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新媒体论文范文【精简6篇】
音乐新媒体论文范文 篇一
标题:音乐新媒体对音乐消费模式的影响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音乐消费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音乐新媒体的分析研究,探讨了音乐新媒体对音乐消费模式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音乐新媒体,音乐消费模式,影响,应对策略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音乐新媒体逐渐成为了人们获取音乐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新媒体不仅改变了音乐的传播方式,也对音乐消费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音乐新媒体的分析研究,探讨音乐新媒体对音乐消费模式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音乐新媒体对音乐消费模式的影响
1. 音乐传播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音乐传播方式主要通过电台、电视、唱片等渠道进行,而音乐新媒体的出现使得音乐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音乐,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此外,音乐新媒体还提供了个性化推荐和分享功能,使得音乐传播更加精准和快捷。
2. 音乐消费模式的多样化
音乐新媒体的出现使得音乐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音乐消费模式主要以购买唱片或音乐会门票为主,而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在线音乐平台订阅音乐服务,或者通过付费下载或流媒体等方式获取音乐。音乐新媒体的多样化消费模式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音乐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3. 音乐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音乐新媒体的兴起,音乐产业的结构也发生了调整。传统的唱片公司逐渐失去了对音乐市场的控制力,而新兴的在线音乐平台逐渐崭露头角。同时,音乐新媒体的出现也为独立音乐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直接与观众进行互动,打破了传统音乐产业中的门槛和壁垒。
三、应对策略
1. 推动音乐新媒体的发展
政府和音乐产业应积极推动音乐新媒体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同时,音乐新媒体平台也应加大对原创音乐内容的扶持力度,提高音乐创作和制作水平,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音乐需求。
2. 加强版权保护和管理
音乐新媒体的发展也给版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政府和音乐产业应加强版权保护意识,完善版权管理体系,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维护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
3. 推动音乐教育的改革
随着音乐新媒体的普及,音乐教育也应及时调整和改革。音乐教育机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和表演能力,适应音乐新媒体时代的需求。同时,音乐教育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版权意识和合法使用音乐的能力,增强音乐消费者的素质和法律意识。
四、结论
音乐新媒体对音乐消费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音乐的传播方式和消费模式。对此,我们应积极推动音乐新媒体的发展,加强版权保护和管理,推动音乐教育的改革,以适应音乐新媒体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磊. 音乐新媒体时代的音乐传播与音乐消费[J]. 传媒, 2017, 23(01): 50-52.
[2] 李磊. 音乐新媒体对音乐产业的影响与发展策略[J]. 音乐与播音, 2018, 27(02): 62-64.
音乐新媒体论文范文 篇二
标题:音乐新媒体对音乐教育的影响与挑战
摘要:音乐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为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音乐新媒体的分析研究,探讨音乐新媒体对音乐教育的具体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音乐新媒体,音乐教育,影响,挑战,解决策略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音乐新媒体逐渐成为了人们获取音乐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音乐的传播方式和消费模式,也对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音乐新媒体的分析研究,探讨音乐新媒体对音乐教育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音乐新媒体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1. 音乐教育资源的丰富化
音乐新媒体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音乐教育课程和教材,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和技能。音乐教育机构也可以借助音乐新媒体平台提供在线教学,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更多学生提供音乐教育的机会。
2.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音乐教育主要以面对面的教学方式为主,而音乐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学生可以通过在线音乐课程和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音乐应用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3. 学生素质的提高
音乐新媒体的出现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和创作。学生可以通过音乐社交平台与其他音乐爱好者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获得更多的反馈和认可,提高自己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同时,音乐新媒体也提供了更多的表演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录制和上传音乐视频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成果。
三、解决策略
1. 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音乐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了解和掌握音乐新媒体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应用,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使用音乐新媒体进行学习和创作。此外,音乐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版权意识和合法使用音乐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音乐新媒体,避免侵权和盗版行为。
2. 加强音乐教育的技术支持
音乐教育机构应加大对音乐教育技术的投入,提供更好的音乐教育软硬件设备和平台支持。同时,音乐教育机构还应加强与音乐新媒体平台的合作,共同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音乐技能、音乐知识、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等。音乐教育机构可以通过音乐新媒体平台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四、结论
音乐新媒体对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应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加强音乐教育的技术支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音乐新媒体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李磊. 音乐新媒体对音乐教育的影响与发展策略[J]. 音乐与播音, 2018, 27(02): 62-64.
