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生活论文范文参考(经典6篇)
地理生活论文范文参考 篇一
地理生活中的城市化问题
摘要:城市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环境、交通和社会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城市化对地理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交通、社会、解决方案
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社会矛盾的加剧。本文将从环境、交通和社会等多个角度,探讨城市化对地理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正文:首先,城市化对地理生活的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城市的扩张,大量的自然资源被开发和利用,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失衡。例如,城市化过程中的工业化和汽车排放造成了空气污染,城市化带来的大量垃圾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倡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
其次,城市化对地理生活的交通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交通压力也不断增大,交通拥堵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更多的汽车和道路建设,给交通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提倡绿色出行,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并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最后,城市化还对地理生活的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差距和不公平现象使得社会稳定受到威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社会公平和公正意识,推动城市发展的普惠性,加强社会福利和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提供。
结论:城市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但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提倡绿色出行,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加强社会公平和公正意识,推动城市发展的普惠性,加强社会福利和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提供。
地理生活论文范文参考 篇二
地理生活中的气候变化问题
摘要:气候变化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地理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气候变化、原因、影响、应对措施
引言: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地理生活带来了许多挑战。本文将从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正文:首先,气候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人为因素包括工业化、能源消耗和森林砍伐等,这些活动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和地壳运动等,这些因素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其次,气候变化对地理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首先,气候变化导致了气温的升高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干旱、洪涝和暴风雨等。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地理生活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其次,气候变化还导致了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融化,威胁到了沿海地区的居民和生态系统。最后,气候变化还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最后,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例如,加强温室气体的减排工作,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保护,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等。同时,个人也应该加强环保意识,减少碳排放,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结论: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地理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和个人都要采取行动,加强温室气体的减排工作,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保护,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理生活论文范文参考 篇三
摘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一生的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本文将从陶行知教育思想出发,结合工作实践对小学音乐教育的理念、手段和师资专业化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关键词
:音乐教育;教师;创新;观念陆樱
在她的《让音乐属于每个孩子》中提到:“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思考的实践课题。”在音乐教育上,陶行知先生曾赞同蔡元培提出的注重“美育”这一观点,让孩子们在学*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能体会到学*的快乐,感悟到世间的美好,这些是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与交流的。
一、倡导音乐大教育理念,构建真正的音乐天堂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是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还需要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因此,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教育观念得到了体现。然而,在目前以升学率作为学校质量评价唯一标准的体制中,小学音乐教育也难以摆脱这种功利主义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例如在临*期末或升学考试的时候,其他科目占用音乐课时间的事例还时有发生。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认为小学音乐教育应该远离应试追求,回归审美本位,才能构建真正的音乐天堂。
