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范文(精简6篇)
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范文 篇一
标题: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
一、引言
校园暴力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全面了解校园暴力的现状和原因,本次调研深入学校,采访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相关专家,希望通过本报告提出解决方案,为校园暴力治理提供参考。
二、问题分析
1. 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
校园暴力表现多样,包括体罚、欺凌、性骚扰等。根据调研结果,体罚是最常见的暴力行为,占比约为60%。欺凌行为和性骚扰分别占比30%和10%。
2. 校园暴力的原因
调研发现,校园暴力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
(1) 家庭教育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的缺失或过于严厉,使得学生内心产生挫折感和愤怒,进而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
(2) 学校管理不善:学校对校园暴力的预防和管理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纪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3) 同学关系紧张:同学之间的竞争压力和人际关系紧张,容易导致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发生。
三、解决方案
1. 家庭教育的改进
(1) 加强家庭教育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方式。
(2) 倡导和推广积极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3) 支持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2. 学校管理的改进
(1) 加强学校管理团队建设,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2) 制定和完善校园暴力防控制度,明确责任和惩戒措施。
(3) 加强师生关系的建设,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3. 同学关系的改善
(1) 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友善、互助的同学关系。
(2) 开展同学关系疏导活动,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3) 建立学生互助小组,通过互相帮助和支持来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四、结论
通过调研和问题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校园暴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2) 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和同学关系是影响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因素。
(3)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改进学校管理和改善同学关系,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范文 篇二
标题: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推行综合预防策略的必要性
一、引言
校园暴力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我们进行了校园暴力治理的调研。本报告旨在探讨校园暴力的预防策略,提出推行综合预防策略的必要性。
二、调研结果
1. 单一预防策略的局限性
目前,校园暴力的预防主要采取单一策略,如宣传教育、制度建设等。然而,单一预防策略存在以下局限性:
(1) 效果有限:单一预防策略不能覆盖所有学生,无法全面预防校园暴力。
(2) 缺乏针对性:单一预防策略无法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预防。
2. 推行综合预防策略的必要性
综合预防策略是指将多种预防措施相结合,形成一个系统的预防体系。推行综合预防策略具有以下必要性:
(1) 全面覆盖:综合预防策略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从多个方面进行预防,提高预防效果。
(2) 个性化预防:综合预防策略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预防措施,增加预防成功的概率。
(3) 多部门合作:综合预防策略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个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校园暴力的预防工作。
三、综合预防策略的具体措施
推行综合预防策略需要以下具体措施:
1. 强化宣传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开展主题班会等方式,加强校园暴力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和家长的意识。
2. 建立完善的制度:制定和完善校园暴力的防控制度,明确责任和惩戒措施,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
3.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4. 加强家校合作: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家长应积极参与学校的校园暴力防控工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5. 建立学生互助小组:通过建立学生互助小组,培养同学之间的友善和互助精神,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四、结论
综合预防策略是校园暴力治理的有效途径,通过综合多种预防措施,可以全面、个性化地预防校园暴力。为了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推行综合预防策略,实现校园暴力的全面治理。
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范文 篇三
中学校园欺凌调查报告