[2] 张莉. 音乐新媒体时代的音乐教育模式研究[J]. 音乐教育研究, 2019, 28(03): 45-47.
音乐新媒体论文范文 篇三
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方式多样,方法不一,要实现文化对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有效引领,最终形成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文化精神力量,从根本上说,就是在民族艺术传承创新中把文化渗透于传承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使文化成为传承创新实践的指路灯和主心骨。要真正做到文化引领,就必须使文化在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过程中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固化为制和定型于物,具体在实践中,主要是指使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思想意识、实践行为和制度管理以及外在形式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文化性实践。
(一)生成文化导向的传承创新理念思想
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从民族音乐艺术创新本身来说,民族音乐艺术种类多样,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牵涉到音乐传承人、传承机构、地方管理部门、研究专家等多个主体,同时在传承创新过程中会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等。总体来说,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主体多元,虽然各方面在其中的作用功能各不相同,但是所有参与主体的活动最终都指向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各方面目标是一致的。统一了目标,明确了归属,但是各方面在民族音乐艺术创新中的功能职责有差异,活动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学校肩负着培养音乐艺术传承人的重要责任,而相关管理部门则对于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负有管理规范之责,等等。要使多元主体各自不同的行为在根本上形成一个活动节拍,各方面在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中形成连贯性的配合,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基本思想来指导,即用一个原则性的、主题性的传承创新理念把各方面分散的工作形成一个内在上统一的有机体。虽然各个主体的职责功能不同,在具体工作理念上有差异,但是在基本工作思想上各方面的理念应该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实践的文化引领,首先需要生成文化导向的传承创新理念,使文化成为相关理念思想的内核,即把文化作为传承创新的第一要务,并在理念思想中体现出来,最终使文化思想成为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主体的基本思想意识,并以此意识来支配各种传承创新实践行为,使文化成为少数民族艺术传承创新的基本衡量标准。在各方面传承创新主体把这种文化为核心的理念意识以不同的方式内化于心时,实际上就从根本上奠定了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思想基础。
(二)在传承创新活动中进行文化实践
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保护任重道远,为了实现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必然会开展各种各样的传承创新实践活动,对于文化引领作用的发挥,需要在传承创新的实践活动中有所实践。在民族音乐的传承创新活动中,各种实践活动既是传承创新的具体实践,也是传承创新文化引领效果的直接体现。只有在实践活动的各个环境都进行文化的渗透和结合,才能使最终形成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文化韵味。首先,设定文化性的传承创新活动主题,即在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实践的活动主题上进行文化引领,形成文化性的主题。以前两年央视举办的《寻找刘三姐》的民族音乐艺术活动为例,该活动虽然创造性地以综艺活动形式来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但是节目活动主题实际上是以“刘三姐”这个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特殊的民族文化现象为主题,对于选手不仅要求其歌唱素质,也综合考察其在文化知识各方面的素质,使得节目既有娱乐性,又有厚重的文化内涵,受众在观看节目时,不仅能够观看才艺表演,也能够体味到其中的文化意味,可谓是立足本土文化、追求现代新意涵的综艺节目。由此可以看出,有了主题上的文化设定,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创新的各种实践活动才能万变不离其宗,紧紧抓住文化这个内核。其次,设置文化性传承创新活动内容。音乐艺术是一种精神力量,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作品虽然大多为原生态民歌,但是很多音乐作品都蕴含着先进的、健康的精神力量。然而,在当下市场环境下,娱乐逐渐成为各种音乐艺术节目的主流,为了追求娱乐效果,很多音乐活动以搞笑、扮丑来吸引眼球,部分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创新活动也是如此。如在有的民族旅游景区,为了吸引游客注意力,把民族音乐的表演作为点缀,而各种搞笑、扮丑活动贯穿全场,民族音乐艺术的文化气息严重不足。因此在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中,还需要形成各种文化性的活动内容,如关于民族音乐艺术的知识抢答或者是民族音乐艺术的竞赛等,借以增强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文化意味。