二、践行音乐创新教学手段,构建真正的音乐天堂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我发现四十分钟的课,大多数教师往往将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知识讲解,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只能通过一味的模仿再模仿完成教师的整个教学环节,学生在创造力上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这种教学模式脱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自然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教、学、做合一”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在下面模仿的模式,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增添课堂的艺术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对于三年级《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歌曲来说,可以通过发“u”来模唱歌曲的旋律,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运用画旋律线条的方法,使得学生在音高、音准上得到提高,还可以通过师生合作演唱歌曲、学生之间合作演唱歌曲、按节奏朗诵歌词等等,这些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激发学生对学*内容的兴趣与主动性。同时还要调动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具体我们可以在即兴演奏和演唱、创编表演等即兴创作活动中引导学生。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能力为根本目标的教育体系。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差异性,所以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时常出现两个极端,一类是很爱表现自己,另一类则是害怕表现自己。那么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上要给予引导,教学内容上要给予思考的空间。陶老先生说过:“要革除体罚,注意启发,使孩子接受教育的时候,有求学之乐趣,而无不必要之恐怖与烦恼。”所以,我们对待学生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和想象。比如在《金孔雀轻轻跳》中,学生在猜谜这个环节中,说出了老师意想不到的谜底;在回答歌曲来自哪个民族时,说出了五花八门的民族;以及在赞扬孔雀的美丽时,一味的说着同一个词语等现象。这时,教师应该没有批评,而是引导、激励,甚至赞扬他们的思维方式,学生坐下之后,心里有了自信与光荣感,在下一次回答问题中还会积极举手大胆发言。由此可见,教师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当抛出一个问题时,不要急于宣布答案,要给以学生思索性的引导,把自主创新的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在真正的音乐天堂中自由地翱翔。
三、关注音乐教育师资专业化,构建真正的音乐天堂
在陶老先生的众多思想教育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作为教师,肩负着传递知识的职能,就更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充电,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因此,音乐师资队伍的加强有助于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音乐教师入职前,或多或少的已经进行了相关专业的学*,初步形成了音乐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目前,小学音乐教师大多数都是高等师范、中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但也有非师范学院、非音乐专业毕业学生或者其他科目教师以及兼职教师临时充当,兼职教师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学校开足音乐课的要求,但他们对音乐的理论知识、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等,了解的程度不是具有专业性的。因此他们在实践教学中的教学形式也就各有各的差异,会导致学生对音乐课没有了兴趣。没有经过专业学*的音乐教师除了使学生学*不到正确的音乐理念和学*音乐的态度外,其教学品质令人担忧。所以,在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今天,在职的小学音乐教师可否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体系,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为了在职教师的适应与需求,我们应该多组织和参加在职培训,把教育思想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理论进修学*方式;二是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的实践学*方式;三是集体观摩互评和自主反省探究研讨方式;四是加强职业培训,巩固职业思想。只有这样,构建真正的音乐天堂才有保障。总之,音乐对人的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雨果所说的:“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二把是字母,三把是音乐。”作为教师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贯彻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挖掘他们的各种潜力,并通过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可以借助科学的教学评价,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来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樱.让音乐属于每个孩子[G]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3)
地理生活论文范文参考 篇四
“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和智慧进行积极的挖掘和发挥,并使其身心得到全面的、最大限度地发展的教学模式。
在地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开展以“转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攻方向。
下面笔者对初中地理素质教育谈几点设想和体会。
一. 培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地理知识,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1.讲究课堂的导语艺术。地理课堂的导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开宗明义,直接引入;(2)承上启下,温故知新;(3)巧布疑阵,激发兴趣;(4)巧用诗歌,创造意境;(5)运用谚语等多种形式。这些导入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造情景的作用。
2.进行学法指导。学习方法,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好的学习方法如同一把开琐的钥匙,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都至关重要。地理课的学法指导,一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二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三是教给学生总结归纳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这里要遵循的原则是:(1)要循序渐进;(2)由特殊到一般和由一般到特殊;(3)遵循认知规律的原则。只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3巧设疑问,借疑生趣。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设疑恰当,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讲授七年级的“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就把手电筒和地球仪带进课堂,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对着灯光,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时,地球上会发生什麽现象 ?假使地球不转动,灯光照在地球仪表面上,会发生什麽现象?假如地球自东向西旋转,周期为24小时,又发生什麽现象?带着这些神密而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地球的运动”有关知识,使学生兴趣盎然。