近几年中学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极大地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侵蚀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欢迎阅读中学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本文主要通过对现在校园欺凌事件进行详细的剖析,探讨出相应的对策,为制止校园欺凌事件提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
近期我国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据媒体报道:浙江庆元一年级男童被烟头烫;江西永新女生被数名同学扇打;云南富宁一中学女生宿舍内遭围殴拍裸上传空间;安徽黄山一女生遭同班男生下药;重庆少年被同学殴打致死……校园欺凌逐渐呈现频率增加、结果恶化、施暴人低龄化的趋势。
中学生独有的青春期心理特征
中学时期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处于身体迅速成长的阶段,不管是在精力上还是在体力上都比较旺盛,在很多时候他们需要发泄自己身体里的躁动。但是中学时期的学生在心智方面还不够成熟,所以在处理事情的方发生经常出现不恰当的行为,经常会因为所谓的面子问题欺凌弱小。另外,就被欺凌的学生而言,也有在性格方面的明显弱点。有些学生性格懦弱,逆来顺受,缺乏同学之间的灵活应对能力,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又对同学的言行过分敏感,这是被欺凌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家庭方面的教育方式不恰当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来讲非常的重要,也是学生接受社会知识以及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养成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方面过多的宠溺孩子;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的生活压力比较大,很多的家长将时间与精力过多的放在了工作上,对孩子缺少一定的关心与照顾,导致很多的学生心理逐渐的变得偏激,没有地方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样的心理也将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大的提升。
同学之间相互的影响
不管是在中学期间还是在任何的学习期间,人都是具有合群性的心理,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讲这样的心理更加的强烈,他们比较重视那种团队归属感,并且重视自己在团队中的身份以及地位,但是也不能容忍其他团队的欺凌。正是因为这样的团队心理才会将校园中的暴力事件发生的机率提升。
加强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树立正确道德观念
教师应充分的发挥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在教育过程中严格遵守教育规定及教育方式,最好借鉴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案例,例如 “摔倒的老人扶不扶”、“公交车上应不应该让座”等问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案例可能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贴合性不够强,但是可以很好的进行导向教育,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当然教师也需要以身作则,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不断引导学生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再三的考虑,不可莽撞的解决事情,须坚持自身的道德信仰。
加强校园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制意识
首先,在校园法制教育层面,学校党政领导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法制教育,把学生法制教育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确定教育内容,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制教育体系。其次,充分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广播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实践,如案例分析、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有奖征文,邀请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讲座等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通过法普及法律知识,形成对法律的敬畏,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恪守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
加强学校德育管理
学校德育工作,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学生道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于这方面的管理,在妥善的管理过程中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例如,可通过加强班级建设、文化活动、学科改革等发挥活动育人、日常育人、学科育人的三重功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团结意识,逐步消除欺凌行为产生的心理根基。另一方面,学校应针对学生有可能发生或已发生的违纪行为,进行必要的引导、规范。因此,教育立法应当赋予学校必要、合理的惩戒权利,以便学校通过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方式,规范学生行为。
由于中学校园欺凌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它比一般的暴力犯罪问题复杂很多,政府、学校、家长等各方力量都应参与到治理校园欺凌的系统工程中,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学校更需在第一时间激活学校的专项监管职责,从思想源头和管理实践上系统治理校园欺凌这一“顽疾”,营造出团结、友善、和谐、尊重的校园文化环境,真正为学生撑起健康成长的“保护伞”。
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范文 篇四
校园欺凌的调查报告
学生安全健康快乐成长,同时让家长正确认识校园暴力,识别孩子是否遭遇校园暴力及教育孩子如何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结合前一阶段开展的常被欺负”,比例为。具体数据如图1:图1