最后,建构文化性传承创新活动场景。受众对于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活动中的文化意味感受,一方面,通过其中的内容来体验,另一方面,通过直观的环境来感受。要体现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中的文化引领,还需要在各种活动实践场景中建构具有文化气息的氛围。以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例,其中的场景就专门建设了鼓楼、风雨桥等散发着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物,观众席由绿色梯田造型构成,演出时,隐约的山峰、水镜的倒映,加上烟雨、竹林和月光,以及歌圩里面种植的茶树和凤尾竹,各种具有地方民族文化气息的要素以合理的方式组织在一起,使得表演场景具有浓重的地方文化气息。
(三)传承创新文化要求的制度化转变
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由多方面的主体来参与,传承创新方式不一,为了使传承创新活动能够在整体上和先进文化的发展理念相一致,不仅要对传承本身进行文化渗透,同时还需要对传承创新的制度规范进行文化结合,形成有利于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实践文化发展的管理制度,以文化的制度化要求最终推动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实践和文化发展理念的契合。虽然当前对于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在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制度建设上还存在空白。要实践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文化引领,一方面是加强传承创新的制度文化建设,即基于当前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状况,进行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各种制度建设,使民族音乐传承创新的各种音乐改编、音乐创作、音乐版权等问题都有相应的制度规定来约束;另一方面则是在制度建设中体现文化要求,即把关于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思想、内容、方法、方式等方面的文化要求在制度体系中系统地体现出来,形成制度层面系统性的文化要求,即对文化要求固化为制。具体来说,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制度中的文化要求主要包括传承创新的文化旋律、文化格调、文化指向等方面,因此有关制度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民族传统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内容制度、思想品位制度、传承创新的方法制度等。从内容制度上来说,主要是指民族音乐艺术在内容上的传承创新必须要有积极的文化内涵,抵制消极堕落的音乐内容;从思想品位上来讲,主要是指民族音乐传承创新要避免各种消极、糜烂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在娱乐至上的环境下,必须要讲究民族音乐艺术的格调品质;从传承创新的方法制度要求来说,主要是指要积极推动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但是也要注意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方法,和合适的方式方法进行民族音乐艺术的文化实践。
(四)在传承创新外观形式中凝固文化
艺术是一种主观创造,是精神产品,但是民族音乐传承创新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物质参与,如在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中会使用各种乐器,或者是建立各种传习馆以及各种表演服饰等,即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有对应的外在形式表现。在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过程中,文化的引领作用不仅表现在音乐作品本身的思想、格调和内容等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对于传承创新相关的外在形式上,关于文化的引领也需要定型为物,形成显性的文化指示。对于这一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综合来说,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民族音乐艺术相关事物的文化渗透,如在民族音乐艺术的传习馆建设装饰中,以相应的文化来进行结构空间的设计,使之体现出文化意味或者是表现出相应的文化追求来。二是围绕民族音乐艺术本身进行实物性的文化表现。首先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文化标语,把对于民族音乐艺术的文化要求以标语的形式直观呈现出来,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却是文化思想展示的有效方式。其次也可以基于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文化要求打造音乐文化长廊,在展示各种各样的音乐文化知识同时,使先进的文化要求和思想一并呈现出来。最后是打造特色化音乐文化景观,把需要在民族音乐传承创新中的文化内涵以特色景观的方式表现出来,以音乐和文化的立体结合,生动展示其中的文化思想。最终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民族音乐艺术外观形式中的文化凝固,以此来阐明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文化立场。艺术生成文化,同时又脱胎于文化,文化是艺术发展的灵魂。在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始终贯穿其中,最终形成了音乐艺术和文化的一体发展。在当下社会环境中,虽然民族音乐艺术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改变,但是文化对民族音乐艺术的指引作用没有改变,在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中既需要坚持民族文化内核,也需要以先进的文化思想为引导,只有这样,民族音乐艺术才能在文化指引下保证自身积极的文化精神力量。