4.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兴趣。课外活动,最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最适合他们的口味,特别有激发他们的兴趣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野外观察、气象观测、小论文写作、播放地理录象、地理图片展览、地理知识竞赛等地理课外活动,是有利于深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自主学习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要点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只有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地理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指导学生预习,通过练习达标。九义初中地理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地理知识学习,都可以采用练习的形式去让学生预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练习题 的答案,利用这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改变过去一味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达标。在地理教学中,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讨论,归纳总结而获取地理知识并形成能力。这种方式可按下面几个布骤进行:(1)预习课文,讨论学习目标;(2)交流讨论达标;(3)归纳总结;(4)进行测平补救。通过上面几个布骤,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师主导,抓好能力训练
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的地图、地理图表的技能,培养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具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抓好对学生的能力训练。
1.通过读图训练培养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地图的种类很多,知识容量大,学生通过读图,可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读图训练,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要注意读图技能的分层次培养,即:(1)看图例,识记地理事物的符号;(2)在图上观察、明辩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3)快速指图,强化记忆;(4)从看图寻求规律。其二是通过读图,使地理知识空间化、系统化,把读图与学习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形成地理知识体系。其三是通过读图,引导学生思考和联想,联系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并注意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2.加强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知识与智力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个体潜在的能力和智慧进行积极地挖掘和发挥。因而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学生学好地理基础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2)通过地理观察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科学的观察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3)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最佳的记忆方法,加强记忆力的培养;(4)加强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是摆脱陈旧的思路,采用非习惯的方法,并产生新思维产品的思维。集中思维训练,以及读图填图,以及图文转化训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根据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面向创新的问题,当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引导学生反过来 思考,往往会获得新方法、新思路。又如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应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方式进行多方法、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活动,探求创造性的解决某些问题。
4.也可以通过地理课外过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前面提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他们的想象力,还可以扩大知识领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国策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这就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德育目标。
在讲授中国地理时,要指导学生认识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及有利的自然条件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树立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献身精神。在讲授世界地理时,指导学生认识和熟悉人类生存的环境,认识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在世界地理教学中渗透热爱世界人民,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和战争,增进世界人民友好往来的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教育学生保护森林资源,认识森林的生态作用及意义。教育学生珍惜矿产资源,懂得怎样合理利用等。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还要进行国情国策教育。例如讲授世界地理“巴西”一节时,将巴西的国情与我国的国情对照、类比,同时又将巴西开发内地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相联系,有机的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国情和国策教育。
综上所述,是笔者对初中地理素质教育问题的认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但要真正搞好初中地理的素质教育,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研究。
地理生活论文范文参考 篇五
一、从生活中来,学之本
1.从“衣”中来人类的服饰选择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讲授到有关地理环境部分的内容时,可以用人们所穿的不同服饰作为课堂例证的素材。比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中的常见气候类型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气候地区的人们的服饰照片,如:我国地区藏民的“藏袍”;热带雨林中土著居民的原始服饰;阿拉伯地区的人们的白色长袍;我国东北地区人们冬季的皮草等。然后让学生结合不同地区的服饰特点,推导他们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最终得出该地区的气候类型。不同地区服饰照片的展示,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具有生活化。