从有效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市中小学中校园欺凌现象确实存在,但并不突出。
2、我市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
我们罗列了常见的10项校园暴力主要行为,被选择最多的选项是依次是: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击同学,选择人数:29786人,占比;同学间发生肢体冲突,如故意冲撞、打架和威胁、恐吓同学等两项,选择人数分别为29407人和28907人,占比和。具体数据见图2和表2。
图2校园暴力行为比例前5项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年级段同学在进行“你认为的校园暴力行为”中选择一致,选择最多的3项分别为威胁、恐吓同学(1-3年级学生中占,4-6年级学生中占,初中学生中占,高中学生中占);同学间发生肢体冲突,如故意冲撞、打架(1-3年级学生中占,4-6年级学生中占,初中学生中占,高中学生中占);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击同学(1-3年级学生中占,4-6年级学生中占,初中学生中占,高中学生中占)。其中不同点在于,1-6年级及初中同学选择最多的选项为“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击同学”,高中同学选择最多的选项为“威胁、恐吓同学”。要注意的是,出现了新情况:
校园欺凌也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欺凌经自媒体的传播,会造成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而且
3、我市校园欺凌的主要特点
(1)校园欺凌中同伴欺凌的比例较高。
被欺负学生群体对“你被什么样的人欺负?(多选)”的回答中,有6324人选择“同年级学生”,占比;有1929人选择“高年级学生”,占比。具体数据见图4及表4。
图4欺凌来源柱状统计
图5欺凌者选择对象统计
从欺凌者角度看,选择“同年级同学”的有2985人,占比,远高于选择“低年级同学”的603人和。
从图4、表4与图5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校园欺凌在同年级学生中发生的比例要远高于不同年级间的学生发生的比例。
(2)校园欺凌有相对密集的年级段。
在选择“经常被欺负”的各年级人群中,4-6年级人数最多,有489人,占比;其次是1-3年级,有340人,占比。在选择“偶尔被欺负”的各类人群中,是1-3年级最多,有2691人,占比;其次4-6年级,有2398人,占比。具体数据见表4。
从表5和表6中可以看出,小学阶段属于欺凌现象高发期,尤其是4-6年级阶段,无论是受欺凌还是欺凌,相关数据都处于高位。
(3)校园欺凌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别。
在回答“在学校经常被欺负”的选项时,有的男
生选择,高于女生的;选择“偶尔被欺负”的男生占比,女生占比;选择“经常欺负同学”的男生占比,女生占比;选择“偶尔欺负同学”的男生占比,女生占比。具体数据见表7。
从表7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男生中发生的校园欺凌比例要明显高于女生。但是,女生“经常欺负同学”和“偶尔欺负同学”两项比例相加,达到,说明女生的攻击性也不容忽视。这一现象也要引起注意。
(4)校园欺凌与学生生活环境的熟悉程度有一定联系。
生活环境熟悉与否,与校园欺凌现象存在着较为密集的关联。经过调查,因为父母外出而成为留守学生与跟随父母而外迁就读的学生遭遇到的校园欺凌现象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具体调查数据见表8。
表8的数据表明,无论是被动受欺负,还是主动欺负他
人,随迁学生的各项数值都比留守学生要高。这说明,随迁学生融入新环境的难度较大,受到的挑战也更多(经常被欺负和偶尔被欺负分别比留守学生高出和);面对困境,他们也采取了更为攻击性的行为(经常欺负同学和偶尔欺负同学分别比留守学生高出和)。
(5)我市学生对校园欺凌的态度较为正面。
在回答“如果你自己受到欺负,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全市有34118人、占比的学生选择“告诉老师、家长或报警”;在回答“如果你遇到他人正在实施校园暴力,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全市有320XX人、占比的学生选择“立即报告老师、找保安或报警”,有2298人、占比的学生选择“目前制止”;在回答“如果你的同学让你去参加校园暴力事件,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有19738人、占比的学生选择“不去参加并告知老师”,有15310人、占比的学生选择“不去参加并劝说同学也不要去”。具体统计数据见表9。
表10、表11则显示,无论是从男生与女生的性别差异调查数据来看,还是从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地区差异调查数据来看,我市中小学学生对校园欺凌的容忍度都较低,自我保护意识较强。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校园欺凌虽然发生在校园中,但校园因素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在调查中,学生认为产生原因中涉及校园的最高排
校园欺凌大体可以梳理出以下原因:
1、家庭的负面影响。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叛逆期,而在学校教育期间要经历两次,分别是小学低年级段(7-9岁)和初中阶段(13-15岁)。叛逆期的学生自我意识特别强,往往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反感各方面对自己的约束,自控能力较弱;二是常常将自己与约束自己的力量对立起来,甚至为了突出自己的主体性而故意忽视和挑战规则。所以,那些通过自己的暴力反抗而获得所谓“成功”的暴力型影视作品,能让叛逆期的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对他们有天然的吸引力。特别是随着身体的发育,学生已经有了较为强壮的肢体。这给他们践行“暴力理想”提供了物质条件。
如果学校及教师没有认为到这一规律,并运用心理学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合理的引导,这些学生将自发地按规律发展。
我市的调研情况(如图3各年级学生遭遇校园暴力多发形式选择分布)基本符合心理学的一般规律,校园欺凌现象在初中阶段呈现出高发的特征。调查中发现,小学高年级段学生也呈现出高发状态,可能与我市这一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较早、较快有关。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体条件与初中学生已经相差无几了。
3、法制教育仍需强化。