音乐新媒体论文范文 篇四
摘 要: 流行音乐的合理、科学引用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音乐主观学习需求,而且能帮助他们透过流行音乐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音乐知识原理,对于强化音乐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高中音乐 鉴赏教学 流行音乐
所谓流行音乐,指那些特定时间段内深厚大众欢迎、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与普及的音乐。高中阶段学生热衷于追求新鲜时尚,对于流行音乐更是格外青睐与喜爱。流行音乐的合理、科学引用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音乐主观学习需求,而且能帮助他们透过流行音乐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音乐知识原理,对于优化音乐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借助流行音乐可帮助学生实现对音乐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教育实践表明,流行音乐的恰当利用可充分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可帮助学生借助熟悉的浅层次流行音乐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音乐原理等理论知识点,即实现对相关音乐内容的深刻理解。
对此,笔者感受颇深。如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也不尽相同”这一知识点,笔者便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分别为学生播放了美国的R&B流行音乐代表人物亚瑟小子(Usher)的经典音乐曲目,随后又为他们播放了中国的R&B流行音乐代表人物周杰伦的优秀音乐作品。由于平常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这些流行音乐,因此他们中大多数人都随着作品的播放小声哼唱了起来。音乐课堂气氛空前热烈而活跃。在此基础上,笔者趁势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通过亚瑟小子及周杰伦不同R&B作品的对比,你能从中得出哪些中美R&B流行音乐上的异同点?要求学生结合刚才聆听的流行音乐作品,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合作分析与探讨。由于讨论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流行音乐作品,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格外高涨,很快得出如下结论:亚瑟小子的R&B风格更为直接、更为浓烈,而周杰伦的R&B作品则是创造性地增添了一些具有中国风特色的元素,使得R&B风格更贴合中国音乐听众的口味。而这一认知的形成很显然为学生实现对于“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不尽相同”的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有利于其形成端正、科学的音乐欣赏、鉴赏理念,更为接下来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真正取得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教育效果。
二、借助流行音乐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实际音乐鉴赏能力
《高中音乐鉴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师不能仅教会给学生基础的音乐鉴赏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当使他们逐渐具备起扎实的音乐鉴赏实践技巧,即会对现实生活中良莠不齐的音乐作品进行科学、合理的挑选,真正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水平与相关能力。”
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可将当下社会背景下质量参差不齐的众多流行音乐作品作为锻炼、发展学生实际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突破口。如学习“流行风”这一版块的内容时,笔者特意为学生选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音乐风格作品:一种是典型的口水歌,歌词简单没有深意,节奏旋律更是毫无技巧可言,如现下流行的《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另一种则是具有深刻内涵及积极向上意义的流行音乐作品,如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蜗牛》等。随后,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演唱体验及实际体会,尝试对这两种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进行对比,探究为什么同是流行范围较广的音乐作品却能带给演唱者截然不同的演唱主观感受。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实际就是他们运用所学音乐知识科学、合理审视、辨别两种不同流行音乐风格的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他们既得以对之前学过的音乐理论知识点及时温习与巩固,与此同时,更使得他们深刻意识到:社会上特定时间段内流行的音乐作品质量差距悬殊,只有学会合理辨别、科学欣赏,才能在远离恶俗音乐曲目的同时真正享受到有水平、有质量的音乐佳作。