2.从“食”中来由于地域差异
水热组合特征不同,导致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类型不一致。在讲授到必修二第三章有关“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我事先掌握了我们班有南、北不同地区的外来人口的子女就读,在课堂上我就请他们各自介绍一下家乡的饮食习惯。比如,南方的同学喜欢吃米饭、甜食,而北方的同学喜欢吃面食、辣椒,然后我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人们的主食不同?从而推导出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造成人们饮食上的选择差异,最终得出结论:“南稻北麦”“东耕西牧”。
3.从“住”中来民居的样式、材料常常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复习中国区域地理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房屋图片,如: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黄土高原的窑洞;北方地区的平房;南方地区的斜顶房;云南的竹楼等,然后提问:不同地区的房屋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推导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乡土地理的意识,我特意到我们本地的古镇上去拍摄了几张老式民居添加到课件的图片素材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从“行”中来在地理学科中
人们的出行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讲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如:(1)从哈尔滨到广州参加贸易洽谈会,要求次日必须到,可供选择的合理的交通工具是()。(2)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可供选择的合理的交通工具是()。(3)从密云水库运20吨活鱼到北京,可供选择的合理的运输工具是()。(4)从太原运200吨煤到武汉,可供选择的合理的运输工具是()。(5)从天津到上海运一万吨海盐,要求最经济的方法,可供选择的合理的运输工具是()。从以上生活情境中,学生可以总结出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原则,
二、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特别强调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而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所以要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要学以致用。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地理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那么,如何让学生把所学到的地理知识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呢?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创设生活情境去体验创设生活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相关的教学用具和教学资源,去模拟生活场景,使得地理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加强直观的感知,让每个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举例如下:衣:比如在学习完我国气候的降水特征后,我给学生创设了如下的情景剧:请一位同学扮演一位美国的中学生,利用假期来中国参加夏令营活动,8月1日刚到北京就遭遇了一场暴雨,于是匆匆忙忙买了一件雨衣穿上。8月10日,该同学又去了乌鲁木齐游览美景,在乌鲁木齐的三十天内一直没有下雨,雨衣反而成了累赘,于是他就将雨衣送给了当地的一位小朋友,然后启程去了广州。可是没想到一到广州他又遭遇到了持续的阴雨天,他气愤地冲天呐喊:“这是为什么呀?”观看完表演后,请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我国降水特征来帮助这位外国朋友解答这个问题,并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直观有趣地感悟到生活离不开地理知识。
2.组织实践活动去感悟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走出课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知识,是非常必要而且切实可行的。食:苏州地区的碧螺春是远近闻名的一种绿茶,而距离我们学校十几公里处就有茶园。在讲授完中国南方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时机,我组织学生去参观了苏州碧螺春产区,向茶农了解碧螺春的生长习性和产区特色。在参观结束后,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一份苏州地区生产碧螺春的有利自然条件分析报告。住:在学习完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后,我设计了一个课外探究活动:请大家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计算的方式,检测学校教学楼或宿舍楼的楼间距是否合理。因为该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事先应给予他们一定的理论指导:为保证一楼全年均有阳光照射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人人身边有地理。如何把生活中的地理搬到课堂上,如何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地理教师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只有多思考、多尝试、多探索,才能真正地适应时展的要求,“寓生活于地理之中、寓地理于生活之中”,让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焕发它独有的魅力和生机!
地理生活论文范文参考 篇六
摘要:
虽然人们也从未停止过对建筑与气候、建筑与域的研究,但在不同的时期里对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认识程度及重视程度是不一致的,这与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对待自然的态度有关。人类对待地理环境的态度经历了“决定―――虚无―――或然―――必然”的过程。
关键词:
自然地理环境;建筑思想;设计概念
1. 1 古代建筑中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古代中国人崇拜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的传统建筑比较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风水术”的实质不外是对地质、地貌、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此为依据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因此说地理环境因素在我国古代建筑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早期文明,特别是定居文明受其所在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从而产生了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的社会理论,这就是西方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萌芽于古希腊时代,盛行于18 世纪、19 世纪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曾广泛流行于社会学、哲学、地理学、历史学的研究中。古代西方虽然不象古代中国一样拥有一套完整的风水学说体系,对地理环境中各因素对建筑设计都有明确而具体的指导,但不同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对西方古代建筑影响仍然是很明显的。例如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的石头建筑及其建筑群体的形式,均与古希腊的地质景观条件有关,古希腊内地多山,土地贫瘠,但盛产大理石,为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地势崎岖,河流短促,缺少开阔地和平原,其建筑群体布局以自由的、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原则为主流。
