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团中期课题报告范文(经典6篇)
学校社团中期课题报告范文 篇一
标题:社团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学校社团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观察的方式收集数据,分析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与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学校社团活动、学生发展、影响、研究
引言:学校社团活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社团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具体影响如何,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学校社团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学校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问卷调查对象为参与学校社团活动的学生,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实地观察主要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并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变化。
结果: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数据分析,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首先,社团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其次,社团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发展。通过与其他社团成员的互动和合作,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沟通和合作能力。此外,社团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在社团活动中,学生有机会担任各种职务,锻炼自己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
讨论:社团活动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和领导能力三个方面。通过社团活动的参与,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高综合竞争力。然而,社团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活动内容的单一性、学生参与度的不高等。因此,学校应该进一步优化社团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提供更多样化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结论:学校社团活动对学生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人际关系发展和领导能力培养。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团活动的作用,学校应该加强对社团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提供更多样化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2019). 学校社团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20(3),45-56.
2. 王五,赵六. (2020). 学校社团活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J]. 教育实践与研究,15(2),78-89.
学校社团中期课题报告范文 篇二
标题:学校社团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对学校社团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分析社团活动对学生的情绪状态、自我认知、心理压力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与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学校社团活动、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
引言:学校社团活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社团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如何,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学校社团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学校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问卷调查对象为参与学校社团活动的学生,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深度访谈主要通过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参与社团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结果:根据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数据分析,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首先,社团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情绪状态。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生能够释放压力,改善心情,增强自信心。其次,社团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通过与其他社团成员的交流和互动,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自我认同感。此外,社团活动还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感兴趣的活动,转移注意力,减少心理压力。
讨论:社团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情绪状态、自我认知和心理压力三个方面。通过社团活动的参与,学生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然而,社团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活动内容的安排不合理、学生参与度的不高等。因此,学校应该进一步优化社团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提供更多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活动内容。
结论:学校社团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情绪状态、促进自我认知和减轻心理压力。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团活动的作用,学校应该加强对社团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提供更多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活动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2019). 学校社团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 心理健康研究,20(3),45-56.
2. 王五,赵六. (2020). 学校社团活动对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J]. 心理学研究与实践,15(2),78-89.
学校社团中期课题报告范文 篇三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具有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改变数学教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严重脱节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意义。在国外,从数学课本看起,每一章都是从实际出发,然后解释数学内容,最后总结实际问题的解决。但是,我们的广大基层一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思路大都局限于“解题方法”、“一题多解”、“考试题解”等,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培养。由此,我们提出了“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课题界定: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是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构建出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运行机制,在目标、原则、途径、策略、评价等方面形成一些本土化、特色化的基础性理论。通过研究,提高学生两种能力。一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二是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的能力。
研究内容:一是调查了解学生当前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真实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三是探索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有效途径;四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研究者的自身研究与教育的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课题研究情况
1、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
2、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编制调查问卷,并选择300个样本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当前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真实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构建课题交流平台
进一步完善共营互惠的教学研究制度,拓展互惠的内涵,积极主动、坦诚无私地公开自己的教学与思想,在教导处的支持下,积极组织课题组老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参观活动,也邀请其他学校教师参加我们课题组的观摩活动和研讨活动。迄今为止,课题组老师参加或组织的活动有:(略)
三、课题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
(1)形成“初中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见附件)
(2)我们认为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学习兴趣、知识储备量、认知方式、表征方式等。
(3)我们初步提出的解决策略有:①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强化感知,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②以生活原理为载体,提炼出数学思想。③探索数学建模训练,加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论文:毛利益老师撰写论文《提高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几点做法》并积极投稿。许文英老师撰写了论文《利用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见附件)
2、实践成果