如此一来,借助不同流行音乐作品,学生的实际音乐鉴赏能力就得到显著锻炼、提升与发展,从而为他们在日后现实生活中得以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其及时摒弃低劣的音乐作品,免受其不良影响,更有利于其从高质量的音乐作品中真正感受到正面、健康、向上的真善美力量。而这很显然正是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内容的根本目标所在,真正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目标落实到实处。
三、结语
音乐新媒体论文范文 篇五
摘要
:茶文化与音乐表面看是文化与艺术的关系,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却同属于意识文化层面,音乐对于文化的宣传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文化对于音乐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音乐对于茶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也是尤为鲜明的。本文先后从音乐层面的茶文化与茶文化中的音乐两个视角论述了音乐与茶文化的关系后,又就音乐在茶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剖析,并最后从三个方面对音乐在茶文化传播中的路径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
:音乐艺术;茶文化;传播作用;欣赏水平
1音乐与茶文化的关系探究
在人类思维学的构建模式中,关于音乐与文化的论述一直是层出不穷。无论是从音乐的角度探讨文化,还是以文化为出发点解析音乐,二者一直是辩证的关系。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音乐属于文化的范畴,音乐是文化不可分离的一支,其逻辑内涵明显小于文化。然而,音乐又不能完全与文化相等同,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音乐与茶文化则是文化领域里不同性质的组成部分,却又在某些方面相互交织浸染,在共生中也共存。
音乐层面的茶文化
音乐作为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涵着丰厚的人文知识,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音乐是以旋律、节奏与和声而组合形成的一种构造艺术,是情感表达的语言载体,反映社会生活的窗口。同时,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其不可避免地会渗入文化元素。所以,音乐在茶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音乐,茶歌、茶曲、茶调以及采茶戏都是音乐在茶文化的熏陶中产生的。而这些茶文化音乐所散发出的文化内涵也愈发鲜明,例如,家喻户晓的《江西婺源茶歌》,其以婺源茶
农们的生活为原型,结合当地的茶风茶俗,创作了“细灵汤缓高注,卷起韵无数”、“采茶行垄上,斜阳照亭西”等诗意盎然的茶歌,既反映了茶农们积极的生活状态,又在无形中阐述了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茶文化深意。
茶文化角度中的音乐
茶文化在千年的传承中,积蓄了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而茶文化中的音乐元素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发夺目耀眼。茶文化音乐大多是在茶文化的渐染下,以茶事活动为原型进行创作的。脍炙人口的《猴魁茶歌》属于茶文化音乐中的优秀代表,“天赋地颂,人和为贵。茶艺相传,真情相随。五百里黄山,六百里猴魁。”朗朗上口的歌词,将茶文化音乐中的词曲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古丈茶歌》以茶文化中的自然清新思想为指导,描绘了“青青茶园里春茶尖尖叶儿翠”的画面,并以流行歌曲的演唱手法对其进行了全新演绎,进而使得《古丈茶歌》中的音乐艺术之光更加灿烂。总而言之,茶文化中的音乐艺术因子是极为浓厚的,二者在相互的交融中,逐渐演变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渐渐构成了完善茶文化音乐体系,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也丰富了音乐艺术形象。
2音乐在茶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分析
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唐朝陆羽的《茶经》标志着璀璨茶文化的正式诞生,自此以后茶文化就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茶文化内涵还是其表现形式都越来越丰富,并且一直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然而,曾盛极一时的茶文化在纸醉金迷的现代社会里,被扔到记忆的角落里任尘埃所湮没。在快餐文化当道的世界里,隽永含蓄的茶文化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年轻人被时代所牵引,沉溺于所谓潮流元素的世界里,对于茶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与归属感。而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其是物质文化生活的载体,并且由于传播的便捷性,使其成为了全人类广泛认可与接受的文化财富。所以,以音乐为媒介来传播茶文化是以艺术的形式为文化搭台,从而促进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弘扬。
彰显茶文化的艺术内涵
