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内科相关论文范文【经典6篇】
肿瘤内科相关论文范文 篇一:新型免疫治疗在肺癌中的应用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传统的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和化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肺癌的发展,但对于晚期或转移性肺癌患者效果有限。近年来,新型免疫治疗的出现为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新型免疫治疗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对肿瘤的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抗PD-1/PD-L1抗体疗法。PD-1是一种表达在免疫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PD-L1是其配体,在肿瘤细胞表面也有高表达。这种抗体通过与PD-1或PD-L1结合,阻断其信号传导通路,激活免疫细胞,增强对肿瘤的攻击能力。
多项临床试验显示,抗PD-1/PD-L1抗体疗法在晚期或转移性肺癌患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例如,Keynote-001试验中,参与者接受Pembrolizumab治疗,结果显示总生存期中位数为12.7个月,无进展生存期中位数为4.0个月,可见该疗法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此外,抗PD-1/PD-L1抗体疗法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毒副作用相对较少。
除了抗PD-1/PD-L1抗体疗法外,还有一些新型免疫治疗策略也被广泛研究。例如,CAR-T细胞疗法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在肺癌治疗中,CAR-T细胞疗法也显示出了一定的潜力。一项研究中,使用针对肺癌特异性抗原的CAR-T细胞治疗晚期肺癌患者,结果显示有70%的患者出现肿瘤缩小的情况。
尽管新型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但仍存在一些挑战。一方面,对于一部分患者来说,免疫治疗可能无效或失效。另一方面,免疫治疗的毒副作用也需要引起重视。因此,进一步的研究仍然是必要的,以优化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新型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抗PD-1/PD-L1抗体疗法和CAR-T细胞疗法等新兴治疗策略为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将进一步推动免疫治疗的发展,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肿瘤内科相关论文范文 篇二:靶向治疗在乳腺癌中的应用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和化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治疗效果不佳、毒副作用大等。近年来,靶向治疗的出现为乳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靶向治疗是一种基于肿瘤细胞的分子特征,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通路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在乳腺癌中,HER2阳性乳腺癌是其中的一种亚型,HER2基因过表达或者基因扩增使得肿瘤细胞过度活化,从而导致肿瘤的快速生长和转移。靶向HER2治疗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和拉普替尼等通过与HER2受体结合,抑制其信号传导通路,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多项临床试验显示,靶向HER2治疗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例如,CLEOPATRA试验中,参与者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结果显示与化疗联合使用的曲妥珠单抗组的总生存期中位数为56.5个月,明显高于单独使用化疗的组。此外,靶向HER2治疗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毒副作用相对较少。
除了靶向HER2治疗外,还有一些新型靶向治疗策略也被广泛研究。例如,PARP抑制剂在BRCA基因突变的乳腺癌中显示出了一定的潜力。一项研究中,使用PARP抑制剂治疗BRCA突变的乳腺癌患者,结果显示有45%的患者出现肿瘤缩小的情况。
尽管靶向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但仍存在一些挑战。一方面,对于一部分患者来说,靶向治疗可能无效或失效。另一方面,靶向治疗的高昂价格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仍然是必要的,以优化靶向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靶向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靶向HER2治疗和PARP抑制剂等新兴治疗策略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将进一步推动靶向治疗的发展,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肿瘤内科相关论文范文 篇三
研究背景:
中药注射剂是中药现代化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自1914年中药注射剂诞生以来,在医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道屡见不鲜,引起人们的关注.部分中药注射剂因严重不良反应被叫停,安全性问题影响了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并打击了群众对中医药的信心,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了发展中药注射剂这一特色中药剂型,控制中药注射剂安全风险,确保中药注射液质量的稳定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2009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DA)要求对现有中药注射剂在安全性、有效性、合并用药等方面进行再评价.
