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鉴赏小论文范文(优秀6篇)
民俗鉴赏小论文范文 篇一
民俗节日的魅力与意义
摘要:民俗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通过对民俗节日的鉴赏,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本文将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例,探讨民俗节日的魅力与意义。
关键词:民俗节日;鉴赏;春节;魅力;意义
一、引言
民俗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民俗节日的鉴赏,不仅可以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还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本文将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例,探讨民俗节日的魅力与意义。
二、民俗节日的魅力
1. 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民俗节日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包括宗教仪式、传统表演、游行游艺等。以中国春节为例,人们会进行祭祀祖先、放鞭炮、舞龙舞狮、观赏花灯等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充满了乐趣和仪式感。
2. 强烈的人文情感
民俗节日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节日中,人们可以与亲朋好友团聚,共同庆祝,增进感情。尤其是在中国春节,人们会回家团圆,享受家庭温暖和亲情的滋润,这种人文情感是其他日常生活中无法替代的。
3. 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传承
民俗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舞台,通过对节日的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以中国春节为例,节日中的各种仪式、习俗、饮食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传承,可以让后代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三、民俗节日的意义
1. 增强文化认同感
民俗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现象,通过对民俗节日的鉴赏,可以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而民俗节日正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2.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民俗节日是人们团结和谐的象征,通过共同庆祝节日,人们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尤其是在中国春节,人们会互相拜年、赠送礼物,这种传统习俗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互助精神。
3. 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
民俗节日是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对节日的鉴赏,可以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根源。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才能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四、结论
民俗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通过对民俗节日的鉴赏,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民俗节日的魅力在于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强烈的人文情感和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民俗节日的意义在于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只有重视和保护民俗节日,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炯明, 杨小华. 中国民间文化鉴赏[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2] 俞振超. 民俗学导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民俗鉴赏小论文范文 篇二
探究民俗艺术的审美魅力
摘要:民俗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本文以中国传统民俗艺术中的剪纸艺术为例,探究民俗艺术的审美魅力,并分析其艺术特点与价值。
关键词:民俗艺术;剪纸艺术;审美魅力;艺术特点;艺术价值
一、引言
民俗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人们创造和表达美的重要方式。民俗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本文以中国传统民俗艺术中的剪纸艺术为例,探究民俗艺术的审美魅力,并分析其艺术特点与价值。
二、民俗艺术的审美魅力
1. 简约而富有韵味的艺术形式
民俗艺术通常以简约而富有韵味的艺术形式呈现。以剪纸艺术为例,它以一张普通的纸和一把剪刀为工具,通过巧妙的剪刻和折叠,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和形象。这种简约而富有韵味的艺术形式给人以舒适和愉悦的感受。
2. 精湛的艺术技巧
民俗艺术的审美魅力还在于其精湛的艺术技巧。以剪纸艺术为例,剪纸作品中的图案和形象通常需要经过艺术家反复的剪刻和折叠才能完成,艺术家需要具备高超的技巧和耐心。这种精湛的艺术技巧给人以震撼和敬畏之感。
3. 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民俗艺术的审美魅力还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剪纸艺术为例,剪纸作品中的图案和形象通常以线条和形状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巧妙的剪刻和折叠,将平面纸张变成了立体的艺术品。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给人以惊喜和享受。
三、剪纸艺术的艺术特点与价值
1. 线条的流畅和形状的丰富
剪纸艺术的艺术特点之一是线条的流畅和形状的丰富。剪纸作品中的线条通常流畅而自然,形状丰富多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受。
2. 象征与寓意的表达
剪纸艺术的艺术特点之二是象征与寓意的表达。剪纸作品中的图案和形象通常寓意深远,可以表达美好的祝愿和人们对生活的向往。
3.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结合
剪纸艺术的艺术价值在于其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结合。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代表之一,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剪纸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四、结论
民俗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以剪纸艺术为例,它通过简约而富有韵味的艺术形式、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了其审美魅力。剪纸艺术的艺术特点在于线条的流畅和形状的丰富、象征与寓意的表达以及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结合。只有重视和发扬民俗艺术,才能实现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伟. 中国传统民俗艺术探微[M]. 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2.
[2] 白寿彝. 中国传统民俗艺术[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
民俗鉴赏小论文范文 篇三
每个人的家乡的风俗都不同,我的家乡也有很多有趣的风俗,想不想知道?如果想的话就继续看下去吧!
