京地的修建,与国内的贸易扩大,均刺激了世界各国。唐代的中国发展成了世界大国,亚、欧两洲各地的商人,留学生……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眼界格外开阔,对其他各国的文化光采博收,将印度的佛教以中国本土的学识与仪式来变化着使用。
假如唐朝比作中午的烈阳的话,那清朝便是傍晚的夕阳,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呀!虽然拥有贤明、武功与文治都无与伦比的康熙皇帝,还是政绩颇为可观的雍正,但经受了八国联军的踩踏,清朝变得不堪一击,最后灭亡了。
樊树志教授说过:“这是一个不容易到达的境界。谁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我没经历中国的文明史,但我能从《国史十六讲》中深深感受到一穷二白任人宰割,繁荣昌盛受人喝彩,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发奋努力吧,使祖国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