参麦注射液源于《症因脉治》的参麦饮,是由等量人参、麦冬提纯制备而成,其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麦冬皂苷、麦冬黄酮及微量人参多糖和麦冬多糖,具有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的功效.参麦注射液自20世纪70年*始应用于临床,于1992年被列为首批急诊科(室)必备用药之一,并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及中医急症必备中成药之一.自上市以来,参麦注射液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于治疗肺心病、冠心病、粒细胞减少症等多种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临床使用中亦发生了一些不良反应.因此,为给规范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参麦注射液进行安全性再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目的:
对参麦注射液进行客观的安全性评价.了解参麦注射液在人群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探讨参麦注射液在人群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了解参麦注射液在肿瘤患者这一特殊人群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了解参麦注射液在荷瘤小鼠中的过敏性反应情况,探讨参麦注射液在肿瘤患者的安全性;探讨参麦注射液在人群中的安全性.
研究方法:
本课题包括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两部分.临床研究采用队列研究结合病例-对照研究的科研设计方法,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中山市中医院肿瘤科及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内科对使用参麦注射液的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明确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明确参麦注射液在肿瘤患者人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实验研究以荷瘤小鼠为研究对象,进行主动全身过敏试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实验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参麦注射液低剂量组、参麦注射液高剂量组、阴性组和阳性组,观察指标包括了过敏反应症状、皮肤蓝斑及IgE.主动全身过敏反应中出现症状时,进行补充试验,以观察有无由于受试物作用引起的类似过敏反应症状.
结果:
临床研究:在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对宝安区中医院内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中山市中医院肿瘤科使用参麦注射液的541例住院患者进行观察,其中男性250例,女性291例,年龄分布于15-97岁,平均年龄岁.有食物、药物过敏史者共37名,有过敏性疾病史者5名,原患疾病覆盖心血管系统、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等.所有患者均以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参麦注射液单次用量以40ml最多.共出现不良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发生不良反应的为63岁冠心病女性患者,该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无过敏性疾病史,其不良反应发生于首次使用参麦注射液10分钟,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畏寒,经停药及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后症状缓解.
本临床观察中,有肿瘤患者267例,占观察病例的,当中男性135例,女性132例,平均年龄岁,疾病谱包括了肺癌、肠癌、肝癌等常见肿瘤,亦包括了间皮瘤、肾癌等少见肿瘤,其中14例患者有药物过敏史,但临床观察中未发现肿瘤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实验研究:(1)主动全身过敏反应:将4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4组进行主动全身过敏反应,每组10只,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及阳性组均出现了症状,而在补充试验中,此三组均未出现过敏症状.可鉴别出,主动全身过敏反应中,三组出现症状不是类过敏反应,而是过敏反应.经统计学分析,主动全身过敏反应中,四组间过敏反应有显著性差异,阳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达100%,死亡率20%,高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死亡率达20%,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死亡率为0.高剂量组过敏反应程度明显高于低剂量组,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IgE表现为参麦注射液高剂量组>,低剂量组>,阴性组,三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将36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4组进行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每组9只,阳性组出现蓝斑的小鼠有5只,低剂量组出现蓝斑的小鼠有3只,高剂量组及阴性组均有2例出现蓝斑,但上述蓝斑直径多为5mm以内,评价为阴性;直径为5mm以上的蓝斑仅2例,分别出现于阳性组及低剂量组.经统计,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及阴性组过敏反应阳性率无明显差异;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IgE均明显高于阴性组,但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之间IgE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参麦注射液在规定剂量范围内使用时安全性较好,从临床及实验结果来看,其在肿瘤群体中亦有较好的安全性.本临床观察中未出现超剂量使用药物的病例,研究尚未发现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药物及食物过敏史、过敏性疾病史、家族过敏史的相关性,亦未发现其不良反应与溶媒、剂量的相关性,考虑临床中参麦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可能与个体差异、输液操作等相关.参麦注射液在荷瘤小鼠中的安全性较好,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高剂量组过敏反应发生率增高,过敏反应程度与IgE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综上所述,参麦注射液的安全性较好,在肿瘤患者群体的安全性亦较好.若按说明书使用合适剂量,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低;但若超剂量使用参麦注射液,其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较高.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剂量、个体差异、输液操作等相关.