我的家乡在广西平南县的大安镇。说到风俗,我们每年都要举行“拜社火”的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村民们纷纷拿出“拜社火”的祭品来,先在自家的大厅里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饼干、糖果、桂叶、沙田柚等等,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贵”、“甜甜蜜蜜”。
在家里拜完灶神后,大家有争先恐后的赶在第一时间去社庙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万事如意、财源广进!不一会儿,村子里、镇子上,顿时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烟花声!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怎么样,我家乡的风俗挺有意思的吧!如果你有机会过来我的家乡玩,我一定会给你介绍元宵节风俗。
今年的元宵节,比以往元宵节都不太一样,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灯也随之好看了起来。昨天晚上,我和我的爸爸我的妈妈到街上去看灯。虽然北方的天气寒冷无比,但寒冷挡不住人们的热情
刚到马路上,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我和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也随着人流汇入了灯区。“千万”条金黄色闪光灯从六七米的“高空”悬下,如瀑布一般,哎呀,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繁多,这么出奇的灯。看都看不过来。瞧,那一盏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小猴子”……你看那只神气活现的凤凰!。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美丽极了。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
我们继续往前走,只听见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歌声“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那肯定就是移动通信公司的宣传了。果然,前面有一个舞台。上面虽然空空如也,但旁边是一个手机,(还挺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做手机广告)手机的屏幕上还有动画。哦,怪不得听见歌声,只见屏幕里的周杰伦正卖力地拿着话筒,唱着呢!看来,元宵节不仅灯好看,还处处充满商机。
这边刚刚送走了周杰伦,那边的刀郎又来了。因为那熟悉的旋律“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的时候来的更晚一些”真悠闲啊。原来是为九曲黄河阵做广告啊。看那九曲黄河阵,左拐右拐,精妙无比,正如人生道路上,虽然左拐右拐,但最后还是会出去,获得胜利。
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民俗鉴赏小论文范文 篇四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是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很多关于岁首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非常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非常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之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够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之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知道之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的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民俗鉴赏小论文范文 篇五
一、生肖文化的成因
龙作为生肖中唯一不真正存在的动物,看似很有特殊性,但事实上也无法脱开这个道理。中国人自古以来自认是龙的传人,古时天子,号称是真龙化身,龙图腾崇拜在中国是拥有着超乎寻常的地位。因此,龙在生肖中也是可以说得通的。而这一切图腾崇拜所包含的深层次奥秘,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生活生存的美好理想和吉祥愿望。笔者则认为,生肖的成因应当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结果。它的形成和发展乃至最后定型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从更广的范围内去考证,而不应局限于某一种说法。可以说,生肖是历法的需求,图腾及动物崇拜的延续等影响等综合因素作用下产生的。
二、生肖文化的影响
生肖并不仅仅存在与中国,在其他许多地区亦有,只不过叫法不同而已,四大文明古国都有生肖纪年法,并且彼此间十分接近,但各国的生肖纪年法应该都是独立形成的,不存在由某个辐射源先行产生,而后辐射到周边国家的道理。生肖从原初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属相、星座之类的问题依然津津乐道。可以说,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通俗的含义,生肖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各国民间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面对生肖(或者星座等等)文化,我们应当去和看待它呢?是深信不疑,还是认为是封建迷信应当彻底摈弃?先来看看什么是迷信,似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迷信的影子,例如本命年带红绳,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等等说法,但是,首先我们得分清楚,什么是俗信,什么是迷信,这二者在当前是不同的。
传统社会中,传统的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古时的民间信仰也有很大威慑力,但是在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这些似乎都已经过时了,科学技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于是我们抛下许多所谓的“糟粕”,义无反顾的投入了理性和科学的世界。看起来似乎很美好,但是那些抛下的“糟粕”其中包含着许多我国自古以来的美好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做的并不是全然抛弃,而是有选择的摒弃。民间信仰在今天也分成了俗信和迷信,虽然二者都是由民间原始宗教和巫术发展而来,但是在今天二者本质上存在不同。简单来说,俗信指的是,由民间宗教和巫术发展而来,经过民间长期传承,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的传统理念。它往往象征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期待和向往,寄托了人们驱邪求福保平安的心愿。俗信对于他人是没有什么损害的,我们丰年过节的贴门神、春联,放鞭炮,过本命年带红绳等等都属于俗信。而迷信则是与俗信相反了,它传自古时民间宗教和巫术,盲目对于超自然的食物信仰崇拜,并且有害于自己活着他人的理念就是迷信。比如发高烧不上医院而是烧纸,祭祀仪式行为有害人健康甚至危及性命等等。只要理解了迷信和俗信的概念,就能很容易判断哪些事象是迷信哪些是俗信,而生肖文化很明显属于俗信行为,所以我们不应当舍弃它,其他民俗文化也应如此。
三、结语
生肖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如干支纪年,图腾、动物崇拜等等,因此生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又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变异性,例如将其与天干地支纪念结合起来等等。生肖文化的稳定性和变异性这两大特性同时也是民俗的两大特性,在今后的发展中,生肖还会继续保持着稳定性和变异性来发展、传承与变化。
民俗鉴赏小论文范文 篇六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巷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对岁首春节的活跃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尚,但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判断,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公民创造了“太初历”,清楚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风气就传布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破,改用公元当前,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录中,有良多对于岁首的故事,腊月跟新春,正是“秋收冬藏”当前的农闲节令,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咱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节令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着手
做了五层漏壶,终年累月,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地利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波的意外,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谄媚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情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情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建造日月阁,筑起日晷台跟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渴望你能测准日月法令,推算出正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晓得后,表扬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探访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当初恰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留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当初咱们过年也有一些风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