(1)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课堂内外,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学生有了较强的数学运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渐地学会数学化的方法,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带动了课堂教学的优化。在研究实践中,教师努力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学生在课堂作业时,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积极地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最大限度地开发、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的素养也同样得到了发展。其中毛利益老师和许文英老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
四、课题研究的疑难困惑
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课题组个别参研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放得不开,担心影响教学质量和升学业绩,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充分。
2、课堂教学的情景设计如何走向生活化、课堂练习设计如何走向效率化还有待提高。
3、对课堂中学生评价研究程度不够。
五、课题研究的后段设想
1、继续抓好理论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对课题研究状况不断进行认真及时的调查诊断。
3、继续深入系统的开展课题研究,优化教学体系。
4、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互相探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点滴,解决疑惑,交流经验。
5、加强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模式。每学期课题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不少于10节,并互相评课。每位参研人员依照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对每学期每位教师的课题研究课从环节、过程、师生地位角色、学生学习方式、参与达成状态、课堂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评课。
6、成果展示要具体:实验报告、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学生作品和经验总结等。
7、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以免遗忘。
学校社团中期课题报告范文 篇四
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致力于提高本校二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为首要目标,主要结合本学期课本知识的重难点,自主编制教学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活动。
一、社团成员
社团成员由本校二年级前30%学生组成。
二、辅导工作
本学期共完成教学12个课时。内容包括数的规律与计算、空间图形、排列问题、逻辑推理、
解决实际问题。结合数学思想方法,努力做到让学生有效练习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主要是教师示范例题,分析题中重难点,学生自主解题,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集体交流,教师再讲解,学生订正。整个过程中主要强调数学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明白解题思路。
三、双赢成长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都取得了进步。主要的一点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与提升。认真的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接触了很多的题目,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自己的解题思路也变得更加明朗,提升了自身的解题能力,更能洞悉本学期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教学的成效虽然没有预期的那样显著,但我们相信,只要学生认真学习,肯定会发展自己的思维。
四、存在不足
学生参与活动的完整性不强,还是有个别学生缺席。教学上座位安排还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的听课效果偏低。学生课前学习用具的准备还不够齐全,影响动手实践环节的教学。这些不足之处还有待改进,让整套教学流程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服务于学生与教师。
学校社团中期课题报告范文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好《xxx中央xxx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以培养社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努力提高青少年社员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实践能力,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社员基本情况分析
手工制作是一项能培养社员动手、动脑,启发儿童创造思维的重要活动,是社长引导社员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教育活动。学校参加手工制作兴趣小组的社员共有
名,虽然社员的能力参差不齐,但因为对手工制作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所以也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教社员学会手工操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锻炼社员的动手能力,陶冶情操。
3、帮助社员在兴趣中学习,学习中快乐,快乐中自信,自信中进取。
4、培养社员的科技意识,全面提高社员科学素养。进一步开发和发挥社员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5、通过这项活动,让社员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让社员学会废物利用,提高社员的审美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
6、欣赏优秀的手工制作作品,从中体会到手工制作与民族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使社员继承民族文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做好手工制作的宣传动员工作,认识现代科技发展迅猛,具备创新能力是迎接未来世界挑战的需要,激发社员学习、探究科学的兴趣。
2、注重总结经验,积累材料。把组织活动过程的所有原始材料全部搜集好,并与作品一并保存。
3、充分动员,多渠道地开展自我展示活动,让社员充分展现自我。
4、采取各种方式表优促劣,激发社员的学习积极性。
5、做好与各班班主任的协调与沟通工作。
学校社团中期课题报告范文 篇六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因此,xxxxxx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道德意识有待加强。如没有责任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基于以上思考,我提出了“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的课题。
二、拟解决关键问题:
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通过二期课改教材体系与新课程实施策略的构建等途径,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民族文化精髓内化为青少年的精神素质,培养与提升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形成具有民族气派与时代精神的理想人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长为“一个生活在和谐世界中的完美的人”,成长为21世纪承担复兴民族大业、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栋梁之材。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如“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是设在武汉大学的国家级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为跨学科研究中国文化的机构,涉及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下设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室、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楚文化与楚地出土文献研究室等机构,办有《人文论丛》年刊。它发挥武汉大学文、史、哲、外语、图书馆各学科的传统优势,长期以来在学术上相互渗透,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为中心的学术交流和协作关系。并且在中国传统哲学、楚文化、明清文化、明清社会经济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优势和特色。现任中心主任为著名文化史专家冯天瑜教授。国内对“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很多,而把初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还不多见,这就为本课题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通过《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
2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的丰厚的文化积淀,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感情,正好弥补枯燥的标准化考试使学生对语文产生的距离感,弥补我们语文教学的缺陷,促进完善我们的语文教学。
3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4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
5在二期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五、研究对象:
本校全体学生。
六、研究内容: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它首先应该是“二期课改新理念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它必须是以二期课改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其次,我们要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诸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如走近古诗文经典、走近传统节日、古诗文背诵大赛、写字比赛、成语故事演讲比赛、设计名人名言卡,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民族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中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八、课题研究的展开和初步成果
(1)、走进古诗文,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把走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文的应试能力。
a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课文,制订教学方案。
b根据《课程标准》推荐的目录和老师根据班级实际补充课外阅读内容,并制订“走近古诗文”方案——
1)指导思想
充分利用好我国的文化遗产,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优秀文化熏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教育口号
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
活动的具体途径和原则
3)三个原则:
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要求;对所背诵的古诗文能达到朦胧理解即可,即本着“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生受益”的方针指导学生读经诵典;坚持以学校领读为主体,以家庭助读为辅助,以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