肿瘤内科相关论文范文 篇四
随着我国积极推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计划,近年来与名医治验相关的研究百花齐放,让后学者眼花撩乱,无所适从.北京是我国首都,亦是中医学术交流与争鸣的重要城市、孕育名医的摇篮,在中医药发展具领导地位.在治疗肺癌的领域上,北京医家们既有学术互通之处,也有不同的临床绝技.本文收集多位具代表性的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归纳他们的共同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各家的用药特色,藉以有效提炼现今北京市治疗肺癌常用中药的普遍性和特色性.由于普遍性用药经长时间验证,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特色性用药则为后学者开拓思路,有利于中医药的发展,所以,本研究对中医药治疗肺癌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研究透过传统基础理论的应用,以及临床文献和信息分析的研究方法,系统整理过往研究中散在的经验和成果.同时,通过本人临床跟师,总结蕴含于临床医案中显性和隐性的知识和经验,以期有效而全面的展示北京市内五位于中医肿瘤界最具权威性的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的临证经验,他们包括:张代钊教授、郁仁存教授、朴炳奎教授、孙桂芝教授和李佩文教授.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北京市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的整体方向,以及各位老中医辨治肺癌的用药特色.
本文的主体由四部分组成,包括: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起源与发展;北京市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的概述;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北京市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经验总结;以及北京市名老中医治疗肺癌常见转移性病变的经验.
第一部分: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起源与发展,通过搜集和整理各名老中医以及其门人过往发表的文章,概述北京市中医肿瘤学科的发展过程,当中包括北京三所著名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北京中医医院、xxx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成立的经过,同时介绍五位老中医对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的发展的贡献、并剖析了诸位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的要素与技巧的见解.
第二部分:北京市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经验的概述,通过参阅诸位专家的著作和老中医们在笔者侍诊一年半里所作的言传身教,深入发掘各位老中医对肺癌病因病机、常见证候、遣方用药的认识.综合各家观点,得出北京市运用中医药治疗肺癌的具体方向.在病因病机方面,诸家认为肺癌患者多有虚实两面,但以虚为主;常见证候方面,总结出五种肺癌常见证型,包括:肺阴虚型;肺脾两虚、痰湿蕴肺型;肺肾两虚型;气血瘀滞型;气血双亏型.遣方用药方面,总结了多种肺癌常用的治疗法则,包括:益气健脾法;滋补肝肾法;宣降肺气法;润肺生津法;化痰散结法;活血通络法;清热解毒法;以及和胃消食法.
本文亦通过核心处方之间的比对,分析出各老中医治疗肺癌的特色.
张代钊教授治疗肺癌的核心处方的治疗原则是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与北京市核心处方比较,明显重于扶正,扶正中又以健脾为主,其次为和胃、滋阴,再其次为益气.
郁仁存教授治疗肺癌的核心处方的治疗原则是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与北京市核心方处比较,配伍原则比较相似.
朴炳奎教授治疗肺癌的核心处方的治疗原则是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与北京市核心处方比较,明显重于扶正,扶正又以和胃为主、其次为益气和补肾、再其次为健脾.
孙桂芝教授治疗肺癌的核心处方的治疗原则是以扶正与祛邪并重.与北京市核心处方比较,祛邪于处方中的百分比略为增加,扶正于处方内的百分比相对减少.祛邪之中又以活血通络为主、其次为化痰散结、再其次为清热解毒.而扶正方面则以滋阴为主,其次为益气、补肾和健脾.
李佩文教授治疗肺癌的核心处方的治疗原则是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与北京市核心处方比较,增加了祛邪于处方中的百分比,而减少了扶正于处方内的百分比.祛邪之中又以解毒为主、其次为止咳和散结.