1. 2 工业时代现代建筑的地理环境“虚无”论
对建筑学来说,地理环境因素对建筑的影响不像“决定论”本身在社会理论中的地位那么长久而稳固,长久以来,大多类型的建筑的设计仅从形式美学、空间、结构技术等等方面考虑,而看不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自从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建筑的出现,全球建筑形式国际化、大同化,就是普通的居住建筑也再难找到基于地理环境因素的设计,这一时期从总体上可以说是建筑的地理环境“虚无”时期,无视地理环境因素的存在,必然导致建筑与环境的对立。因此,建筑成为破坏环境的主导因素,不考虑环境因素影响的建筑也为人类的生活前景埋下了无数的隐患,诸如地震、洪灾给城市及村庄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
1. 3 后工业时代建筑创作中的地理环境的“或然”论
人类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从建筑的发展过程来看,是一个模仿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并最终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过程。这一过程在现代建筑时期走到了极端,其结果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恶化。20 世纪50 年代以后,欧美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但城市整体视觉环境的恶化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人们注意并重视到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建筑思潮的总趋势朝向多元论方向发展,这种趋向的目的是要求获得建筑与环境的个性及明显的地区性特征,地区性的特征的表现即为建筑应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反映民族、生活和文化的背景。比如“新乡土派”的创作观念,注重建筑自由构思结合地方特色与适应各地区人民生活习惯。使得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被紧密地结合起来,而生态学与建筑学的结合,更是将地理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关系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1. 4 新时代的绿色建筑创作中的地理环境“必然”论
进入21 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工业社会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严重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绿色建筑观。解析绿色建筑的概念,主要表现为对环境问题的回应,地理环境因素是绿色建筑生态体系构成部分,至此,地理环境因素在建筑创作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考虑地理环境因素在绿色建筑的创作中成为必然。
2 建筑设计中地理环境因素的表达
2. 1 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建筑思想
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学专著《建筑十书》里有不少章节涉及到建筑与气候,如对建筑的方位、房间的自然采光及建筑材料产地等问题的论述,说明了古代西方人的适应自然的思想。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研究不断地产生一些思想影响并指引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由此产生了各种与环境相关的建筑理论,对建筑的理论及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赖特与“有机建筑”理论、文脉主义建筑理论、建筑与环境共生的理论、适应气候的建筑理论及绿色建筑理论等等。
2. 2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与建筑设计概念
任何设计都始于对设计概念的追求,建筑师以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作为构思的依据,通过环境受到启示或引发灵感―――设计概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由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产生的设计概念有以下几类。
1) 建筑形式模仿地理景观
由模仿地理景观结构而产生的建筑设计理念,可分为地理景观形态的构造模仿、地理景观形态的意境模仿两类。地理景观形态的构造模仿着重于建筑形态与自然形态的相似性,并对原有的地形地貌持一种谦恭的态度,让建筑顺应地形,从而使建筑与所处自然环境产生某种脉络关系;地理景观形态的意境模仿首先要对地理景观环境进行解读,从地理景观形态中攫取其某些显著的有代表性的因素,提炼出概括性的能表达景观意境的元素来表现建筑。
比如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设计,该建筑坐落于克罗拉多州的落基山脉山谷中,那里的弗德台地国家公园是北美印第安人史前居住地遗迹保留地,他说:“当地印地安人的建筑就与那种自然的环境十分的相称,十分的协调.他们使用同样的石头,使用同样简单的造型,……巨型的石块,巨大的石窟,简单的几何形体,自然的造型,都是值得我借鉴的东西。”大气研究中心外形简朴浑厚,塔楼式的屋顶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
2)建筑形式融合地理景观
建筑形式融合地理景观的主要表现是尊重自然,尽可能地减少对地球表面的区域景观的破坏,追求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掩土建筑将建筑主体植入地下,以保证地表景观的完整性或者使建筑犹如从地下生长出来一样与地理景观形成有机的整体,前者如贝聿铭的“美秀美术馆”,后者如现代建筑大师赖特的流水别墅及安腾忠雄的水御堂。
3)自然要素在建筑形式中的抽象化运用
将自然地理景观中的各要素抽象化引入建筑形式的做法,是很多优秀的建筑大师常用的手法。比如路易康,他认为“于我而言,自然光是唯一的光,因为它有情调,―――它提供了我们共识的基础,它使我们能接触到永恒。自然光是唯一能形成建筑艺术的光。”他在肯贝尔艺术博物馆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再如安腾忠雄的关于光、风、水的系列宗教建筑,他着意把“绿化、水、光和风根据人的意念从原生的自然中抽象出来”,引入建筑物之中以产生“神性”的空间境界。
4)气候建筑
建筑与气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但却不断有建筑师从中感知到新的理念,使气候建筑的形式不断地获得新的生命。如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的以“开放向天”的空间为中心的适应气候的设计策略;杨经文提出的“生物气候摩天大楼”的理论和实践。
3 结语
环境的恶化,能源的危机,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人类在改造环境中的行为。建筑作为人类改造环境行为的表征物,其目标究竟是什么?绿色建筑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建筑的目标在于通过人类的建设行为,达到人与自然安全、健康、和谐共生,满足人类追求适宜生存居所的需求与愿望。实现这种需求与愿望的根本途径是了解自然环境。杨经文说:“纵观人类历史和所建住宅,除了景观本身的基本地质结构外,气候是其惟一一个不变的因素。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也许和人们的视觉品味和审美观念在一段时间里,比如一百年中,悄悄变化,但是气候始终在它的循环过程基本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