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期,三观尚未形成,对社会规则尤其是法制的感受比较淡薄,所以,他们挑战权威和规则的行为,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往往会触及到违法的边缘,甚至跨入犯罪的行列。再加上,随着叛逆期的到来,师长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式微,同伴的影响日益增强,学生常常会因为求得同伴的认同而一味追随同伴的行为。表12的数据表明,即使学生明知校园暴力不正当,但仍然应同学的要求而选择“去参加”的比例不低,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学校的学生,选择比例都高于50%。
这都说明,在学生的心目中,理智在与同伴影响的较量中处于下风,或者说,理智一方的砝码还不够重,缺少法制教育的强有力支撑。
4、学校教育的艺术性还不够。
虽然这次调研中,学校因素的排名靠后,并不说明学校
因素不重要。学生选择校园欺凌产生原因的学校因素有四个,且选择率都超过40%。涉及学校管理层面的有两个,即“学校管理松懈,重智轻德,不重视法制教育”和“学校对违纪学生处罚较轻”,涉及教师管理层面的有两个,即“‘问题学生’的帽子增加了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师生间缺乏理解和信任”。这说明,部分学校的管理存在漏洞,没有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缺乏艺术性,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造成学校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隔阂。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研统计的数据和原因的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家校沟通,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要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加强家校沟通,指导家长认识到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
(1)重视对家长的培训,尤其是对新生家长的培训。目前,许多学校重视了对新生的培训,如外国语学校拿出专门时间来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出本阶段学生基本行为规范,便于他们用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对于新生家长的培训,同
等重要。除了要让他们了解本校学生基本行为规范外,还要重点介绍孩子即将面对一系列身心发展方面的困难,尤其是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发展困惑,让家长有足够的准备来迎接孩子的成长。此外,学校还要提供对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方法,引导不懂心理学的家长熟悉孩子成长规律,并顺应规律来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健康成长。
(2)强化幼儿园阶段家校沟通的针对性。幼儿阶段,即2-3周岁,正进入人生
行为,增加了行为的不可控性。
目前,我市已经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缺乏结构性的支撑(如专职教研员、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等),我市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取得突破,难以向广大教师和家长普及心理学知识,也难以采取更为专业的心理预警和危机干预。
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范文 篇五
校园欺凌不一定在校园内发生,放学后同学间的欺负行为也算在内。主要表现是欺负弱小的人,令受害者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是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老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根据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北京团市委、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历时一年时间进行的调查表明:来自校外人员实施的欺凌最多,占,而来自本校老师和管理人员的侵害只占。实施校园欺凌最多的是校外人员,其次是本校高年级学生,最后是本校老师和管理人员。
根据行为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校园欺凌简单地分为以下5类:
1.本校或其他学校高年级学生殴打低年级学生;
2.校外青年殴打在校学生;
3.某些学生的家长因为学生之间的纠纷而到学校殴打其他学生
4.校内外高年级学生以及社会青年抢劫、勒索学生钱财,使学生不但损失钱财,而且心理受到极大伤害;5.同年级甚至同班同学之间的斗殴。原因可能是,法律没有被充分认可也导致了校园欺凌的频频发生。侵害弱者是人类的天性,而社会道德的演化和法律的完善会制约、弱化这种以强凌弱的人类天性,使人类得以逐渐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而这种社会背景就导致弱小的在校学生成为缺乏制约的欺凌行为的受害者。
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范文 篇六
附件一:
****校园欺凌调查问卷
班级: 姓名:
这是一份关于校园欺凌的调查问卷,参与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愿填写,无论是否参与都不会影响你在学校的学习及成绩。非常感谢你的配合!
下面你将要在本周班会上学习“校园欺凌事件”相关定义的同时,填写问卷。请对该问卷的题目进行认真作答。
第一部分 个人基本信息
1.性别: *(必填, 单选)()2.年龄: *(必填, 单选)()3.你来自: *(必填, 单选)()a城市地区 b农村地区 c城乡结合部
4.你在班里有几个朋友? *(必填, 单选)()第二部分 受到“校园欺凌”(以下选项正在你认为对的后面打√)
1.在这个学期里,你曾几次受到身体上的欺凌? *(必填, 单选)本学期没有发生过()只发生过一两次()时常发生()大约一周一次()一周好几次()2.在这个学期里,你曾几次看到别人受到身体上的欺凌? *(必填, 单选)
本学期没有发生过()只发生过一两次()时常发生()大约一周一次()一周好几次()“言语上的欺凌”通常指有些人受到了恶意的取笑或戏弄,或者受到他人带有伤害性的称呼。
3.在这个学期里,你曾几次受到言语上的欺凌? *(必填, 单选)本学期没有发生过()只发生过一两次()时常发生()大约一周一次()一周好几次()4.在这个学期里,你曾几次看到别人受到言语上的欺凌? *(必填, 单选)本学期没有发生过()只发生过一两次()时常发生()大约一周一次()一周好几次()“间接的欺凌”通常是有些人散布对他人的恶意谣言,或者故意避开一个“群体”,或者对他人使用恶意手势。
5.在这个学期里,你曾几次受到间接的欺凌? *(必填, 单选)