此外又通过利用点式互信息法挖掘出各位老中医在肺癌结合西医治疗的不同阶段(包括:纯中医治疗、手术过后、化疗阶段、靶向治疗阶段)和常见转移病变(包括:脑转移、肝转移、骨转移、胸腔积液)的用药规律.
第四部分:北京市名老中医治疗肺癌常见转移性病变的经验,通过归纳总结各位老中医的临证病历,深入探讨诸位专家在治疗肺癌常见转移病变的临证思路与用药特色.
综合上述内容,本文全面地总结了北京市名老中医防治肺癌的整体方向,并对各位老中医治疗肺癌,以及常见转移病变的临证经验作出了深入的研究,为中医肿瘤学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并充实和丰富了中医肿瘤学说的理论内涵.
肿瘤内科相关论文范文 篇五
1.“医”方面指重视临床指导思想,通过诊治肿瘤病人总结抗癌临床经验和教训.早在20世纪70年代工作上提出恶性肿瘤防治研究的重点内容是:狠抓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中西医结合(包括少数民族医学);猛攻三关(病因关、早诊关、治疗关),提高临床疗效.
2.“教”方面指注重培训具有中西医技术的“临床、理论、实验”三结合的肿瘤科专业人员.他通过建立肿瘤机构,因才施教,在两岸三地培养了数十名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医生.
3.“研”方面指科研工作时强调“三严”,重视方法,更重视设题.药物研究特点既要重视中医中药理论的辨证论治,又要尊重现代药理,还有重视实验对肿瘤和整体的作用.他曾以临床与实验对照筛选了上百种抗癌单味中药,曾进行单味药和复方中药的荷瘤动物和试管筛选实验,曾观察多种中药的急慢性药物毒性及抗癌作用和对抗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
4.“药”方面指研制临床有效中成药.他研制的岩龙胶囊可用治多种恶性肿瘤如肝癌、肺癌、白血病、乳腺癌等中医辨证属于毒热蕴结型.
5.“书”方面提倡总结撰写肿瘤防治研究工作以及临床的经验和教训,留后辈学习借鉴.他在肿瘤方面的著作共580多万言,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
(二)李岩防治恶性肿瘤的临床理论
1.恶性肿瘤的观点:第一,认为恶性肿瘤是一大类疾病,在防治研究中,既要重视其共同规律,也要重视其在不同部位、不同系统、不同机体的特殊规律,对临床上可以提前用药控制病情的发展尤为重要.第二,认为恶性肿瘤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复发和转移,在治疗各个阶段中,均应对这种可能性给于充分的重视、估计及措施.
2.恶性肿瘤的病因:要求掌握中西医对肿瘤的发病理论认识.他认为中医学病因内容与现代致癌因素有相近之处,也有特殊之类.两者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对号入座”.此外,特别提出要重视癌前病变的防治.
3.恶性肿瘤的诊断:他提倡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法.既有中医的四诊八纲,也要结合西医的化验、影像、病理报告作为诊断依据.
4.恶性肿瘤的治疗: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要求掌握西医常规治疗的理论,而中医治疗要掌握中药、针灸、气功、按摩、心理调摄、膳食六个疗法及护理方法.
5.恶性肿瘤的预后:必须严格按西医的要求按时复查肿瘤是否复发和转移,按需要调整治疗和预防方案,并认真和较长时间地采用中医药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三)李岩防治恶性肿瘤的临床经验
1.李岩防治恶性肿瘤临床经验介绍
(1)鼻咽癌、乳腺癌、肺癌、肝癌、胰腺癌和大肠癌的中医诊治经验,包括辨证论治、手术和放化疗期间的饮食及禁忌、练功、危象、复查及癌前病变的治疗验方等.
鼻咽癌的论治包括:①肝郁犯肺,气血凝聚型,治宜丹栀逍遥散加减;②肺胃蕴热,灼液成痰型,治宜清气化痰丸加减;③风热毒邪,蕴结脏腑,堵塞肺络型,治宜羚角钩藤汤加减;④正气衰败,气血双亏型,治宜人参养荣汤加减.