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以内敛之势在文化的浪潮中慢慢积淀,渐而形成了独特而又深沉的文化艺术气质。茶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而每一形式中的茶文化内涵却又要通过不同的艺术载体展现出来。茶画中的艺术内涵是以形态不一的山水画表现出来的,茶室中的艺术内涵是以自然朴实的装设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茶曲中的艺术内涵则是以变化的韵律节奏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从音乐的视角阐释茶文化其寓意将会愈加深刻。而且,通常来说,茶文化音乐的传唱度较于茶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而言更高更广,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例如,采茶歌、采茶戏以及采茶谣的传唱方式较为简单,只需要口口相传就能为人所了解熟悉。所以,《武夷山茶歌》、《赵玉林》采茶戏因其音乐艺术的形式火遍大江南北,而茶文化的艺术内涵也在不同音乐的展示手法中愈益深邃。
促进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音乐是茶文化的艺术载体,其作为人类生活的娱乐消遣方式而存在,在岁月的洗礼下变得越发受人青睐。而一旦以音乐的形式对茶文化进行宣传,则意味着茶文化与音乐将会在融合中互相渗透,而茶文化音乐也就应运而生了。不同的音乐形态孕育不同的茶文化音乐,茶曲、茶歌与茶戏虽是不同的音乐文化形式,但都是对茶文化内涵的阐释。大众在欣赏茶文化音乐时,通过聆听感知茶文化的艺术魅力。例如,民间流传甚广的《茶歌》,以秀美的茶园风光为背景,结合茶农们的日常劳动场景,以葫芦丝伴奏的形式谱写而成的欢快明亮之歌,优美动听的旋律以及长短音叠用的手法,将茶文化中的音乐艺术之美阐析得淋漓尽致,也使观众在听惯了聒噪的流行乐后于惊鸿一瞥中感知传统茶文化音乐的靡靡之音,进而促进了茶文化在民间的传播。
3音乐在茶文化传播中的路径阐释
音乐新媒体论文范文 篇六
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程不可替代的启智、审美和文化功能在美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凸显,一时间欣赏、鉴赏等形式的教材层出不穷,普通高校普遍开设音乐欣赏选修课程,部分专业更将其纳入必修课。然而,信息的不断更新、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对音乐欣赏课不断产生的需求,这些都为教学的目的、理念和教学实施方式提出新的课题。音乐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为探究音乐文化在当今的价值及传播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不妨借助其理论视角,为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欣赏教学做一思考。
一、从音乐的大众化传播现象看学生欣赏心理的变化
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媒体发展的日新月异和相互作用,音乐的大众传播时代已经到来。音乐的生产、流通、更新变得前所未有的迅速,音乐资源得到极大丰富和普及,音乐的功能也得到不断扩展和发散。
生活在大众传播时代的人们生活中充斥着音乐,音乐的载体不断更新和进步,数字技术、媒体的爆炸式发展造就了一个人人都可以生产音乐、人人都可以传播音乐的时代,也催生出了数字音乐产业,改变了人们以往的音乐欣赏模式。音乐成为电影、动漫、游戏、广告等产业不可或缺的技术一环,更加之在营销、治疗等不同领域中也发挥着作用,这使得音乐已不仅是艺术,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消费品甚至商品。这些现象改变着大众对于音乐文化的认知,改变着人们的传统欣赏心理和审美习惯。
二、大众传播给欣赏教学提出的新课题
学生欣赏心理总是在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而不断变化的,这种不确定性给欣赏教学的实施增加了难度,也给欣赏教学的目的和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忽视流行音乐文化
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自产生以来一直是以经典音乐文化为阵地的,但对于一直接受流行文化,甚至培养和创造着当今流行文化的这一代来说,他们对于流行文化有着自己的认知和接受方式,流行音乐在他们的审美经验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既然流行文化对人们意识领域的冲击是不能回避的,那么欣赏教学就理应面对这样的课题:除了接受和欣赏经典文化艺术,学生应如何看待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流行音乐文化现象?如歌曲《忐忑》有无艺术价值?歌唱选秀类节目为什么会流行?含有民族音乐元素的流行音乐应该怎样归类?是否也应以更开放的文化视角,接纳经典以外的音乐作为欣赏教学的内容,不仅让学生学会欣赏经典艺术,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一些正在发生的文化现象,并分辨其良莠?
笔者认为,更新传统教学内容,及时加入具有时代性的各类音乐作品应成为欣赏教材编写的改革趋势。音乐的发展从未停滞,音乐的传承和梳理也不应发生断裂,任何音乐现象的发生都有可能对未来产生影响。今日的流行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经典,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缘起于黑人音乐的爵士乐诞生于民间,风靡了世界,百年间成为流行音乐文化的经典;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诞生之初饱受争议,而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却成为音乐史上浓重的一笔。因此,如能及时地甄别和筛选有欣赏价值、文化价值的流行音乐作品应用于教学,对学生的审美趣味做有益的引导,则可以使学生的审美实践深入生活,主动发现音乐艺术的美和价值。
(二)教学的组织应注重与信息技术结合
传统的欣赏课教学其内容和信息是固定的,教学目的也集中于对教材内容的认知和感受,这是否符合欣赏这一行为的主旨值得思考。欣赏应出于主观,由兴趣引领,课堂教学固然是借助欣赏实现既定教学目的,但把欣赏教学变成规定动作,不仅限制了施教者的创造力,也使学生陷入被动接受的境地,更难以促进兴趣的养成和不断强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