乳腺癌的论治包括:①肝郁气滞型,治法宜逍遥散加减;②脾阳不振,痰湿不化型,治宜十六味流气饮加减;③火毒蕴结型,治宜连翘金贝煎;④气血两虚、肝脾不调型,治宜人参养荣汤加减.
肺癌的论治包括:①肺毒血热型,治宜小蓟饮子加减;②肺瘀痰结型,治宜平胃散加减;③肺热阴虚型,治宜清燥救肺汤加减.
肝癌的论治包括:①瘀毒不化型,治宜白蛇六味散加味;②热毒蕴结,肝著癖黄型,治宜龙胆泻肝汤加减;③邪实体虚,正不抗邪型,治宜香砂六君子汤和理中地黄丸加减:
胰腺癌的论治包括:①脾胃湿热型,治宜茵陈蒿汤合龙蛇羊泉汤加减;②肝脾瘀结型,治宜膈下逐瘀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③心脾实热型,治宜清心莲子饮加减,.
大肠癌的论治包括:①湿热蕴结型,治宜槐花地榆汤合白头瓮汤加减;②瘀毒内蕴型,治宜膈下逐瘀汤加减;③脾胃虚弱型,治宜参苓白术散加减;④肾阳亏虚型,治宜附子理中汤加减;⑤气血亏虚型,治宜儿珍汤合归脾汤加减.
(2)中医配合西医治疗恶性肿瘤增效减毒的经验:①列举治疗经验说明手术与中医药配合.②列举治疗经验说明放疗与中医药配合.③列举治疗经验说明化疗与中医药配合.④总结活血化瘀法在肿瘤科的应用.
2.李教授肿瘤临床经验的应用
(1)中医肿瘤组方的技巧包括:①处方前明确三个时间:发病时间、确诊时间、治疗时间,有助于初步确定方中药物治疗的扶正力度和祛邪力度的比例.②处方时辨清三个因素——病因、病机和病位,以确定治疗方案中辨证+辨病的选方选药.③处方后三审处方:审病求因是否正确,审机理对否,审辨证是否无误,以患者药后能标本兼治为目的.
(2)列举胰腺癌和乳腺癌术后放疗后肺转移两个病例的治疗,分析李教授临床处方开药的经验.
肿瘤内科相关论文范文 篇六
摘要:目的:研究肿瘤内科患者日间护理模式,提高护理质量。
方法:针对本院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间,肿瘤内科住院患者进行研究,增加护理力度,注重护患交流,在了解病人病情和需求的前提下,展开具体的护理流程。
结果:所有住院患者均得到了有效护理,未出现护理安全隐患。
结论:本次护理研究有效的分析了日间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通过护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患者对医院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肿瘤内科住院患者日间护理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80-01
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污染的加重,肿瘤类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目前肿瘤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出了手术治疗外,化学疗法也是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然而,长期的化疗,给患者带了严重的身体损伤和心理压力。
研究发现,目前困扰医院和患者的不仅是治疗技术,医疗物资也不甚理想,如众多医院都存在的住院难,日间护理不当,病人突发各种安全隐患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有必要探索新的住院管理模式,来满足日渐增多的肿瘤患者。本文就肿瘤内科住院患者日间的护理问题展开研究,总结出了常见的护理问题和解决策略。
1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目前我院肿瘤内科住院患者所患肿瘤疾病为胃癌、肠癌、肝癌、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本院月平均收治患者27例,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患者268例次,稳定治疗患者157例。其中22例患者行动受限,长期卧床,12例患者出现神志不清的现象,4例患者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其余住院患者均为行动自如、治疗方案明确、神智清晰者,无需严重的并发症治疗。
一般方法。针对住院治疗的肿瘤内科患者,一律需签订住院同意书,接受本院的治疗模式。医院为患者指定固定的治疗医师,提供系统的护理技术。住院治疗结束后,在护士站签名后方可离院回家休息。治疗期间,为每位患者发放护理意见书,可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和质量提出问题。此外,每个疗程之间病人无需办理出院手续,可回家休假,到期即可直接入住进行下个疗程的治疗,反复至所有治疗结束后可办理出院。出院后的患者可随时咨询和就诊,医院继续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
具体流程为:就诊—接诊—开具入院通知单—患者领取住院号—护理人员登记病房管理条例—体检、诊断、评估、制定治疗方案—开具化疗药物、医嘱、病程—患者治疗—第一疗程结束—预约下次治疗时间—治疗结束患者出院—护理人员协助医师完成病例留底归档工作。
2肿瘤内科住院患者的日间护理措施
给患者讲解住院详情。在患者入住前,护理人员首先要给患者讲解病房的管理流程,告知病房注意事项和常见安全风险,之后征得患者同意方可签订入住病房同意书。由于条件有限,也为方便管理,每件病房开设3张床位,所有患者集体入住,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相处提出相应的管理细节,使患者了解详情,避免临时发生冲突,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肿瘤内科住院患者的日间护理措施。
(1)做好患者的身份识别工作: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身份管理,可在患者床头设置身份标示牌,给每位患者佩戴手腕带,注明姓名、病种、床位号。护理人员在对患者用药前,一定要认真核实患者身份,以免发生医疗事故。此外,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要做好三查七对,人员交接时更要注意,防止出现任何差错。
(2)设置专门的日间护理小组:为了做好肿瘤内科的日间护理,医院可设置专门的日间护理小组,除了护士长外,要另设小组管理组长,负责医师与患者的沟通工作,确认治疗方案和用药时间,做好治疗准备。做好小组间的人员调配工作,实施责任制,分别负责患者的监护患者的日间治疗、饮食、活动、娱乐等项目。
(3)防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现象:肿瘤内科的患者,历经多次化疗,身体的抵抗力严重下降,一旦护理不当就会引起感染,为此,在护理要我们要严格做好预防工作。确保,一人一床,保持被褥等用品的勤换次,做好消毒。护理人员在接触不同患者前要进行消毒,并且在每件病房入口设置消毒液,方便医护人员和家属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4)做好药品管理:对于配合口服药品的患者,在医生开具药方后,除精神和xxx品外,其余药品要有护理人员到病房领取,且一次可领7天药量。药品发到患者前需患者或家属签字确认。药品如许护理人员管理的,可集中编号,集中管理。输液药品,要在瓶体上注明主要药物名称和患者姓名,如药品要特殊注意事项,如:需慢滴,要注明。
(5)做好患者身体检查护理:需要检查和抽血检验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提前做好预约统计,在确认检查时间后,提前一天通知患者检查前注意事项,如:检查前空腹、自备饮用水等。检查结果出来后,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交予患者主治医师,调整治疗方案,并通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6)做好患者的日间安全护理:由于医院人口流动量大,设置不全等原因,患者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如常见的:坠床、烫伤、摔倒、走失、钱物丢失等。为此,我们要加强日间的巡视,禁止病房日间外人进出量,嘱咐患者及家属不要讲贵重物品放置病房内外出。增加检查病房设置的安全次数,一旦发现病床不牢固或灯具损坏等,要立刻申请维修。热水装置要避免放在患者床头和病房过道上。地面要保持清洁,防止杂物或与湿滑。医院走廊和卫生间避免防止杂物。此外,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倾注更多的关爱,多与患者沟通,通过疾病科普、休闲读报或组织娱乐活动等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增加治疗的信息。
3小结
肿瘤内科住院患者的日间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是临床护理的重要内容,病人的安全保障是医院医护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医院医疗设施的完善,治疗和护理水平的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安全护理意识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在日间护理工作中,以病人为中心,安全护理为主,预防为首,积极保障日间患者的安全,提高护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董爱珠.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认识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4
[2]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
[3]栗慧娟,史雅琴.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9,16(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